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Liao-Shen Campaign Memorial),是一座纪念辽沈战役的博物馆,位于
锦州市凌河区,始建于1958年12月,成立于1959年1月,其前身是辽宁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锦州办事处、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设在锦州市博物馆院内,馆长为刘晓光。
辽沈战役纪念馆原址设在锦州大广济寺。1978年10月,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在锦州修建新馆,新馆坐落在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侧,于1988年10月31日落成开放。200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陈改造,于2004年11月2日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2008年3月1日起,作为全国首批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截至2024年8月,馆内藏品总计2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552件,三级文物362件,其中《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
中国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全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陈列馆基本陈列面积8600平方米,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辽沈战役纪念馆先后获得“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建设历程
建馆前
1953年5月,
辽西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54年,辽西省和
辽东省合并,成立
辽宁省。辽西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更名为辽宁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锦州办事处。1956年4月4日,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正式动工。1956年12月,辽宁省文化局指示:辽宁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锦州办事处由辽宁省文化局划转
锦州市,根据藏品情况,命名为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以辽沈战役为中心开展工作。1957年10月1日,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开馆,设在古塔脚下大广济寺古建筑群内。其中,辽沈战役陈列室里陈列的有我军的动员令、告指战员书、号召、捷报和立功证明书,有
毛泽东奖章、朱德奖章、东北解放纪念章,各英雄团、连和“
塔山英雄团”等奖旗。
1957年11月2日,举行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塔身前面是由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1958年10月6日,
锦州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向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呈送《关于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报告》【(58)锦文字第40号】。1958年12月24日,锦州市文化处向中共锦州市委宣传部呈送《关于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组织机构变革的请示》【(58)锦文字第48号】,建议将现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改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并建立锦州市地志博物馆筹备处,其组织领导对内统一,对外保持两个名义。
1958年12月30日,锦州市文化处将经党委批示同意的《关于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组织机构变革的请示》【(58)锦文字第49号文件】,转发给锦州历史文物陈列馆,指示可即遵照执行。1959年1月,辽沈战役纪念馆正式成立,馆舍设在
大广济寺内。辽沈战役史陈列对外展出。1963年9月,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15周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林彪元帅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题写馆名。1964年9月,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馆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在辽沈战役革命 烈士陵园内破土动工。1965年,根据中央下发的关于禁止修建楼堂馆所的指示精神,停止建馆。
1972年4月16日,
锦州市革命委员会指示:撤销辽沈战役纪念馆,工作并入
锦州市图书馆,改名为锦州市图书博物馆。1974年4月21日,辽沈战役纪念馆从锦州市图书博物馆分出,改名为
锦州市博物馆。1974年6月26日,锦州市民政局、锦州市文化局联合向锦州市革命委员会行文,请求恢复辽沈战役纪念馆单位建制。1977年9月,锦州市文化局指示恢复辽沈战役纪念馆建制,与锦州市博物馆合署办公,设立一个领导机构统一领导。1978年,辽沈战役纪念馆副馆长
杨美莹等人赴北京,通过罗荣桓元帅的夫人
林月琴同志转请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同志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题写馆名。1978年10月1日,为纪念辽沈战役胜利30周年,中共辽宁省委指示恢复辽沈战役陈列。1978年10月23日,叶剑英元帅欣然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79年,
辽宁省人民政府拟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后根据中共中央批复缓建。
建设新馆
198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陈云同志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黄克诚同志召集当年在
东北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以及《辽沈决战》一书的编辑人员,就编写此书的指导思想、结构、内容和编辑方法等做出更加详尽的指导,并对如何办好辽沈战役纪念馆做了重要指示。1984年7月29日,中共锦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向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呈送《关于呈请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报告》。1984年10月10日,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军区联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呈送《关于在锦州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请示》。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厅字[1985]139号)《关于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批复》,同意在
