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是鞘翅目金花虫科的一种害虫,别名椰长叶甲、红胸叶甲、椰子扁金花虫。其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原产于印度尼西亚,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危害太平洋岛国,自20世纪末开始向南北赤道区域逐步扩散蔓延至东亚大陆以及部分印度洋岛国。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华东地区。
椰心叶甲成虫体扁平且狭长,具光泽,体长8~10mm。卵呈椭圆形或长筒形,褐色;初孵
美国白灯蛾呈白色至乳白色,老熟幼虫呈淡黄色;蛹呈浅黄色至深黄色,与幼虫相似,但个体稍粗。具有负趋光性,见光会立即寻找隐蔽处;具有群聚性,喜聚集在未展开的心叶基部活动,喜取食幼嫩的心叶;还会有假死现象。成虫寿命最长可达235d,平均99d,雌虫比雄虫短。
椰心叶甲寄主广泛,可以危害
棕榈植物25属,36种。其中被危害最严重的植物是椰子(Cocos nucifera L.)。椰心叶甲幼虫和成虫主要危害棕榈植物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使其形成许多与叶脉平行的且狭长的褐色条纹,导致心叶展开后出现干枯的褐色坏死条斑,从而使叶片卷曲皱缩,严重时枯萎。防治椰心叶甲最主要的方式是
化学防治和
生物防治。
形态特征
卵
卵呈椭圆形或长筒形,褐色,长1.5mm,宽1.0mm;其上表面可见蜂窝状凸起,下表面无此形状;成虫通常将卵产于椰子树心叶虫道内,3-5粒卵呈纵列粘着于寄主叶片表面。
幼虫
初孵幼虫呈白色至乳白色,老熟幼虫呈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可达7.7mm,扁长,中部稍阔,背面微拱。幼虫龄期可分5-7龄, 常见为5龄。椰心叶甲幼虫的头壳宽、体长是区分各龄期明显的特征区。椰心叶甲幼虫每个龄期都会蜕一次皮,也可以根据其蜕皮的次数来计算龄期。
蛹
蛹呈浅黄色至深黄色,与幼虫相似,扁长,但个体稍粗,长约10.0mm,宽约2.5mm;其腹部背面可分为9节,前8节两侧均具有刺突,中部具有不规则排列的小刺;腹部背面出现了翅芽和足,腹部末端仍有尾突,但基部的气门开口消失不见。
成虫
成虫体扁平且狭长,具有光泽;体长8-10mm,
雄性成虫明显小于
雌性成虫。成虫头部呈红黑色,头顶背面平伸出近方形板块,两侧略平行,宽度稍大于长度;触角有11节,呈粗线状、黑色;触角末端4节颜色较深,有绒毛。触角间突超过柄节的1/2,由基部向端部渐尖,不平截;前胸背板为黄褐色,略呈方形,长宽相同,具有不规则粗刻点;
鞘翅目为黑色,有时鞘翅基部1/4为红褐色。前缘稍向前突出,两侧缘稍中部略向内凹陷,后缘稍平直。前侧角圆,向外扩展,后侧角具一小齿,中央有一大黑斑;足呈褐色,粗短,跗节隐5节。椰心叶甲成虫雌
雄性的区分可根据其个体大小和腹部最末
端节的长度,雄性成虫腹部第5节腹板为尖椭圆形,但
雌性成虫为椭圆形,且雌性成虫的产卵器是呈现有缺口的半圆形。
分布范围
椰心叶甲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椰心叶甲原产于
印度尼西亚,该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危害太平洋岛国(如
所罗门群岛、
瓦努阿图群岛、
澳大利亚等),自20世纪末开始向南北赤道区域逐步扩散蔓延至东亚大陆(如
越南、
老挝、
泰国等)以及部分
印度洋岛国(如
马尔代夫、
马达加斯加、
毛里求斯等)。
生活习性
活动与趋性
成虫和
美国白灯蛾均具有惧光性(负趋光性),见光会立即寻找隐蔽处;其具有群聚性,喜聚集在未展开的心叶基部活动,喜取食幼嫩的心叶;还会有假死现象。
耐饥力
成虫和幼虫耐饥力都较强,并且幼虫随着龄期的增加耐饥力也随之增强。
雄性成虫的耐饥力比
雌性成虫的要强。
飞行能力
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雄性成虫的飞翔能力比雌性成虫的要弱,例如2004年中国
华南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的学者们曾实验得出雌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406多米,雄虫的平均飞行距离为130多米。它们具有夜出性,常在早晚飞行,一天中飞行较活跃的时间是下午到傍晚时分,白天多缓慢爬行。
生长繁殖
交配行为
椰心叶甲成虫羽化后无需取食即可交配。雌雄虫都可进行多次交配。交配时间在每天傍晚居多。
若雌雄虫在正面相遇,则雄虫会用其触角敲打雌虫触角,雌雄虫均静止不动,大约十几秒钟后,雄虫移动到雌虫体侧与之交配。交配持续时间一般大约为2-3分钟。交配过程中雌雄虫若受到惊吓,交配时间会缩短;交配过程若在强光下,交配时间也会缩短。雌雄虫在交配完成后,雄虫先从雌虫尾部向后或向侧面离开,雌虫停留原地1分钟左右后开始移动。雄虫之间不会相互争夺异性,当雄虫1正与雌虫交配时,这时若雄虫2靠近它们,则雄虫1就会结束交配离开,雄虫2会与该雌虫继续进行交尾。
产卵
椰心叶甲是两性生殖,雌虫有明显的产卵前期,不经交配也可产卵。
椰心叶甲每年可发生3-6代,具有时代重叠的现象,主要以成虫的虫态过冬。椰心叶甲成虫通常将卵产于
椰子心叶虫道内,3-5粒卵呈一纵列粘着于叶片表面。产卵日期不规则,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适宜、寄主叶片新鲜幼嫩时产卵多。椰心叶甲成虫寿命最长可达235d,平均99d,雌虫比雄虫短。成虫产卵期也较长,最长可达180d,产卵高峰在前3个月。
雌性成虫一生可产卵100多粒。
物种危害
入侵历史及危害
