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T,为
英国在二战期间研制的反坦克发射器。在二战初期,英国人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虽然当时英国人对反坦克
火箭弹还一无所知,但他们仍依靠自身技术设计出一种独树一帜的类似于
迫击炮的弹射性反坦克武器——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简称PIAT)。
简介
PIAT(英文全称:Projector, Infantry, Anti Tank ) 是一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军所用的反坦克武器。PIAT是用来配合英军当时所需的手提反坦克武器。它由一根钢管,触发机制及弹簧组成,有别于其它直接使用炸药来发射的反坦克武器。当启动触发机制时,弹簧释出位能,推动撞针引爆炸弹中的
推进剂,再推动炸弹前进。它拥有一个约115码(110米)的正面有效射程。
基本参数
研制背景
二战之初,
英国军队装备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0.55英寸(13.97mm)口径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和各种
反坦克手榴弹。战斗证明,博伊斯的穿甲能力对付类似德国三号坦克之类的目标十分有限,而反坦克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有限,士兵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近敌人的坦克。面对
德国的装甲,这些武器明显力不从心。所以英军感到迫切需要一种威力更大、并且可以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外使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由于当时英国人对反坦克
火箭弹还是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走了一条与德、美等国不同的道路,从而诞生了PIAT这种与众不同的武器。
为了尽快摆脱被动局面,英国国防部开始派人研制一种便携式超口径发射器,取名为“婴儿”。1941年6月,“婴儿”开始接受皇家兵器部的测试,几经改进之后终于被军方接受,并在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产,被命名为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简称PIAT。PIAT自此成为二战中英军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武器,到1945年停产时,其生产数量超过了11.5万支。
结构特点
PIAT的结构比
反坦克火箭筒要复杂许多,抛射器本身分为前筒和后筒两个部分。前筒由钢板弯曲成型,长度为250mm,前筒上半部分完全敞开,口部有一道加强,后部下方开设有一个泄气孔。后筒是一根直径76mm、长700mm的无缝钢管,下方有握把和机闸,内装发射组件,大型扳机安装在机匣左侧,而不是正下方。后筒上部焊接有表尺座和准
星座,表尺和准星均可折叠,表尺座左侧标有射击分划,射击时只要把表尺旋转到与射程相对应的位置即可。后筒尾部设有T形肩托,肩托外面和后筒尾部都包有帆布。T形肩托通过卡槽定位,可以自由旋转到竖直或水平位置。后筒与前筒相接处有个环形槽,射击支架用一个大号蝶形螺帽固定在此槽中。早期的支架由呈“H”形的两根细钢管构成,底部是一块弯成一定形状的钢板。后期的支架筒化成一个粗钢管,底部焊接一个钢板制成的盒状底座。后筒内主要容纳一个质量相当大的主栓体和主弹簧,主栓体中空,内装装填杆、击针杆、击针杆簧和前栓体等零部件。击针杆前半部套入前栓体内,向后运动时可以带动前栓体,进而带动主栓体压缩主弹簧完成待击。击针杆后端套在装填杆中,同时击针杆可以在装填杆内前后运动,但不会脱出。装填杆尾部和肩托相连,当拉动肩托时装填杆会带动击针杆,进而带动前栓体、主栓体将击针杆簧和主弹簧向后压缩到位直至挂机,然后击针杆簧伸张使前栓体和装填杆复位。
PIAT发射MK1、MK1A型90mm
破甲弹,其外形与
迫击炮很相像,全弹分为弹体和尾管组件两大部分。弹体最大直径为90mm,由薄金属板冲压成的两部分组成,弹体前部较平坦,并有一个细长的弹尖(目的是为了保证必要的炸高),其上装有碰炸
引信。弹体为
空心装药结构,装药品种为808炸药,有一个钢制的单锥等壁厚药形罩,罩顶有孔以装入主引信。不过这种引信系统并不完善,受到猛烈撞击后极易发生意外。平时为保证安全,弹尖引信一般都取下装在一个铅锌合金制成的筒内,并用一个弹簧夹子固定在弹尾部。尾管组件由杯形架、尾管、尾翼、尾环、
发射药管、尾管塞等组成。杯形架用来连接弹体,尾翼共4片,点焊在尾管上,外有一圈尾环,用以保持弹体飞行时的稳定。尾管塞用来防止外界异物进入尾管,在发射前取下。发射药管类似于