锦州市修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
1985年7月11日,在锦州召开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决定组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委员、沈阳军区政委刘振华任组长。1985年9月7日,锦州市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成立辽沈战役纪念馆及定编的批复》(锦编发[1985]83号),辽沈战役纪念馆从
锦州市博物馆分出,成为独立单位并定编。1985年11月29日,经中共锦州市委第32次常委会研究决定,辽沈战役纪念馆晋升为县团级单位。【(锦编发[1985]102号)《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晋升为县团级单位的批复》】。1985年12月12日,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在
锦州市召开。讨论了建馆委员会组成的建议名单,审议了新馆初步设计方案。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 《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1986年5月20日,辽沈战役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工作在锦州召开,会议审议了新馆设计方案。
1986年7月8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锦州北山宾馆开幕。会议批准了
戴念慈主持修订的辽沈战役纪念馆设计方案。1986年7月10日,在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举行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奠基典礼。1986年10月7日,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正式破土动工。1986年11月24日,《
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会议在锦州召开,成立了全景画创作小组。1987年6月15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锦州北山宾馆召开,会议听取了建馆办公室工作进展情况和工程预算汇报,审查了陈列样稿和《攻克锦州》全景画油画草图。1988年3月12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陈列大纲、陈列细目、陈列艺术总体方案以及全景画创作小组的油画草稿。
198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辽沈战役纪念馆题词: “为解放
东北地区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88年10月30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
锦州市召开,鉴于建馆委员会的任务已经完成,决定撤销建馆委员会。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时28分,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委、建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振华主持典礼仪式,中顾委常委、建馆委员会主任伍修权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示祝贺。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建馆委员会委员程子华,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长春到会并讲话。
建成后
1988年10月31日下午,经伍修权同志提议决定成立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随即,召开了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由中顾委委员、中共
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郭峰任名誉主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长春任主任。1988年12月6日,锦州市政府下发(锦政发[1988]112号)《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移交市民政局管理的决定》。1989年3月24日,
锦州市民政局下发(锦民字[1989]9号)《关于“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归属“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的通知》。1989年10月,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全面完工,对外开放。1991年11月2日,举行朱瑞将军雕像纪念碑揭幕仪式。中共中央委员、原建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为雕像揭幕。原中顾委常委、建馆委员会主任伍修权题写了碑名。1993年11月2日,
东北地区解放烈士纪念碑廊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前广场两侧建成,
花岗石墙体上镌刻着在东北三年
解放战争中牺牲的49522位烈士的名字。伍修权同志题写了碑名。1993年底,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式撤销。1997年4月14日,
锦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锦编办发[1997]13号)《关于调整辽沈战役纪念馆隶属关系的通知》,通知内容为:新组建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为市政府直属的县级事业单位。
改陈改造
2001年9月6日,中共锦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赵明鹏主持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辽沈战役纪念馆改陈改造工作,会议决定成立辽沈战役纪念馆改陈改造领导小组。2002年9月18日,辽沈战役纪念馆改陈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成立。2002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纪念馆撤展,停止对外开放。2003年7月15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园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纪念馆改陈改造工程竣工暨开馆庆典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广场隆重举行。2005年8月16日,辽沈战役纪念馆在
牤牛屯举行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复原改造工程竣工仪式。2008年2月29日,辽沈战役纪念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08年10月12日,辽沈战役纪念馆举行辽沈战役
