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全(1889——1976),字安卿,甘肃
静宁县人。出生于静宁名门。祖父王源瀚,父亲王曜南皆为清末
进士,各有诗集传世。先生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经史、诗文、书法皆有坚实的基础。
1914年毕业于甘肃法政专门学校经济系后,因看到当时政界的腐败,不愿从政,又考入
甘肃省优级师范,于1921年毕业,品学兼优,为时人器重。
先生青年时期即乐育英才,以振兴地方教育为己任。
人物生平
1921年8月,先生应
平凉师范学校(当时称“甘肃省第七师范”)聘请,任教员、教导主任。
1930年2月升任校长。任校长时,平凉师范刚从
孔子庙迁到柳湖书院,校舍简陋,图书仪器缺少,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都很落后,学校正处于困难阶段。他不气馁,不畏缩,雄心勃勃,为振兴
平凉市教育而四处奔走。
1930年12月,先生与平凉中学(当时称甘肃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贺世昌赴东南各省考察教育。返校后,积极改革,成绩卓著。
1933年2月,他又偕平凉中学校长贺世昌、女师校长刘锦堂进省请愿,争得了平凉、
固原市等县的卷烟查验税为学校专款。
1934年6月,又同平师训育主任辛启明到固原、
隆德县、
静宁县等地募捐图书仪器费,从而改变了学校经费拮据的被动局面,修建了校舍,购买了图书和教学仪器,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后又多方争取,扩大了校址两千平方米,修建了体育场,并亲自带领学生劳动,开辟了348亩的劳作农场。
1935年7月,
平凉师范学校参加了全国职业学校及中、小学劳作成绩展览会,获得了
中国国民党教育部颁发的乙种褒奖。先生在平师任职期间,深感
庆阳市地区女子教育落后,乃联合
平凉市热心教育人士,倡议创办了平凉女子师范学校。他不仅积极参与筹建,并义务为之代课。
1937年3月,先生辞去平师校长职务,先后任
甘肃省第四区各县义务教育视导员、华亭中学教员,二年后应平师校长韩慨侠聘请,又回到平凉师范任教育主任。在这期间,他负责编成《甘肃省平凉师范学校一览》一书,为学校完善规章制度,作出积极贡献。
1941年,应
静宁县地方人士的邀请,回乡创办了静宁中学。该校以原模范小学为校址,房屋年久失修,乃因陋就简,修补
明伦堂等旧建筑为教室,其余数间房屋为师生宿舍,秋季及招生开学。后经多方交涉,将原
孔子庙、文昌宫等几处旧址拨给学校,扩大了校址,使学校规模粗具。又请拨学校西边大坑(旧名萧家坪)为操场,火神庙前学坑为校园,申请领得了古城梁荒地作为学田。又奔走呼吁,向社会广为募捐,征集小麦几百石,建立了教师工资储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后物价飞涨的情况下,保证了教师的基本生活。
从1941年至1949年8月6日静宁解放,王尔全先生一直在静宁中学任校长。九年中,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团结教职员工,共同奋斗,将静宁中学办成一所规模可观的
完全中学,在校学生达400人,教职员工36人。高、初中共毕业15班、附办的师训班、简师班共毕业
两班。总共毕业学生700多名。这些毕业学生,在解放初期,绝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和建设工作,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坚决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减租、反霸”、“镇反”、“
土地改革”和“
抗美援朝战争”等运动,利用各种机会,向各阶层人民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对各项运动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1951年受县长于光委托,创办了静宁城关女子小学,任校长。1952年后任
静宁县文教科科长、局长。为静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从1950年起至1952年,曾当选我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常务委员、副主席,1954年至文化大革命历届选为县人代会代表、常务委员,从1954年起,连任
甘肃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评价
王尔全先生除了毕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遍天下,道德学问、立身行事堪为师表外,还一贯关心地方公益事业和人民疾苦。如民国九年地震,十八年饥荒,他为我县灾民大声疾呼奔走,向社会各界和当时政府募集和请求过赈济粮款医药济灾民;1947年,倡议和义务领导修建了东峡
水利工程,保证了县城附近农田的灌溉;还多年不懈的号召我县人民群众
植树造林等等。1944年因提倡私人植树热心,且有成绩,受到
中国国民党省政府传令嘉奖,1947年获得过国民党省政府东峡水利工程督导劳绩的奖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尔全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图名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爱戴和崇敬。生前他的名字在
庆阳市地区家喻户晓,殁后,至今为群众所怀念。他的功绩已载入《甘肃省教育名人录》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