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不断的红丝线》是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张弦 。《挣不断的红丝线》着重描写了两个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在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女主人公傅玉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者以真实而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她的人生历程。青年时代的傅玉洁活泼、纯洁、向往自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的激励下,她在大学里就经常参加演讲、罢课、抗议、游行等革命活动,反抗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后来为了“我要走自己的路”,抛弃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裕的生活条件,像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毅然加入了革命军队。
内容概述
《挣不断的红丝线》
一根挣不断的红丝线有形无形地牵连着傅玉洁和齐副师长。应该说傅玉洁对性格开朗爽直的齐副师长并没有恶感。相反,她十分尊敬这位首长,并试图以献身的精神,以接受任务的心情去接触齐副师长。然而,爱情是一种很复杂很微妙的情感,任何尊重、敬仰、感激都不等于爱情,傅玉洁的努力失败了。共同的志趣、爱好把傅玉洁和苏骏结合在一起,他们度过了一段充满浪漫情调和诗情画意的幸福生活,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奉献给了伟大的建国劳动。在这里,作者将主人公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融合在一起。这一时期,也正是新中国最美好的时光。令人陶醉的生活像绚丽夺目的
彩虹,随着急风暴雨的来临,彩虹很快消逝了。“
右派”帽子沉重地压在了苏骏的头上,也很自然地影响并株连到其妻傅玉洁。她怀着希望企盼着丈夫的“新生”,然而摘帽后的
苏骏同以前判若两人,傅玉洁美好的爱情理想像幻梦一样破灭了。离了婚的傅玉洁在生活上在工作中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和迫害,甚至被调离了教师岗位,干起了拉煤打杂的总务。作为一个对生活对幸福充满信心、执著追求的人,傅玉洁拖着沉重的脚步在人生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残酷的现实,无休止的磨难,不仅夺去了她工作的权利,而且毁灭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爱情,终于使她的心理变形、扭曲。纯洁、热情、充满希望的傅玉洁不见了。她变得谨小慎微,时刻“提心吊胆地揣测着下一场运动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高傲的身姿,洒脱的风度,俨然不可侵犯的神情,如今只不过是她的单薄的外壳,凭借它来支撑自己空虚、软弱的心灵而已。正如舞台上的演员在扮演一个力不胜任的角色那样,她的心早已受不住了。……往日
浪漫主义的情调早已被岁月的风沙剥蚀净尽。已经支撑得够久的了。她感到无限的疲倦”。她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生活,再也不敢奋然不顾地“走自己的路”了。昔日“红娘”马秀花的再次出现,给傅玉洁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她的人生之路在转了一个圈之后,那根法力无边的红丝线最终还是将傅玉洁和当年的齐副师长拴在了一起。
作者简介
张弦,男,浙江杭州人,1934年6月生于
上海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
清华大学钢铁机械专修科。1956年11月开始发表小说《甲方代表》,后改为剧本《
上海姑娘》拍成电影。1958年因一篇未发表的小说《苦恼的青春》而被划为“
右派分子”,下放到工厂、农村“监督劳动”,辍笔21年。
1979年得以平反改正,重新发表作品,以《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先后获1979、1980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后又以女性命运为题材的《未亡人》、《银杏树》、《挣不断的红丝线》等小说深受文坛好评,并被译成英、日、德、法、俄等文,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创作和改编了十多部电影剧本并拍成电影。《苦难的心》、《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湘女萧萧》、《青春万岁》、《井》等在海内外获奖并反映均佳。
张弦因《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创作,获1981年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他于九十年年所写的《
唐明皇》、《
双桥故事》均获“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五个一工程奖”等优秀电视剧奖。
1994年写成三十集电视剧《
赛金花》,因故未能拍成。张弦于1997年3月19日因患癌症逝世。享年63岁。生前为
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曾任
