袁家祥
云南省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队长
袁家祥,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队长,助理工程师。云南省煤矿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员,被称为富源“最美救护员”、“橙色英雄”,入选云南省2020年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
人物经历
袁家祥,云南省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队长。1990年12月参加工作,1992年12月从富源县水泥厂调入富源县矿山救护队工作,2006年7月毕业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法律专业,2008年7月取得通风专业助理工程师职称资格,2003年任富源矿山救护队副队长,2008年3月任富源县矿山救护队队长,2002年3月24日被富源县县委、县政府评为“煤炭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评为“年度煤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4月8日被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聘用为云南省煤矿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员。
人物事迹
袁家祥参加工作已整整23年,从事矿山救护工作也21年,他亲历过抢险救援战斗100余次,抢救遇险、遇难矿工100余人,曾多次与死神正面对峙过,被称为富源“最美救护员”、“橙色英雄”。
他领导的富源县矿山救护队获得了国家三级资质,参加抢险救灾达443次,成功救出遇难人员910人,成功救出遇险人员114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
袁家祥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得知煤炭局部分改制职工家庭困难时,他积极组织救护队捐款;从2006年起,坚持不懈的帮助两户下岗困难家庭;长期以每月300元资助一名下岗职工的孩子上大学到大学毕业。2013年,他了解到有3名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时,立即倡议救护队员伸出援助之手。大家都被他的爱心所打动,一致同意由大家以每人每月300元共同资助他们,直到大学毕业。
生命的保护神
——记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长袁家祥
石艳萍
在雄伟壮丽的云贵高原上,有一个富源县,这里煤炭资源丰富,魔芋遍地,乌猪驰名,旧城山巍然屹立,胜境坊古老苍桑。这里山明水秀,人文辉耀。
当休闲的人们漫步假日的公园,或是拉着手穿过夕阳的马路时,可知道有一支脚踩生死线的队伍正在从事着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作?把一个个死亡线上的危难者带回这个遍布鲜花的世界。他们就是人民的保护神——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袁家祥就是这支队伍的领导者,他堪称富源“最美救护员”。
奋战白龙山
2013年9月1日或许仅仅只是他经历过的无数抢险救援中的一次,和往常的救护出动没有什么两样。
晚上,黑夜厚厚的帷幕下,座座高楼大厦宁静地矗立,人们正处在酣梦之中。
“叮呤呤,叮呤呤!”凌晨 4时14分,富源县煤炭安全救护队的召请电话骤然响起。
“喂,喂,富源县矿山安全救护队吗?我是黄泥河煤炭分局。滇东能源白龙山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有9人被困,请你们迅速赶赴白龙山抢险救援!”
值班队员张德波迅速拉响了救护队的警铃,通知指挥员和指战员集合。
身为大队长,袁家祥接到电话,条件反射般从睡梦中弹起来,迅速穿好衣服,急匆匆地赶到了值班室。
袁家祥抬头看了看漆黑的夜空,此时正下着连绵的阴雨,凭借多年抢险救援的经验,他深知这一次抢险救援必将是一场极其凶险的战。
“能出动的救护力量一共多少人?”他询问副大队长王斌。
“包括你在内13个人。”
“贾全立,你驾驶抢险救援车,魏云飞,开指挥车,出发!”