配水池战斗遗址修复工程竣工典礼。
主要建筑
纪念塔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于
辽沈战役烈士陵园中轴线北端,辽沈战役纪念馆南侧,是为纪念和缅怀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塔塔身高8米,为
花岗石砌筑。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
青铜铸就的解放军战士全身
塑像(俗称“大铜人”),高达6米。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元帅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塔身两侧是花岗岩
浮雕群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中的
锦州战役和
辽西地区围歼战的战斗场面,是对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纪念。
胜利之门
辽沈战役纪念馆胜利之门,由三个单体建筑组成。前面两个单体建筑都有一个斜度,从远处看是一个英文字母“V”,是胜利的象征,同时又像张开的手臂,敞开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由两个建筑主体单块形成的门,
透视出辽沈战役纪念馆深远壮观的背景。胜利之门是一组
城市雕塑,是一组展厅,是一组意义深远的门,它可以和“凯旋门”相提并论。
军碑
朱瑞将军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1948年在辽沈战役攻打
义县战斗中牺牲,是我军在
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辽沈战役纪念馆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西侧60米处,占地面积95平方米。由
鲁迅美术学院贺中令教授设计。通体由
花岗石建造,长8.4米、高3.6米、宽2.1米。炮车式的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伍修权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碑体背面铭刻着朱瑞将军生平简介。三层踏步的石台阶基座,将炮车碑托起,雄伟地象征着将军指挥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气势。将军头像背景大面积窟窿凿痕,内涵将军殉职的意蕴。
烈士墓
烈士墓位于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东侧60米处,在西侧的是梁士英墓、在东侧的是张士毅墓。
梁士英、
张士毅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两位著名烈士。两位烈士墓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为
花岗石结构,长3.2米、宽2.4米、高0.7米。北立
梁启超墓,记述烈士生平及贡献。墓地呈
扇形,周围环以苍松。梁士英墓为
衣冠冢,张士毅墓为尸骨墓。
烈士墙
辽沈战役纪念馆烈士名录墙坐落在辽沈战役纪念塔南面两侧。主体由花岗岩
方解石砌成,碑面镶贴黑色磨光花岗岩板,烈士碑廊高为2.5米,长为258.99米。分首碑、主体碑、尾碑三部分。主体碑铭刻在
东北地区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按《东北解放战争烈士名录》共有5万多名,去掉当年牺牲重名的烈士,实刻47100多位。名录为魏碑体。名字总体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
笔画顺序排列,外国籍和女同志有标注。尾碑为彭真和伍修权的亲笔题词。“
后记”为捐资单位名称及损款数额。
基本陈列
辽沈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是“决战决胜” 。设计的基调和风格是庄重、凝练、舒展、大气。基本陈列设有序厅和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全景画馆4个专题馆。
序厅
序厅是陈列的首要亮点。在宽敞高大的建筑空间,设计者以凝练流畅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恢弘大气的展示氛围。推开厚重的铜门步入序厅,地面是光洁的黑金沙石材,中间镶嵌一条古典黄麻石材色带,于暗色中透射出一种鲜亮。正面大型主题雕塑《决战决胜》,采用仿铜高浮雕,以人民解放军突破城垣的瞬间为创作背景,表现出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勇往直前、胜利进军的雄伟气势。前言卧碑以东北地形为创作契机,叠现在冲破倒塌的残垣之上,暗寓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主题雕塑周围墙面采用粗犷苍劲的机刨石效果装饰,使雕塑产生的巨大精神
张力向无限延伸。东西两侧装饰墙各镶嵌5枚铜质奖章、纪念章,在凸起的墙面上下垂,透出一种沉甸而又凝重的历史感。天棚3颗巨大的
金星,在灯光映射下,熠熠生辉,更加烘托出辽沈战役辉煌胜利的浓郁氛围。
战史馆
战史馆主要介绍辽沈战役中的重大战斗。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52天,是东北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决定时期。
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率先在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揭开全国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经过攻克锦州,和平解放
长春市;举行辽西会战,围歼
中国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攻占
沈阳市、
营口市,解放东北全境三个阶段,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支前馆
支前馆,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奋勇支援。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在辽沈战役及以后的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级党政机构,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
解放战争。
英烈馆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东北军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雄伟业绩。历经战争的长期考验和锻炼,人民解放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辽沈战役和
东北地区解放战争中,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全景画馆
《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它是圆柱形密闭堡垒式建筑,直径42米,高28米,画面高16.1米,周长122.24米,地面塑型达1000平方米,通过绘画、塑型、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真实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
开放时间
特色主题