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出版作品有:《张弦文集…小说卷、电影卷》《张弦代表作》《挣不断的红丝线》《张弦电影作品选集》《张弦电影剧本新作》《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从小说到电影》等。
人物塑造
挣不断的红丝线
张弦作为新时期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有成就的作家,从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出发,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随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势回归,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其短篇小说《挣不断的红丝线》通过典型人物的心理流变和异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从肉体到灵魂都严重变形的人物扭曲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的一些合乎自身发展要求的行为和性格,总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或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的阻碍,这样就产生了悲剧。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小说的结局以及整个构思耐人寻味。主人公傅玉洁今日像抓救命稻草一样迫不及待想抓到手的,正是昔日唯恐躲之不及、弃之如草芥的东西。如果她的再婚仅是从生存意识出发所做出的本能选择,那么人的异化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似喜剧的小说的结局把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命运推向了高潮。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美学》在论述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时指出:“在悲剧里,个人通过自己的真纯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来毁灭自己,或者,他被迫低头来接受他所反对的实体性的东西……”当傅玉洁认为自己和老齐的结合是“天赐的良机”,当小说的结尾处出现这样的句子“槐花飘香的时节,傅玉洁美好的愿望成了现实”时,当小说多灾多难的女主人公步入新的家庭,改变了屈辱地位而走向常人所谓的幸福时,从读者的心中发出的不是由衷的欣慰,而是又咸又涩的苦笑。因为傅玉洁的最终生活归宿,并非人格的回归和完善,而是一颗被扭曲了的心灵的痛苦挣扎,是一幅灵魂扭曲图的最后完成。读者的心灵也受到了强烈的震颤。那根意味深长的挣不断的红丝线究竟是什么呢?是中国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缘分”吗?不是!是欧洲神话传说中的
丘比特的神矢吗?不是!因为傅玉洁和老齐并非彼此相爱,起码傅玉洁并不爱老齐。傅玉洁追求、期待、振作、失望、挣扎最终走向愚昧、麻木的人生历程,形象地告诉读者,现实的邪恶势力和传统的习惯势力扭结在一起,以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意志情感、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那根红丝线是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都存在着的“命运”,只是这个“命运”不是“天命”,而是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我们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时代、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张弦是一位以塑造女性形象、探索妇女命运著称的作家。他写
爱情婚姻绝不停留于单纯的男欢女爱、阴晴圆缺的恋情纠葛,更不流于低级庸俗,而善于挖掘爱情婚姻背后的社会内涵、思想底蕴和历史成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道德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傅玉洁这一典型人物的命运,写出了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曲折历程,写出了
极端左翼路线对人的摧残。
如果说女主人公傅玉洁被扭曲了的灵魂的外面还有一层单薄的外壳,尚且值得庆幸的话,那么男主人公苏骏则从灵魂到外壳都被时代风沙剥蚀尽了。苏骏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能说会写”,思维敏捷,言语犀利,这是他出众之处,也正是造成他后来悲剧的自身因素。爱发议论、爱提意见的致命弱点,注定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必然充当悲剧角色。反右扩大化,将他错划成了“
右派”,并被遣送到广阔天地,参加了触及灵魂、洗心革面的改造运动。返城后,虽然摘掉了右派帽子,然而“摘帽右派”的帽子始终像影子一样伴随着他。报社不再用他,学校不许他当教师,而是安排他当了跑腿打杂的总务。小说逼真地描绘了他的