猎豹车和桔黄色的救护车一头扎进了漆黑的夜晚和绵绵阴雨之中,朝着黄泥河镇方向疾驶而去……
黄泥镇位于富源县西南,距县城109公里,乃云贵高原交界之地,西走十八连山,东至贵州省兴义,南往罗平县,北抵贵州盘县。因为是夜晚,袁家祥命令两车只开警灯,不开启警笛,以免惊扰百姓。袁家祥坐在车上,看着车窗外被闪烁的警灯映红的雨,忧心如焚。接近黄泥河镇时天已大亮,他这才让开启警笛。他知道,人们一定正在焦急地盼望着他们。
云南滇东能源白龙山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年,2013年正进行二、三期工程施工。白龙山煤矿一号井井下共有215人作业,事故发生时安全升井206人,有9人失去联系。
袁家祥与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13名救护指战员赶赴事发地点时,经初步了解,巷道里瓦斯浓度达到50%以上,部分地区突出的煤粉达到2米厚,给救援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要制定出科学的救援方案,第一步就是要探明井内的情况,这当然是袁家祥所领导的救护队的事。
袁家祥,1972年出生,大专学历,瘦高个,1.73的个头儿,长脸,略瘦,由于长期在矿井下从事救援排险工作,搞得灰头灰脸,脸色已不光润。大专时学的是法律专业。
今天他和队员们穿着橙黄色的工作装,鲜润的橙黄色,既是他们喜欢的颜色,也是矿工们的希望之色。在事故现场,一见到这种衣色,被困矿工家属的心马上就会变得安宁。
在队员的争先恐后中,袁家祥立即召集了一小队骨干队员,检查好仪器,戴上呼吸器,身穿战斗服,携带必备的救援装备,带头进入危险性不可预测的事故矿井中。
矿井里到处是煤灰,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煤尘很细,就像农村磨出的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向四周散开。
借助昏暗的矿灯,他们发现由于瓦斯突出冲击波较大,部分煤层倒塌,巷道中通风设施和其他采煤设备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矿中风筒已被吹脱,大型设备阻塞在巷道。在66节风筒处搜寻到1名矿工已窒息而死时,每一个侦察者都被巨大的悲痛统摄住了。另外失踪的8人却毫无影迹。
供水管因为受损发生了断裂,大量的水漫在井里,煤灰遇水后成为一滩稀泥,侦察队员已经无法从地底通过,他们就顺着运输皮带爬进去。一边爬,一边用木棍小心翼翼地探路,艰难的一步一步地向前。
当侦察到距迎头50米时,事故点又传出了两声巨大的煤炮声,这表明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二次突出事故。袁家祥看到队员们体力消耗已达到极限,这时所背的氧气都用得差得不多了,便果断地命令大家先撤出来,补充氧气后再行探察。
下达撤出命令后,小队有序地撤出。
当袁家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地面时,事故点的危险和身体的疲劳他己全然忘记,口中只是不断地重复着:“太可惜,太遗憾了,就差50米了。”
有个队员问他可惜什么时,本以为他会说想早日结束救援,早日回家,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
“早日侦察到迎头,就能早向指挥部提供准确、完整的侦察材料,这样指挥部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救援方案,救护队才有可能尽快救出遇险的矿工兄弟。”
随便吃点东西后,他又带领队员们开始检查仪器。
有旁观者问道:“你们才出来又要进去,难道不累?”
略显疲惫的袁家祥答道:“在煤矿事故抢险救援中,救护队员忍冻、挨饿、受渴,甚至憋大小便都是很平常的事,这是矿山救护队员最起码的基本功,也习惯了。”
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升井后,就算累得不行了,也一定要更换呼吸器的氢氧化钙吸收剂,随时都做好入井救援的准备,之后,才能考虑吃饭、休息的事情。
一切准备停当,第二次他们进入到了矿井更深的部分。
井内积水太深,他们便紧随着袁家祥队长,用手抓紧锚网通过。如果手抓不牢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身上有装备行动笨拙,又由于手上用劲大,一个个队员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加上井壁的煤灰扬起落在身上,混合着汗水,湿漉漉地侵蚀着皮肤,身体的感受可想而知。
但他们心中只想着遇险的矿工需要救助,哪里顾得上考虑自身?