迫击炮的基本药管,装在尾管顶部,是发射时的动力来源。该弹垂直破甲威力为75mm,就当时的
坦克装甲技术水平而言,还是具有相当威胁的。
操作使用
PIAT一般由两名士兵操作使用,其中一名是射手,另一名负责装填弹药,同时还要承担携行弹药的职责。PIAT在首发射击前先要使抛射器呈待击状态,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抛射器T形肩托向下竖放在地上,双脚分别踩住T形肩托的两边,然后双手合握住握把用力向上提,直至听到挂机的“咔嗒”一声响;另一种方法是卧姿进行,将抛射器炮口向上与身体平行放置,双脚踩住T形肩托的两边,然后一只手拉炮口环,另一只手拉握把,靠双手和双脚的合力来完成待击。
英国作家约翰·威克斯在他的《反坦克史》一书中把这种姿势形象地称为“和一个单脚弹簧高跷的摔跤比赛”,但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由于待击过程类似于冷兵器时代的弩,因此PIAT得到了“
苏格兰弓弩”的绰号。为控制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PIAT的主簧簧力设计得非常大,差不多达到了900N,要克服如此强大的簧力完成待击不是一件易事,有时往往需要两个人协力才能完成。两种待击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相对比较省力,容易完成,但是在枪林弹雨之中这么站着无异于一个活靶子;第二种方法虽然可以避免这一缺点,但是却更加费力。完成待击后,炮手才能架好武器并装定表尺,装填手装填弹药、瞄准目标以后,炮手扣动扳机击发弹药,完成一次发射。不过扣动那个大型扳机所需的力量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尽管扳机是通过中间的一个杠杆带动阻铁的,扳机设计得也很长,但即使是用两个手指仍然难以轻松扣动,这与那高达900N的主簧簧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论是使PIAT待击还是击发都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对于刚刚接触PIAT的新手来说,最难掌握的还是精度,因为扣动扳机后弹丸有一段迟滞时间才能发射出去,此时会有轻微的后坐力,如果不能很好控制住抛射器,在最后一刻弹丸也会偏离目标。
PIAT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它的发射过程中。当射手扣动扳机后,扳机带动连杆旋转,下压阻铁并释放主栓体,主栓体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前复进,并带动击针杆和前栓体前进。前栓体进入弹尾管内,当接触到
发射药管后停止前进,但仍在前进的主栓体推动击针杆向前,打击药管底火,进而点燃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火药燃气作用于前栓体上,由于前栓体、主栓体相连,因而后坐力通过前栓体作用到主栓体上。此时主栓体向前复进到位,具有较大的
惯性动能,与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正好方向相反,在抵销掉一部分后坐力后,主栓体改为向后运动。此时弹丸已经开始向前滑动,当前栓体后退到弹尾管尾翼上方的4个均匀分布的泄气孔时,火药燃气冲破密封带从孔中冲出。由于前筒的上方是敞开的,为了减少
发射药燃气排出时对弹丸的影响,前筒下后方也开有一个较大的泄气孔。此时火药燃气对弹丸做功结束,弹丸获得初速向前飞出,而主栓体也在火药燃气的后坐力作用下后坐到位,并被阻铁挂住,重新形成待发状态,只要再装入一发弹药即可继续射击。
独特之处
从外型和发射过程上来看,PIAT都与
迫击炮有些相似,但又有区别:相同的是都由前方装入弹药,并且弹体都靠尾翼稳定,发射药也都是装在弹体尾管内;不同的是迫击炮弹击发以后发射药燃烧产生的
发射药燃气进入炮膛,全部用来推动弹丸运动,而PIAT在发射阶段火药燃气是全部封闭在尾管内的,真正做功的长度也只有从尾管顶部到泄气孔处那一段。实际上,PIAT的工作过程与其说是像迫击炮,倒不如说更接近于枪械中的自由枪机式原理。
由于PIAT的独特原理,绝大多数后坐力是由主弹簧和栓体所抵销掉的,故要提高弹药的质量和初速,弹簧和栓体的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大。但PIAT是一种单兵携行武器,考虑到士兵携行和操作的轻便性要求,只能采取一个各项指标的综合平衡点,这也是大多数武器的设计难点,不过PIAT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基本上满足了步兵的使用要求。弹丸的最大初速为135m/s左右,在打击坦克等单个目标时,有效射程为100m,对付固定大型目标时,有效射程可达到300m左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700m。PIAT除可抵肩射击外,也可以把T形肩托旋转90°呈水平状态,并抵住墙壁等固定物体或直接抵在地面上,手扶炮管以大仰角射击。在二战期间,与