基本陈列主题是“决战决胜”。陈列内容,采用专题式陈列方法,陈展叙述在主题架构下突出背景线、重点线、亮点线和故事线,充分展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英明决策的卓越智慧;充分展示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充分展示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千里远征、踊跃支前的火热情怀。陈列设计突出主题,把握重点,强化亮点,既体现军事题材特点,又具有现代性。设计基调和风格是庄重、凝练、舒展、大气。设计原则是坚持内容编排、形式设计、展示手段上的创新和有机结合,注重博物馆展陈语言的运用和总体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陈列特点是主题深刻,个性鲜明,亮点突出,时代感强,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展览藏品
陈云穿的棉背心
1947年陈云任辽东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那时的临江冬天气温常在零下四十多度,陈云同志在简陋的房子里昼夜操劳,虚弱 的身体常患感冒。当时担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唐凯请人缝制了这件背心。全国解放后,补了又补,一直穿用。别人劝他换件新的,他总是说,还能穿嘛。直到1984年陈云同志才同意换下。此时的背心已有三种不同颜色、大小不等的32块补丁。1985年11月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程子华,第二兵团司令员。辽沈战役期间,他指挥第4、第11纵队于
锦州市以西
塔山、虹螺蚬一线阻击华北敌增援锦州的作战,即
塔山阻击战。他带着这个望远镜,深入前线了解情况,选择阵地,观察敌情,部署作战。此望远镜由本人珍藏。1980年6月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田广文,9纵队5师 74团1连指导员。在锦北渗透战中,一连奉命插入白老虎屯,打退敌人一个团十几次进攻,最后只剩37人,退到一个大院里。连长、指导员烧毁了文件,砸碎了手表,誓与敌人拼到底。最后全连出色完成了任务。战后,纵队授予该连“死打硬拼”锦旗一面,并命名1连为“白老虎连”。田广文荣记三大功,被授予毛泽东奖章。1986年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肖劲光大将在长春围困战时期用的长春敌工事图
肖劲光,第一兵团司令员。1948年长春围困战初期,他白天亲临前线,观察敌情,晩上靠马灯光在图上研究攻城方案。图上标有敌据点工事、核心工事。“长春敌工事图”是他亲笔所书,并有他划的虚线标记。此图由本人保存,1983年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刘亚楼,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参谋长兼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谋长。此望远镜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
锦州战役时,曾用此镜观察
锦州市城内敌情。刘亚楼称自己有四件宝:手枪、望远镜、指北针、皮文件包。十年动乱,“四宝”上交。落实政策后,只要回望远镜和皮文件包。1978年1月,刘亚楼的夫人
翟云英将此望远镜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第3纵队攻锦作战命令
这是
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部根据“
东北救亡总会”攻歼锦州残敌的命令,于1948年10月11日七时给所属各部队下达的作战命令。命令里详细布署了各部战斗的地点、时间、步骤等。在攻克战略要地锦州的作战行动中,第3纵队担任城北的主要突破任务,全纵指战员按照纵队的作战命令英勇奋战,胜利地完成了“东总”的任务。1964年4月由
40军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第3纵队锦县 (锦州)作战部署图
此图是根据3纵队1948年10月11日作字第四号命令绘制的原始作战地图,供司令部及首长用的。主要根据伪满
制版、我军翻印的“锦州市街图”所绘制的。标有作战地域,各纵队进攻方向,与友邻部队的作战分界线等。第3纵队就是利用此图进行作战的。1964年4月,40军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这面红旗是插上锦州城墙的第一面红旗。1948年10月14日,在锦州攻坚战斗中,3纵队19团1连在锦北为尖刀连,迅速打开了突破口,旗手黄德福在子弹纷飞中,高举这面红旗屹立在突破口上,指引后续部队。敌为封锁突破口以一个连的兵力向三排猛打,他负伤后,战士傅开昌冲上去把红旗举起来,子弹打中他的左臂,他咬牙坚持。战后旗上留下 4个弹洞。1957年原部队将此旗贈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10纵授予82团1连的“战斗模范连”奖旗
在
黑山阻击战中,82团1连两次担任对占领101高地的敌人实施反冲击,全连指战员灵活巧妙地避开敌人的
机关枪火力,飞登101高地山腰,随即展开连续爆破与敌短兵相接,白刃格斗,全歼守敌,夺回阵地,将红旗插上101高地,战后荣获纵队嘉奖,命名为“战斗模范连”。1979年8月该团政治处将此旗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张绍柯是
东北电影制片厂一位摄影师。1948年9月随东北野战军奔袭
京哈铁路,在完成拍摄
义县战斗后向锦州前进的途中,不幸中流弹牺牲。他用此相机拍摄了许多解放战斗场面,并参与拍摄纪录片《民主东北》,对宣传、鼓舞和记录我军解放东北的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1959年8月,其夫人杨云将此相机捐赠给辽沈战役纪念馆。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2020年5月13日,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
2021年7月,辽沈战役纪念馆第二党支部被中共辽宁省委授予“
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2年8月,入选辽宁省第一批职工
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名单。
2022年11月,入选2022全国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优秀案例名单。
2023年12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4年9月,辽沈战役纪念馆社会教育部入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名单。
相关遗址
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
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位于锦州西北凌海市
翠岩镇牤牛屯村,是辽沈战役期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所所在地,辽沈战役纪念馆于2005年8月16日将其复原改造完工,并对外开放,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锦州市区20公里。
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
配水池战斗遗址位于锦州市
古塔区人民街西北高地上,东距锦义公路约百米,为锦州市自来水公司的配水池房。东西长40.5米,南北宽18.2米,高6米,为2层砖混结构。配水池是1937年日本人修建的一个供水设施。地势较高,又靠近公路,后成为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守军负隅顽抗的屏障。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南下
京哈铁路,发起辽沈战役。10月5日,东野前线指挥所迁至
锦州市附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从10月9日起,开始扫清锦州外围据点,配水池之战是关键战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