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史讲话》是杨东于2005年4月1日由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原为1932年11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发行的讲稿。全书共十二讲,从
上古时代的“学术思想的萌芽”到20世纪初的“
新文化运动”,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学术通史的脉络。不同于以往将
孔子视为中国学术的发端,该书向前推衍,在远古的鬼神祭祀、
占卜术数等活动中寻找到中国学术的萌芽,为学术史研究开启了思路,对后继的学术史著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每章先有“概论”,简略概述某一学术表现形态或某一历史时期学术的大貌,继而分论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并勾画出每一时代的学术变迁大势。书中肯定了
刘歆的学术地位,称“
儒家始与阴阳家分离,孔子之学,遂渐次得以恢复;而握此转变的枢纽者,则为刘一人”;其中论佛教的输入,称“中国学术界几百年来的僵冻状态,简直是因佛教的影响才苏醒过来”。
本书是著名学术史家杨东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杨先生高屋建瓴,俯瞰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仔细而精谨地梳理出中国学术的源流与变迁:从上古的鬼神术数,到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的儒家一统,佛教的传入与
道教的兴起,鬼晋援道入儒的玄学,宋明援佛入儒的理学,
清代补学,近世的西学东渐,今文学的复兴与维新运动,最后至现代的
新文化运动,为读者略述出一幅清晰而全面的中国学术脉络图。
杨东莼(1900-1979)哲学家、史学家。原名岂。长沙府陵人,早年就读于
长沙市长郡中学,并任该校教员。1919年入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赴
日本留学,从事著译。1930年回国,投入
上海市文化界
抗日救亡运动。此后历任广西师范专科学校、
广西大学、华中师范学院等校校长,曾长期在中共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79年9月25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