当侦察到离迎头30米处时,发现有一冒水点,此处积水达到1.2米,正常情况下徒手都难以通过,何况救护队员都佩戴着呼吸器,并随身携带其他工具。如果不侦察到迎头,就难于完全掌握事故突出情况,救援方案的制定及救援进程都会受到制约。
这时,袁家祥果断地下达了继续前进侦察的命令,并对侦察小队重新作了调整,四名队员趟水前进,四名队员留守待机。
他带领三名队员不畏艰险,终于成功侦察到了迎头,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失踪的8名矿工,由此已基本确定他们可能窒息后被倒塌的煤土掩埋。
当四名侦察员出井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群众无不动容,有的被困人员家属甚至为他们甘于牺牲的精神淌下了热泪。
细心的人这时会看到刚出井的队员们满脸通红,还不断咳嗽。
袁队长解释说:“正常情况下,我们使用的仪器可供队员呼吸四小时,在井下救援时,由于佩用时间较长,会感到鼻子麻木,嗓子灼热,双肩酸疼,并且当佩用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后,呼吸器发出的热量会超过人的体温,这时呼吸的氧气就会烫嗓子。”
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下身及水鞋已被泥煤灌满,水鞋几乎无法脱下,然而这些在他们看来不算什么,最令他们痛心的是没能寻到生还者。
他们先是整理侦察材料,并详细向指挥部汇报完侦察情况。为搜救被困人员,指挥部命令袁家祥带领救援人员加强对瓦斯抽排力度,成功将瓦斯降到安全范围。
这时队长袁家祥才想起应该和其他侦察员去洗澡,当他们走进矿工澡堂时,也许是太累,也许他们根本就已经习惯,他们才想起由于出发得太急,没人带着洗漱工具。
还是队长想到了办法,带头在澡堂里寻找丢弃的空洗衣粉及洗发水包装盒,装水摇晃后再倒在身上,后来袁家祥开玩笑说:“洗干净了,谁会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洗的?”
直到第五天,他们才历尽艰难,将全部遇难人员遗体搜寻出井。
在采访过程中,他对我说:“事故救援过程再苦、再险我们都不怕,但我们最怕的就是搜救不成功。有一次事故救援结束后,当我后来得知被救出的一名矿工在医院抢救无效时,我的心情才是真正地纠结。我们要的不是功,我们更想要的是有更多的人获救,更多的人不会失去生命”。
险探私庄煤矿
2011年11月10日6时30分,在交接班时间,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班矿工43人全部被困。私庄煤矿为私营矿井,核定生产能力每年9万吨,斜井开拓。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爆发时,瓦斯喷涌,煤粉飞溅。两条矿井通道中,一条进入的巷道深度积水不能通过,另一条巷道由于崩塌而阻塞。解救被困人员的途径就是进行井内瓦斯排放和掘通巷道。
事故发生后,由靖市委、云南省委和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成了一支1600多人的救援大军。通过所有可能的方法,开始了一场救援大战。
袁家祥带领富源救护指战员们赶到后,立即服从安排投入到瓦斯排放工作中。从事救护工作的都知道,处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最危险的环节就是灾区侦察和瓦斯排放,由于突出的煤粉很细,通风后粉尘飞扬很突出,救护队员们的视线完全受阻,救援环境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就得靠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和救护。瓦斯排放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次生事故。
在袁家祥的带领下,依靠平时严谨训练练就的过硬救护本领,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成功完成了3次瓦斯排放任务,为尽可能快地救援被困人创造了先决条件。
当我问:“如此危险的境地,你们进入矿井的时候害怕吗?”
