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霜霉病
禾草霜霉病
禾草霜霉病是一种影响禾本科健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植株黄化矮缩,种子及草产量下降,抗病性减弱。这种病原菌系统性寄生在植株体内,春季和秋季的症状较为明显。
影响范围
禾草霜霉病不仅危害小麦、大麦玉蜀黍属等多种粮食作物,还会侵染看麦娘黑麦草、稗、马唐等多种禾本科草。在中国各地均有报道,包括台湾、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华北、青藏等地。此外,该病害也在全球其他地区广泛分布。
症状
禾草霜霉病的病原菌系统性寄生在植株体内,其症状在春秋季尤为突出。受影响的植株会出现黄化、矮缩现象,叶片变宽增厚并伴有黄白色条纹,颜色转为淡绿色。病株的剑叶和穗部可能扭曲变形,穗部颖片肥大,形成小叶状,导致穗部增大。在特定条件下,病叶表面会形成白色的霉层,这是病原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病株通常无法正常抽穗,且在干燥季节容易枯死。
病原
禾草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该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其菌丝体系统性寄生于寄主全身,尤其在维管束内较多见。孢子囊梗短小,无色,具有少量分枝。孢子囊单细胞,柠檬形,顶部有乳头状突起。卵孢子生长在叶、叶鞘、颖片组织内,周围有永久性的颈卵器保护,两者之间有一小段空隙。观察卵孢子时,需要通过加热的乳酚油或15%氢氧化钾溶液来透明寄主组织。
生活习性
禾草霜霉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病残组织内的卵孢子越冬或越夏,也可以以系统性寄生的菌丝体形式在多年生禾草体内存活。卵孢子在温度介于10-26℃的水中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这些孢子停止运动后会产生菌丝入侵寄主。在寄主体内的菌丝体遇到合适条件时,会大量繁殖孢子囊梗和孢子囊,通过风、雨等方式传播。刈割工具、踩踏、灌溉水等活动也可能传播病害。最适宜的发病温度为15-20℃,而在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高、降雨频繁或大量灌溉的情况下,病害更容易发生和扩散。
预防措施
种植管理
为了预防禾草霜霉病,建议采用以下种植管理措施:
1. 使用健康种苗,确保种子来源清洁,未携带病原菌
2. 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防止过度湿润。
3. 在日出三四个小时后再进行刈割或放牧活动,避免在喷灌或雨后立即进行,以免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
4. 减少田间的病株数量,清除田边的野生禾本科寄主,从而减少病原菌的来源。
药物防治
除了种植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药物防治来控制禾草霜霉病。具体方法包括:
1. 播种前使用9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或20%萎锈灵乳油,按照种子重量的0.7%比例拌种。
2. 或者使用35%瑞毒霉拌种剂,按照种子质量的0.2%-0.3%比例拌种。
3. 还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质量的0.4%-0.5%比例拌种。
参考资料
禾草霜霉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4-10-25
目录
概述
影响范围
症状
病原
生活习性
预防措施
种植管理
药物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