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黑猩猩
2012年贾雷德·戴蒙德所著的书
《第三种黑猩猩》是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贾雷德·戴蒙德。本书是戴蒙德的第一本科普书,在简介中被与《枪炮、细菌和钢铁》《崩溃》合称为戴蒙德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原著于1991年首次在英国由Radius出版,并于1992年在美国由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出版。2014年,戴蒙德为年轻人出版了一本改编版,由Seven Stories Press出版,标题为《年轻人的第三种黑猩猩》。该书获得了1992年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内容介绍
人不同于禽兽,毋庸置疑;人是一种大型哺乳纲,亦毋庸置疑。
根据现代遗传学研究,我们与另外两种黑猩猩基因组,有98%是相同的。若有从外太空来的动物学,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人归类成“第三种黑猩猩”。我们对人类并不陌生,但是,人类是怎样演化成今天的模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又是哪些关键因素的杰作?
对于人类的兴亡史,我会分成五个部分讨论。第一部涵盖几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直到一万年前农业兴起前夕打住。第二部则讨论人类生命循环中的变化,那些变化与骨架的变化一样,对语言和艺术的发展,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聚焦于我们文化表现的生物基础之后,第三部接着讨论那些我们认为使“人异乎禽兽”的文化特征。我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艺术、农业这些引以为豪的文明标识。不过,使“人异乎禽兽”的文化特征,也包括我总结为人类自然史记录上的污点,例如吸毒。
除了吸毒,我们的阴暗特征中,还有两个可能引领我们走上毁灭的道路。第四部讨论其中的一个:我们仇杀外族的潜能。另一个人类的阴暗特征是:对环境日渐加速地破坏。这个行为其实也有不折不扣的动物原型,不幸的是,许多人仍然怀抱让-雅克·卢梭式的幻想,以为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新鲜事。在第五部,我会细说人类经营环境失当的历史,以戳穿那个幻象。
人类从动物界兴起,同时,我们自毁的能力也加速成长。我们面临的问题,的确发轫于动物根源。那些问题跟随着我们,与逐渐增长的力量和人口一起成长,如今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膨胀得厉害。
要不是我感到迫切的危机,是不会写这本书的;如果我相信我们毁灭的命运已经注定,也不会写这本书。其实,我们缺的就是必要的政治意志。我在本书追溯人类的物种史,就是为了协助凝聚那个意志。
作者介绍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获奖无数,包括国家科学奖章、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
《第三种黑猩猩》是戴蒙德教授第一本为知识大众写的书,也是他首次获得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品。书中的一些重要论点,在其后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及《大崩坏》中做了更完整的铺陈,被合称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
获得奖项
《第三只黑猩猩》荣获1992 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作品鉴赏
本书是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一本科普书,在简介中被与《枪炮、细菌和钢铁》《崩溃》合称为戴蒙德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不过这三部曲的说法颇为生硬,因为三本书之间并非递进或承接关系。实际上,《枪炮、细菌和钢铁》的要点在本书第四部“世界征服者”中得到了初步的阐述,《崩溃》一书的底子是本书第五部“日中则仄”。戴蒙德的另一部科普书《性趣何来》,则从本书第二部的“奇异的生命循环”脱胎而来。考虑到戴蒙德写此书时已经55岁,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本书是他半生思考成果的总纲。当他试探性地将此总纲出版并获取好评之后,又进一步填充实例和论证,将各项成果分开详述,因此才有了后面那几部书。至于贾雷德·戴蒙德在他这半生中思考了什么?说起来是一个最宏大、最基本的话题,也就是:“人类从哪里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人类“是什么,本书第一部”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纲“就在探讨此事。其标题已经显示的很清楚了,戴蒙德并不赞成那种把人类与动物绝对割裂、令其高高在上的分类法,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的分类在他看来基本是一厢情愿、无据可依。而他“人类是一种哺乳动物”的论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差异极小,小于黑猩猩和其他任何动物的差异;二、一切所谓人类独有的特征(语言、使用工具、务农、吸毒、种族残杀等等)都可在某些动物种群中找到,差别仅在程度、规模不同而已。这种在其他物种中找相同点的模式为本书定下了基调,后续篇章中我们可以时时看到作者引用动物的情况对比和论证人类的情况。但作者并非要将人类比附成动物,他真正想探讨的是,为何这样一种并非那么特别的哺乳纲,却统治了并改变着地球,完成了任何其他动物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在第二部分,贾雷德·戴蒙德主要讨论了人类在崛起过程中的生理机制演化。戴蒙德的观点是,由于现代人的崛起只占地理年代中的一瞬间,因此环境选择对其演化的作用相对较小,而性选择成为了塑造现代人类的主要动力。性选择使得我们发展出隐性排卵、隐性交、闭经等一系列罕见特征,并形成了与之对应的交配、生育和婚外情机制等。这种种机制的最终指向,是令人类成为一种高度协作、分工复杂的社会化动物,并极为难得地实现了隔代个体(爷孙)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传递,为技术的积累和革新提供了生理基础。