他回答说:“会怕,但我们怕的是没赶上最好的时间救出遇险矿工,怕的是由于技术失误延误了最佳的救援时间,怕的是由于我的指挥失误导致救援失败或发生自身伤亡事故”。
“我多想每时每刻都能在井下参与救援工作,在地面看到遇难者家属痛哭的表情,我实在难以控制!找不到父亲的孩子惶恐的脸,被困者的妻子哭天怆地,需要赡养的老人白发满头,老泪横流。我只想从井下救出他们的父亲,救出他们的丈夫,救出他们的儿子,救出这些日日蜗居在大地的黑暗中,却把光明带给世人的矿工。我感到他们就如同我的骨肉兄弟般亲近。”
我被他的话语深深地感动着。
从凌晨3点开始就有遇险者的父母到出事井口边哭泣,祈祷!祈祷他们的孩子能早日归来,来的多是一些家境凄惨的老人和妻儿,暗淡的衣服,凄然无助的身影,扯心裂肺的哭声,渴盼的眼神,总让人铭记在心。
他告诉我,在完成当班瓦斯排放任务后,一起去澡堂洗澡,澡堂分为里外两间,他们当日洗的是里间。外间是搜寻到的遇难者尸体清洗。他们并没有感到不妥,感到的只是和他们的亲密,感到的只是没能早发现并救出他们的遗憾。虽然他们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实施了搜救,但令他们最难过的还是面对事故遇难者的尸体。
杨家沟成功解救矿工
2011年9月11日中安镇杨家沟煤矿二号井发生顶板冒落事故。富源县矿山救护大队接到事故召请时,袁家祥正在昆明市学习,接到值班队员汇报,不顾学习耽误及路途辛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救援现场。
赶到后发现,不光事故巷道已经冒落严重,在事故救援过程中还在继续冒落不止,情况异常危急。
他和时任富源县煤炭工业局局长尹连武(富源县矿山救护队前队长、云南省煤矿安全应急救援专家)迅速了解情况,协同现场指挥。
简短地商量后,他们果断地决定打设木楔和架设木垛,来控制冒落处的顶板,并迅速指挥救援人员加快清理运输巷里的冒落矸石。
就在清理过程中,他们安排专人严密观察,随时注意救护队员自身的安全。这时,顶板再次来压,液压支柱大幅下沉,架顶木垛部分断裂,他们多次听到了顶板断裂的声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果断下达停止清理的命令,并安排准备好再次救援的材料。
将现场情况向救援指挥部报告,经救援指挥部紧张研究决定,救护队采用长1.5m至3m长的钢管,使用撞楔法进一步控制顶板,冒落顶板终于得到了控制。
由于他们果断、勇敢、科学地及时搜救,三名被困人员得到成功解救。当救护队员用担架把被困人员运出井外,交由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时,每一个队员的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询问他救护人的感受时,他说:“我从事矿山救护工作21年来,抢险救援100多次,每次事故我都记得,每次事故的情况不一样,但悲痛心情却是一样的,迫切希望无事故的心情是一样的。没有事故发生,父母就不会失去他们的孩子;没有事故发生,妻子就不会因为失去他们的顶梁柱而绝望;没有事故发生,孩子就不会失去他们的父亲。”
勇赴彝良地震灾区救援
2012年9月7日21时48分,富源县矿山救护队接到上级命令:“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发生5.7级地震,请你队及时前往灾区救援”。
袁家祥队长迅速带领11名队员到达毛坪镇至彝良县城道路交叉口处,此处距地震中心带洛泽河镇仅17公里。因要疏导灾区交通,救护装备车辆暂时不可向震中方向前行。
“用最快的速度穿过去,争取救援时间!”他果断地下达了徒步前行的命令,大家分别带上破拆工具、医疗急救箱等救援装备后,沿毛坪乡至洛泽河镇的公路,开始步行向震中前行。
在行进中,他们一边了解地震灾情,询问受困人员情况,一边沿途疏散危险地带群众,组织引导、帮助灾民及过往行人安全有序地通过。
其时正处于山体滑坡地带,山上随时都会有落石滚落,为了减轻可能发生的伤害,他命令三人一组依次通过危险地段。
当队伍步行至猫猫山矿区桥边,山道上一名十多岁的小男孩被山坡上滚下的石块砸伤右小腿,正处于危险之中,血流不止。袁家祥队长立即组织人员对孩子进行急救包扎处理,用担架把男孩送上前往彝良县县城的武警救援车,由他们送往县城医院治疗。
他们专业救援小男孩的过程,恰巧被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及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全程遇到并预以关注。
当中央电视台提出采访要求时,袁家祥队长救人心切,继续前行,边走边向记者简单描述了救援情况。当记者追问他的名字和职务时,他愣是不说。
