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俄语:Мосфильм,发音:[məsˈfʲilʲm])是
俄罗斯联邦及欧洲历史悠久的电影制片厂之一,成立于1924年。该制片厂的作品包括多部在国际
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转型为一家私营公司。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是1920年由两个电影生产单位合并而成的,最初命名为“国影一、三厂”。1927年,新的电影制片厂综合体在莫斯科麻雀山上开始建设。1941年,制片厂人员疏散至
阿拉木图,并与其他
苏联生产单位合并成为中央联合电影制片厂。1943年底,人员返回
莫斯科。苏联解体前,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共制作了3000多部电影。苏联解体后,该制片厂作为一家私营公司继续运营。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11月,由电影大亨亚历山大·汉让科夫和I·埃尔莫列夫作为苏联电影垄断机构Goskino的一部分成立。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鲍里斯·米欽执导的《飞向天空的翅膀》。1934年,电影制片厂更名为莫斯基诺联合企业,1936年以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名义重新启动,直至今日。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标志片头是由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夫执导的音乐喜剧《春天》中引入的,由维拉·穆欣娜的雕塑《工人和集体农庄妇女》和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卡亚塔楼组成。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位于列宁山上,拥有13个摄影棚以及录音棚和其他技术厂房、车间。该制片厂有10个创作集体,年产量包括55部故事影片,其中15部为电视剧。截至2005年,该公司拥有十个独立的制片厂,占地13000平方米,拥有13个声音舞台。参观这个“
俄罗斯好莱坞”的游览包括参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巨大仓库,其中有170辆坦克和50辆老式汽车。最大的声音舞台每年被租用用于举办金鹰奖。
多年来生产的名片有:《战舰波将金号》(1925)、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列宁在十月》(1937)、《
列宁在1918》(1939)、《伊凡雷帝》(1945、1948)、《区委书记》(1942)、《第四十一个》(1956)、《
雁南飞》(1957)、《共产党员》(1958)、《战争与和平》(1967)、《红莓》(1974)、《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等等。此外,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还与
日本导演
黑泽明合作,拍摄了《
德尔苏·乌扎拉》。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涵盖了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
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经典作品,到红色西部片等多种类型。
2011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免费在线发布了其经典电影的一部分,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这些
苏联时代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