德国的“
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一样,PIAT还曾被并联安装在轻型装甲车上,通过加装在扳机上的联杆机构,可以实行多发齐射。
PIAT最早在西西里战役由
加拿大部队中用于实战,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穿甲威力不足,另一方面是
引信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除非一直竖起存放,其他状态下任何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使弹药爆炸。在
意大利本土作战前,英国人对此进行了改进,穿甲威力有所增强,但引信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以至于在战后英军禁止PIAT的实弹射击训练。
即便存在种种问题,PIAT在当时仍算得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反
步兵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
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比如PIAT在发射时不会产生尾喷焰,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射击,同时也不会因产生
烟雾而暴露射手位置。
1943年,在意大利本土作战的盟军遇到
德军顽强抵抗。一次遭遇战中,英国皇家燧发枪团士兵杰斐逊·弗朗西斯用PIAT在不足100米的距离内接连向德军的两辆
六号重型坦克尾部开火,并将其分别击毁。
汤玛斯·杰佛逊因此获得了
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1944年10月21日夜,在
意大利北部
萨维奥河的激战中,
加拿大西佛斯高地步兵营列兵欧内斯特·史密斯用PIAT先后摧毁德军坦克、
自行火炮各2辆。其中一辆
“豹”式中型坦克是史密斯匍匐到10米左右射击而击毁的,他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加拿大人。
PIAT在1944年盟军发起的
市场花园行动中也有出色表现,在守卫斯塔福德斯大桥的战斗中,没有任何火炮和
重武器支援的
英国第一空降师完全是靠PIAT才抵挡住
德军装甲部队的轮番进攻,最终避免了全军覆灭的结局。
由于是战时急需的武器,相当一部分PIAT是
英国的小作坊式工厂制造的,和
司登冲锋枪一样,不免给人一种简陋粗糙的感觉。并没有完全达到设计目的。其致命缺陷是操作复杂,装弹速度过慢。在PIAT射手中流行着一句话:“你必须第一发就命中目标,因为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弹簧拉力差不多达到90公斤,射手需要有很大的力气和足够的技巧。一般射手都是在站立状态下拉动弹簧,但这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不易做到的。扣动扳机至少要用两个手指,必须扣住扳机几秒钟后反坦克弹才能发射出去,此时如果把持不住发射器,在最后一刻反坦克弹会偏离目标。但它不需要对身管进行精密加工,也不需要任何高级材料,因此很受军工生产部门的欢迎。当今来看,PIAT可谓满身缺点,如威力小、初速低、安全性差、笨重且操作不便等等。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PIAT仍算得上是一种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胜出
RPG7火箭炮一筹,如没有尾喷焰,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发射,同时也不会因产生烟雾而暴露射手位置等。最关键的是,有了PIAT以后,需要士兵们豁出命来往坦克上投
反坦克手榴弹或炸药包的情况已大为减少。
二战后期,由于新式反坦克武器开始普及,PIAT很快就显得过时了。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英国人开始使用
美国3.5英寸(85毫米)M20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1951年,
英国正式装备了
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座力反坦克炮,PIAT就此退出英军现役装备序列,20世纪的“
英格兰共和国弓弩”就此销声匿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