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是由
清代医学家
沈明宗(目南)编注的一部中医典籍,共8卷。该书成书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对《
伤寒论》的重编注释作品。沈明宗在书中强调了六经主病及其辨证治法的重要性,并对原书进行了重新编次。
沈明宗,清代医学家,字目南,号秋湄,出生于
槜李(今
嘉兴市)。他早年致力于科举考试,后来转向佛教禅宗的研究,并深入钻研医学经典,成为清初名医石楷的学生。沈明宗曾在燕京地区行医,后迁居
邗江区(今
江苏省),患者络绎不绝。他在闲暇时间与学生讨论医学理论,持续了约二十年。他对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在《
伤寒论》的注释家中,尤其推崇方有执和
喻嘉言的观点。
沈明宗除了撰写《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外,还编写了《
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1692年),并在其中提出了新的见解。
沈明宗发现许多医生忽视了张仲景的原著,而是依赖后代的方书,因此他决定重新编纂和注释《伤寒论》。他认为晋代
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编次混乱,而宋代
成无己的注释也不够明确。在阅读了多个版本的《伤寒论》注释之后,沈明宗特别欣赏明代方有执的《
伤寒论条辨》和
清代喻嘉言的《
尚论篇》。他们对于六气外感的论述,如风伤卫、寒伤营以及风寒两伤营卫等,使
沈明宗深受启发。他在自己的注释中,将干燥和潮湿归类于寒伤营,春季和夏季的温暖炎热则涵盖在风伤卫之中。这些观点在《
伤寒论》的原始文本中得到了体现。为了更好地阐明
张仲景的思想,沈明宗在编注过程中突出了六经主病的概念,并且在编次上模仿了
喻嘉言的《尚论篇》。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的现存版本包括清
康熙世德堂刻本、步月楼刻本,以及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刻本。此外,该书也被收录于《
中国医学大成》中。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分为八卷,每卷分别阐述不同经脉的证治大意。第一卷主要介绍
太阳上篇的证治大意,列举了风伤卫的各种症状;第二卷则是太阳中篇的证治大意,重点探讨了寒伤营的症状;第三卷则详细描述了太阳下篇的证治大意,涉及风寒两伤营卫的情况。第四卷涵盖了阳明上篇的证治大意,提到了太阳阳明的相关病症,阳明中篇则介绍了正阳阳明的证候,而阳明下篇则讨论了少阳阳明的问题。第五卷是
少阳病全篇的证治大意,按照少阳风伤卫证和少阳寒伤营证的顺序组织内容,并附带了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坏病、痰病以及门人问答等内容。第六卷是太阴全篇的证治大意,分析了太阴风伤卫和太阴寒伤营的情况。第七卷是少阴前篇的证治大意,包含了少阴风伤卫证的各类症状;第八卷则是少阴后篇的证治大意,着重讲解了少阴寒伤营证的治疗原则。最后一卷是厥阴全篇的证治大意,由于篇中涉及到风寒交互作用,阴阳虚实变化不定,因此全文被单独列出。文中还有针对风寒两伤脉证的分析,并提及了
关格、差后劳复、
阴阳易病等情况。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被认为是《
伤寒论》研究“错简重订派”中“三纲编次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