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囊蓑蛾
鳞翅目蓑蛾科动物
白囊蓑蛾科,属于鳞翅目蓑蛾科,又称棉条蓑蛾、白蓑蛾。全球分布,尤其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等省份较为常见。此外,白囊蓑蛾也能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被发现。其寄主植物种类丰富,包括茶树、柑橘、枣等,同时也会寄生苹果龙眼、荔枝、枇杷、杧果、核桃、椰子、梨、梅、柿、栗、大豆、油茶油桐日本扁柏女贞、桉树、樟树、枫杨乌桕木麻黄、松、柏、杨、柳、榆、竹等植物上。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蛾体长8~10毫米,翅展18~24毫米。胸、腹部褐色,头部和腹部末端黑色,体密布白色长毛。触角栉形。前、后翅均白色透明,前翅前缘及翅基淡褐色,前、后翅脉纹淡褐色,后翅基部有白毛。雌蛾体长约9毫米,黄白色,蛆状,无翅。卵细小,椭圆形。
幼虫
老熟时体长约30毫米。头部褐色,有黑色点纹。躯体各节上均有深褐色点纹,规则排列。雌蛹蛆状。雄蛹具有翅芽,赤褐色。护囊长圆锥形,灰白色,全用虫丝缀成,不附任何枝叶及其他碎片。
赤褐色或黑褐色。雌雄蛹异形,雄蛹为被蛹,长16~20mm,具有翅芽;雌蛹蛆状。
蓑囊
灰白色,长圆锥形,长27-32mm,丝质紧密,上具纵隆线9条,表面无枝和叶附着。
生物学特性
白囊蓑蛾年生1代,以低龄幼虫于蓑囊内在枝干上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展叶期幼虫开始为害,6月老熟化蛹。蛹期15~20天,6月下~7月羽化,雌虫仍在蓑囊里,雄虫飞来交配,产卵在蓑囊内,每雌可产卵千余粒,卵期12~13天,幼虫孵化后爬出蓑囊,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传播,在枝叶上吐丝结蓑囊,常数头在叶上群居食害叶肉,随幼虫生长,蓑囊逐渐扩大,幼虫活动时携囊而行,取食时头胸部伸出囊外,受惊扰时缩回囊内。经一段时间取食便转至枝干上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间开始活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化蛹,6月底至7月底羽化,稍后产卵。幼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8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幼虫主要为害期。幼虫多在清晨、傍晚或阴天取食。低龄幼虫只食叶肉,使叶片形成半透明的枯斑。大龄幼虫将叶吃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10月上、中旬停食越冬。
为害特点
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低龄幼虫只食叶肉,使叶片形成半透明的枯斑,而大龄幼虫将叶吃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1、采花或进行茶园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2、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虫囊并销毁。
化学防治
1、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
2、在低龄幼虫盛期,用50%甲胺磷或25%广克威或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或5%来福灵2500倍液,均匀喷雾。
生物防治
1、注意保护寄生蜂天敌昆虫
2、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成虫
幼虫
蓑囊
生物学特性
为害特点
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