变态形象:“他变了:修长的身材伛偻了;眼睛里再没有笑意和神采,变得忧郁而迷惘;潇洒的风度不见了,开朗的性格不见了,精辟而风趣的言谈不见了。他按时听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广播,专注地读省报社论,担心地寻找着有什么搞运动的迹象;偶或发现一两条与他毫不相干的消息,例如某地破获一起反革命谋杀案,或者某剧团演出了坏戏受到批评,便立刻忐忑不安,忧心忡忡,好像马上就会掀起一股阶级斗争的风暴,并不可避免地要扩大到自己的头上。在学校,他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到家里,他常常呆滞地坐在一旁,好像掉了魂儿。”严峻的现实剥夺了他正常工作的权利。繁重的体力劳动,残酷的精神折磨,不仅改变了他的形体,而且彻底扭曲了他的个性,甚至毁掉了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也失掉了曾经彼此挚爱的人。
特色
挣不断的红丝线
如果说由经济、政治以及传统的习惯势力等多种因素扭结而成的物质力量,在《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表现出对爱情、结婚的巨大制约的话,那么在《挣不断的红丝线》中,这种力量则表现为对离婚、改嫁的决定作用。这两篇小说都写了近30 年的一段不算短的曲折的历史,不同的是在前者这段历史主要由三个人物分别集中地予以表现,而在后者则着重展示在一个人的身上,通过对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情致、思想变化和感情流程的抒写,来表达作家对历史、社会的认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这个人物便是傅玉洁。少女时代的傅玉洁曾是多么意气风发、有所追求、高洁自信的啊。她毅然拒绝了齐副师长的求婚,她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这一行动发生在她踏入社会的开端,真如一声春雷,振奋了读者的心。她又是那样有才,离开部队到了学校,课教得十分好。她理应有美好的前程,理应获得爱情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可是事情却恰恰相反。尽管她找到了情投意合的挚友,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然而不久厄运便来了。
张弦以他纯朴而精彩的笔墨一层一层地具体细致地描绘了傅玉洁所遭受到的残酷打击。丈夫苏骏被打成
右派,下放劳动。这时,虽然她的等待是痛苦的,但却怀有
浪漫主义情调的希望,她甚至“为自己的坚强而感动、而自豪”。丈夫摘掉帽子回来了,却受歧视,受欺负;沉重的政治压力又改变了他,他忧郁迷惘,意志消沉,谨小慎微,草木皆兵,逆来顺受,丧尽尊严。傅玉洁对他绝望了,但是对生活仍然抱有热情,因此当她在离婚申请书上签字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轻松”.轻松却又很快地消失。离婚并未使她摆脱厄运,工宣队长纠缠、威胁、迫害,生活贫困拮据正是这一切,使她身心交,无限疲惫。她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与生活,再也不敢奋然不顾地“走自己的路”了。为了寻求保护,获得安宁,她在人生之路上转了一个圆圈之后,终于挣不断那根红丝线,又回到她虽不爱恋但却能给她提供种种优裕条件的老齐的怀抱。傅玉洁追求、期待、振作、失望、挣扎,最终走向落后和愚昧倒退的人生历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现实的邪恶势力和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如何可怕地改变着人的意志情感、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在婚姻中占有何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爱情,似乎是微不足道的。这不足以令人震惊,引起我们深长的思索吗?当然,傅玉洁的变化也有她自身的原因,如不切实际的
浪漫主义情调,耽于幻想等,但这思想因素为何不向坚韧不屈、奋斗不休转化,则不能不说是现实的原因。比起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强大的物质力量的作用,她个人思想性格上的弱点毕竟是太微小了。
构思结构
张弦的作品一向注意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这篇小说于构思和结构上便很有特点。作者将叙事的情境集中在马秀花家中,通过傅玉洁和马秀花的谈话来展现傅玉洁20 多年来所经历的曲折的生活道路;而这生活道路的展现又不是拖沓的散漫的,作者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一幅幅生动简洁的具有时间跳跃和空间跨度的画面剪接到一起。这样,即使作品的内容丰满厚实,又使作品的结构严谨紧凑。为了结构的紧凑完整,作者又着意地安排了具有特征的人物语言的重复,造成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如傅玉洁参军时,给父亲写了一句话:“我要走自己的路”,句尾并列三个惊叹号以示她坚不可摧的决心,而当她投入老齐的怀抱时,她女儿也给她写了这样一句话。这种重复,既显示了傅玉洁性格情感的变化,深化了主题,也使情节前后映照,结构完整统一。作品写傅玉洁最初拒绝齐副师长而最终又投入他的怀抱,这种画了一个圆圈的人生轨迹,既很好地表达了作品主题,刻画了人物,又使作品首尾相应,构思很见章法。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含蓄深刻的思想立意于朴实自然的描述之中,如人物塑造中的密切联系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精细入微、饱含诗情的心理刻画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