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荣誉和功劳是微不足道的,他要的只是受难人员得到成功解救这一个目的。
正是他一心为受灾人着想的品德,感召和带动着全队,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彝良县洛泽河地震的救援任务。
琐事见品格
在采访中,袁队长话很少,救护队小队长罗应广告诉我:“队长平时就是这样,不爱说话。尤其还是关于他做的好事,他更不好意思说了,相当腼腆。
在生活上他对待我们像兄弟,而在平时的训练,队长对我们相当严格。我们也知道松是害,严是爱,因为救援现场相当危险。尽管处理事故时,井底情况恶劣,每次都是出生入死,但一进入救援现场都是迫不及待地向袁队长请求任务。
而袁队长每次都身先士卒,老是处在最危险的地方:“这里危险,我先上!”,这是他处理事故时的口头禅。
“他有什么爱好吗?”我问道。
小罗笑了笑:“爱好嘛!下井算吗?我们都爱下井。”
“我们除了训练外,就是深入到所挂钩的营上镇地方煤矿井下排查隐患,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再有就是体育,尤其是篮球!在我们系统,一个人的爱好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首先是接触时间少,平时都在乡下跑。另外就是没有机会让你展示你的爱好。队长在队里面时,有时会组织我们打篮球,他篮球技术很好,场上位置是前锋,传球和三分都不错。他常说打篮球能增加凝聚力,另外还能增强体质。”
袁家祥还告诉过我一次奇特的经历:
在一次救援过程中,他在井底,边摸索着边敲井壁,呼喊着“有人吗?有人没有?”,寻找井下有无幸存者。在黑暗中他刚感觉摸到了一个人。可是突然地,那人由于强烈的求生意识,猛地咬住了他的手臂,他顾不上疼痛和流血的手,背上这个幸存者,猫着腰,时爬时跑着奔出矿井。
因为他深知,对于遇险者来说,早一秒出去生命就可能获救。
除矿山救护外,袁家祥队长还讲述了协助公安破案的事情:
“2004年,在中安镇寨子口村委会支锅石村有6人犯罪团伙抢劫8辆过路机动车,凶残地杀害9人藏尸案中,我带领队员通过近1个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工作,分别在中安镇深山密林中的5个溶洞里挖掘出8具受害者尸体。协助公安破案,把这个特大抢劫杀人犯罪团伙彻底摧毁。“
“2012年元旦,在富源小冲,一个曲靖人被杀,浑身捆绑后丢弃在36米深的大峡谷中。也是由我们背着氧气瓶,用绳子放队员下去搜索到被害人,把尸体交给公安,让他们寻找到线索,早日破案。”
第二次去采访,我问他:“你的家人支持你做这份工作吗?”
他的脸上立即现出一种惭愧的表情:“回想起来,我愧对家人。明明是家里的主心骨,却顾不了家,顾不了妻子父母兄弟。多年来,我基本没接送过孩子上下学,是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儿子,更是一个不称职的兄长。”
“几年前,我兄弟生病在医院住院,恰巧遇上7.29雅口煤矿事故,我在现场处理事故。我母亲打电话说我兄弟病情严重,要我回去看,可我哪走得开呀?一面是病重的弟弟,一面是等待搜救的遇难矿工,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当事故处理结束后,我便飞快地往回赶。可是在电话中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我兄弟不在了!这对我来说是何等的悲痛?俗语说得好,兄弟情,骨肉亲,一奶同胞心连心!可平时我不能照应他,临死也没能见上弟弟最后一面。在母亲承受失子之痛的时候我没能给她一点安慰。这已经成为我终生心里的一大遗憾……我弟弟有两个娃娃,我承担了他们的抚养。”
“我从事21年的救护工作,前几年妻子觉得我的工作太危险,要求我换个岗位,我也动摇过,但我却总是割舍不下来。我想,不光是手中拿惯了的仪器,橙黄色的工作服和我产生了亲密感,更多的是这个工作的神圣性,对矿工浓厚的感情已经深深地牵住了我的心魂。”
德才兼备,释放社会正能量
不光做好份内工作,袁家祥热于助人的事迹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在得知煤炭工业局部分改制职工家庭困难时,他积极组织救护队捐款帮助。
2006年,了解到有名下岗职工因为家庭困难,子女无法继续上大学时,他长期以每月300元进行资助,使这位面临辍学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直到大学毕业。
