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夼村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行村镇辖村
孙家村隶属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行村镇。全村(社区)地域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00亩,山地面积500亩,其中水田(山林、水塘、盐塘等)200亩,种植作物以小麦为主。全村有360户,830人。村两委班子4人,党员47人。全村有贫困户50户,贫困人口60人。村民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
历史沿革
概况元末,孙姓建村于山夼,故命名孙家夼村。相传孙姓先祖孙成有原籍安徽省,曾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后因起义军失败,逃至胶东半岛,在桃林村暂住,以烧盐为生,并与盖姓女子婚配。后因生活困难,率子孙三代到此落户定居,定名为孙家夼,至今已达600余年。
地理环境
孙家夼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43′。居处四面环山,中间为一盆地,村西有一条出村通道。东隔托母山与邵伯村相邻,西与夼里村接壤,北隔山与上夼村、杏家庄、龙门口村交界,南隔山和修家村、茂梓集村相望。原属赵乡,2000年12月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距市政府驻地约30公里。全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番薯、花生、大姜等。有荒山约200公顷,适宜松树刺槐紫穗槐等多种林木生长。2002年,全村498户,其中非农业人口24人,均为汉族
政治
组织建设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孙绍伦、孙世臻、孙绳安、孙绳梓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1945年成立党支部,孙绍伦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
自党支部成立起,孙绍伦、孙绳洲、孙绳臻、孙绳初、孙绍德、孙绍福、孙绳武、孙再兴、孙恒恩、孙世兰、孙桂智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
1997年8月起,孙桂智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82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设村政府。
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自1945年起,曾有孙绳安,孙世民、孙绍介、孙绍德、孙绳初、孙绳武、孙有胜、孙桂晓、孙恒发、孙再兴、孙桂智、孙世兰、孙常科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
1999年3月,孙世兰当选为首届直选村委会主任。
2002年3月,孙常科当选为村委主任。
旅游
孙家夼村附近有海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籁大峡谷、海阳地雷战纪念馆、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及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等旅游景点。
文化
特产美食
孙家夼村有烟台桑叶茶、海阳白黄瓜烟台红葡萄酒、海阳大樱桃、甜面酱等特产。
社会
教育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小学只有1个班级。解放后,学生迅速增加。1971年,有学生200多名,5个班级,全部分散在私人的黑屋子里就读,伏着土台子,坐着小板凳,教学条件十分落后。1972年开始,历经3个冬春,在村西劈山开岭,修建了占地0.3公顷,有16个教室、14个班的学校,分为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达67名,其中1人获博士后学位。本村的业余剧团建于民国初年,在海阳西乡小有名气。每年夏、冬两季开展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00公斤,主食以番薯为主。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均粮食提高到了250公斤。2002年达到400公斤,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摩托车等300多辆,电话180多部,彩电300多台,冰箱30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合作化以后,在村前、村西、村后统一规划了3个居住新区,建起了110多座宽敞的平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集体福利建国前,全村没有任何福利事业,村民过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生活,吃药看病都要到外村去。解放后,特别是从1970年以后,村里建起了合作医疗站,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民看病、吃药费用一律报销。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站承包给个人,村民小病小伤不用出村。1994年,村集体投资13万元,铺设管道,为村里每户安装上自来水,村民吃水全部免费。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政治
旅游
文化
特产美食
社会
教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