椰心叶甲原产于
印度尼西亚,上世纪70年代初,椰心叶甲随种苗传入中国台湾,截止到1978年台湾省受害植株已达4万株以上;1999年在
番禺区发现椰心叶甲,2002年椰心叶甲首次在广东省深圳市被发现危害园林绿化植物,2003 年,
深圳市、
珠海市和
湛江市等地区遭到较大范围的椰心叶甲危害。至2006年
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调查显示,
广州市、深圳、珠海等10个地区的
棕榈科植物受椰心叶甲危害达30多万株,20多万株濒于死亡;2002年6月首次在
海南省海口市市发现椰心叶甲危害,截止2002年9月,椰心叶甲在海南省海口市、
三亚市两市危害面积达10万亩,随后迅速蔓延,2003年6月海南省全省发生椰心叶甲疫情危害的有海口、三亚、文昌等11个市县。至2005 年8 月,海南全省除
白沙黎族自治县外的17 个市县均发现椰心叶甲危害,对海南椰农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由于该虫的危害性极大,2010年,该物种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为中国禁止入境的二类检疫对象。
危害植物
椰心叶甲寄主广泛,可以危害
棕榈植物25属,36种。其中被危害比较严重的植物有
椰子(Cocos nucifera)、
大王椰子树(Roystonea regia)、
鱼尾葵(
鱼尾葵属 maxima)、
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
女王椰子(Syagrus romanzoffiana)等,
椰子几乎100%受害。
危害方式
椰心叶甲
美国白灯蛾和成虫均喜取食棕榈植物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使其形成许多与叶脉平行的且狭长的褐色条纹,导致心叶展开后出现干枯的褐色坏死条斑,从而使叶片卷曲皱缩,严重时枯萎。被椰心叶甲危害后的植物的生长能力减弱,从而出现植株不耐旱,易感病,易倒伏。结果减少甚至不结果,被害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防治技术
检疫措施
椰心叶甲是国际公认的检疫型害虫,中国禁止入境的二类检疫对象。检疫措施是从源头上切断椰心叶甲的入侵危害。在入境检查站,发现有受害的
棕榈科植物,应原柜退回或烧毁。严禁跨省跨市转运棕榈科植物。
趋避行为
椰心叶甲的取食主要集中在未展开的心叶中,喷施农药后对其杀伤力较小,而椰心叶甲对于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或次
生物质会产生趋避行为,因此在防治椰心叶甲前可利用昆虫趋避剂喷施叶片,使其暴露至叶片上,利用杀虫剂进行精准靶向防治。
物理防治
刚刚传入并未大面积扩散的椰心叶甲或树龄长、受害已久、通过多次药物处理难以救活的棕榈科植物,可以采用人工机械铲除的方法从根本解决椰心叶甲危害。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椰心叶甲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最常用的
化学药剂有氯氰菊酯、
啶虫脒、
克百威、
氯吡硫磷、
辛硫磷乳液、杀虫双水剂、
乙酰甲胺磷乳液、虫螨腈和
唑虫酰胺复配微乳剂等药剂。化学防治最常用的方式有喷药法、茎干注药法、挂药包法等方法。
生物防治
全球对于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主要集中于天敌
寄生蜂和
病原菌。
椰心叶甲的天敌有
捕食性天敌:跃蛛(Sitticus)、蚂蚁(Formica)、
中华大刀螂(Tenodra aridifolia)、
四斑月瓢虫(Tenodra aridifolia)、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寄生性天敌: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椰心叶甲刺角
赤眼蜂(Haeckeliana brontispae)、爪哇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otidea
娜娜)、跳小蜂(Ooencyrlus)。主要运用的天敌
寄生蜂有2种,分别为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另外一种
生物防治措施是运用
病原菌—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schnikoff)),当椰心叶甲的成虫和
美国白灯蛾与金龟子绿僵菌的孢子接触后,孢子会立即粘住虫体并长出芽管伸进虫体,在虫体里孢子生长繁殖,最后充满整个虫体,导致昆虫死亡。
物种对比
对于
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而言,
棕榈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食叶害虫往往会危害棕榈植物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这类害虫中尤以椰心叶甲、
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
海枣异胸潜甲(Javeta
pallida)和一种凸额扁铁甲虫属昆虫Brontispa chalybeipennis的危害较大,可造成叶片枯萎,甚至植株死亡,需要引起有关单位的注意。下表将此四种害虫的主要特征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