2013年,富源县有3名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即将辍学,他听后又心急如焚,自已一个人有难度,他就召集救护队所有队员开会讨论,倡议大家对这三名在读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所打动,一致同意由大家共同以每月每人300元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至今这三名同学依然在学校快乐地学习着。
他在工作上训练中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却尽心尽力地关心着每一名职工。
他说:“从事救护工作压力大,危险大。人们这样形容矿山救护队员:当灾害发生时,矿工往井外跑,救护队员是向里冲,而每次事故都有次生事故发生的可能。”
“我们救护队好多家庭都是单职工,孩子小,妻子没工作。从事矿山救护工作,不仅仅是队员本身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作为家属也往往陪着寝食难安。”
“事故就是命令,每当接到召请集合电话时,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习惯和家人们告个别,我们知道我们的工作性质,也知道我们的工作环境。我们明白,每一次的告别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生死见面。在夜晚我们奔赴灾区一线后,他们有几个人能再次安然入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救护队家属心情的理解,他总是尽量选个合适的时间邀请家属们聚聚,互相说说话,聊聊事故救援过程,以争取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家属的心理负担,也借此表达对她们支持工作的感激之心。
就这样,他用那种“生命的守护神和镇灾石”的精神引领着勇猛的富源县矿山救护队前进的方向,用炽热的激情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赴汤蹈火、奋勇拼搏。
这支队伍成立于1976年,现为富源县煤炭工业局下属事业单位。除参与煤矿事故的救援工作外,还积极参与煤矿安全监管、非煤矿山事故抢险、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抗震救灾、协助公安、消防、国土等部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富源县矿山救护队实现了连续37年安全、科学、高效救援。
结束语
在和平的年代,很少有岗位像矿山救护员一样,每天都要接受生与死的考验,每一刻都要准备赴汤蹈火。袁家祥带领28个救护队员保护着富源6万多劳作在煤矿的矿工兄弟,守望着他们的生命,守护着富源的经济大动脉。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和“大义”,看到了“执著”和“责任”,更看到了救护卫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
安全课上,有他俯下身心言传身教的授课身影;训练场上,有他矢志打造救护卫士的进取精神;事故调查分析会上,有他话语铿锵建言献策的缜密思路;蓝球场上,有他生龙活虎的矫健风采。走近他,你会发现,作为一个救护队员他是那么的朴实和率真。敏行讷言的他也许说不出什么,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水与火的炼中,在生与死的博弈中,他和每一名救护员都是一把锋芒毕露、无坚不摧的宝剑,斩断危险,守卫平安!
主要贡献:1953年在上海大中织造厂任印染车间主任。1956年在上海毛巾床单工业公司、上海纺织复制工业公司任工程师、试验室负责人,编写印染试化验方法工具书。举办四期印染试化验技术人员培训班,共培训行业技术人员80人。制订行业印染工艺技术规程,提高产品质量。1963年参加纺织部“染料应用手册”编辑。
所获荣誉
1976年在龙岩市染织厂试验成功活性染料“浅防印花新工艺”’完成省重大科技项目“维棉纱线及织物煮际印染工艺技术”,获福建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参与福建省染料管理人员培训工作。1980年调浙江省纺织工业公司,参与“涤纶长丝仿毛产品染正工艺”科研项目,获省科技四等奖。任针织科副科长,抓产品质量,制订赶、超、进挡计划。1996年参与“浙江省纺织工业志编,编写“印染篇”。
2020年11月24日,被评为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事迹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