相比而言,第三部显得比较散,也是唯一没在后来敷衍成书的主要章节。贾雷德·戴蒙德在本章分别讲述若干人类显著特征的演化过程。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语言、艺术、农业和吸毒史?其实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足以展开为单独的著作。以这么小的篇幅当然不能涵盖每一项特质演化的方方面面,但戴蒙德在每一章都说明了两点:一、任何特质都不是人类所独有的,猴子会说话、大象会画画、蚂蚁种蘑菇;二、每种特质的初期演化都源于它给种群带来的竞争优势(虽然对个体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农业;虽然后期可能变为劣势,比如吸毒)。本部的最后一章提到了为何有能力开展星际旅行的智慧生命如此罕见,还顺带提到了人类与外星生物的关系,其观点和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简直如出一辙。
第四部的内容应该是很多读者最熟悉,毕竟《枪炮、细菌和钢铁》是贾雷德·戴蒙德的著作里最早引进中国、销量也最大的。这部分描述了族群差异化消失的现状、过程和原因。在一万年前,印第安人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入侵了美洲,每年推进十几公里。但大海航时代以后,这种入侵速度得到了上百倍的提高。人类社会中再也没有较大的、独立生活的族群,人类的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也在迅速趋同,在上万年演化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可说是瞬间消失了。戴蒙德认为“原始部落”的“现代化”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他并非是文化猎奇者,他所惋惜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来不及记录就已经丧失的那些独特的人类行为准则。趋同文化的人类对特定社会问题可能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就像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单一的阳芋品种无法抵抗致病疫霉的袭击)。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许就隐藏在尚未被人类所正视的“原始部落”习俗中。出于以上考虑,贾雷德·戴蒙德极力呼吁人类学家去记录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文化,世界上最后的、正在消亡的人类多样性区域。(举例而言,如今那里仍存在的语种有1000种,占世界语种数量的1/5或1/6。)族群差异化的消失往往还伴随着出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残酷杀戮,这也是“黑暗森林理论”的现实基础。从这个角度,戴蒙德又视“趋同”为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他期望逐步达成共识以后的人类可以不会互掷核弹。不过对这个观点我持保留意见,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杀戮可是发生在那些早已认识、多有交往的族群之间的。
第五部和第四部恰成对照,贾雷德·戴蒙德试图描述那些崛起的人类在得到更多空间和更多资源、散布更多子裔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简言之,快速崛起的人类族群肯定会侵入并破坏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有些时候虽然会付出重大代价,人们能在破坏之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但有些时候,由于所能利用的增量资源不足,族群会和环境一起垮塌。前者的例子如灭绝恐鸟的毛利人,后者的例子如复活节岛人。说起来,当今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已经超过了太阳给予地球能量的10%,这个数字看似还小,却已在过去20年间增加了40%。再考虑到我们使用的多是难以再生的一次性能源(石油,煤),而生物多样性等其他资源指标也在迅速降低,其实全体人类离发展的天花板也不是那么遥远了。那我们能否在撞到头之前找到新的平衡点呢?对这个问题贾雷德·戴蒙德并无答案,但他非常期望人类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这就是“从哪里来”捎带出的另一个问题:“往哪里去?”戴蒙德对此着墨颇多,显示出其思考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或挑战智力,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厚关怀。在跋的部分,他特意对“以史为镜“的观点提出强调,希望人类社会能够学会审慎、周全地处理当前的严重问题。他年底要出的新书《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 》显然会对这一主题再做深入的探讨。我很期待。
作品评价
纽约时报》 (1992 年 3 月)发表了对弗朗斯·德瓦尔作品的当代评论,赞扬了作者处理该主题的智慧和广度。他指出作者强调语言多样性,并认可他对原始人类起源的历史或牵强推测的纳入和比较的优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作者介绍
获得奖项
作品鉴赏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