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区人,男,
汉族。1908年生,画师,在
广东潮剧院任舞台美术设计。前上海美专毕业,曾为上海美专国画系教师。
基本介绍
李开麟,汉族,男(1908—1995年)出生于广东
潮州市磷溪仙美村。笔名“藕堂”,别号阿书、仲。弱冠习画,1921年考入五年制省立
韩山师范学院图音科,
国画师从著名画家
王显诏先生(毕业于
上海大学后回汕任韩师美术教师)。音乐师从潮州儒乐名家丁恩益先生学习二弦。1936年插班考入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师从国画大师王个先生、
诸闻韵先生、
诸乐三先生及“上海美专”校长国画大师
刘海粟先生。工
写意花鸟画,画作笔墨简约拙重,遒劲畅逸,生动隽永。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国画系主任王个簃先生助教、教师。日本侵华后,回
潮汕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
潮州市、
饶平县、
澄海区、
隆都中学、
汕头市第一中学任教。1946年
吕振羽早年就读于
韩山师范学院的
国画恩师
王显诏先生在
新加坡举行联展。原汕头画院画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汕头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顾问,曾任广东省潮剧院舞台美术设计。
国画作品《荷花》曾入选1937年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在
徐州市举办的全国第四届花鸟画展。先后在潮汕举办个人画展4次(1947年7月在汕头举办个人画展。1983年2月在汕头举办个人画展,艺术大师—
刘海粟、王个簃、
娄师白等为画展题字题词。1983年3月在
潮州市举办个人画展。1984年在潮安磷溪举办父、子(
李俊彬)、孙(李哲新)三代人画展。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在
澄海区举办个展)。1994年出版《李开麟国画集》,艺术大师刘海粟为画集题鉴、
陈大羽为画集作序。
1988年
国画〈荷花〉入选全国花鸟画展,作品为王羲之博物馆收藏。1989年《荷花》、《寿桃》二幅作品参加乡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国画大师
李可染的高度评价。1991年7月应邀前往
新加坡举办《李开麟、李俊彬父子国画展》,其中《墨荷》(李开麟作)、《春晓图》(李俊彬作)二件为新加坡博物馆收藏。其余全部作品为海外人士收藏。
1993年在
高雄市举行《李开麟百荷画展》并出版画荷专集,蜚声海峡两岸。
李开麟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
文徵明均造诣精深。而音乐、教育、舞美及
潮剧编剧皆精通。编有剧本《洪埔血案》和1938《都城喋血记》等,1949年他又移植《白毛女》为潮剧,集编剧、作曲、执导于一身的首个潮剧移植剧本。
李开麟先生笔墨特点以“清、古、奇、怪”著称,构图奇特、险绝而稳当,画面留大片空白,而不空虚,令人叹服。李开麟先生的艺术生活,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中青年时期,李开麟继承了“海派”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法,正如评论者所认同的一样,已经达到一种很高境界。在上世纪30年代60多位由
上海市、江浙学成归来的潮籍艺术家中,他是其中的佼佼者。1979年潮籍著名画家
陈大羽先生回乡省亲,托我寻访李开麟先生时向我介绍:“你可能没听说这个人,他在上海美专和我是同班同学,我数十年未回乡下,与他50年渺断音讯!他是我们班里的高才生,同学中我最佩服他,他的画好、字好、印好,诗辞、琴弦、球艺样样精通,还能够当导演!”的确,李开麟先生学“海派”是学到“家”的,他笔下的浓墨黑而通透,凝聚又生动,他的
淡墨层次丰富,浅而不薄,用笔雄浑而不飘滑。如果细研他青年时期的题款和书法,那种苍劲潇洒的字体、行简结构,一定会惊奇
潮汕地区有这样精湛的“吴门”子弟!和他晚年铁骨钉尾的题字对照,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应该说李先生中青年时期的艺术成就,在当时中国画坛上是属于上流水平的。只是历史和时运把他淹没了数十年,在画坛上没能留下一点痕迹。就像一位与
李铁夫先生一样在欧洲学成油画的
澄海区籍画家,在回乡的途中死于
日本轰炸,除了他子孙记录的家神牌上,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存在,没有人知道他的油画,毫不逊色于
徐悲鸿。荣耀属于历史车轮碾压下的幸存者。
李开麟先生在步入老年的上世纪70年代,曾在家乡附近枫溪陶瓷厂当临时工,暂时离开捡猪牛粪记工分的苦日子,他在瓷器上描绘
写意花鸟画,几年功夫,日以继夜,数量肯定不少,但都流散在商业的流通之中。这批瓷器都没有签名,印章只画了一个符号式的红印。可惜这些瓷器彩画并没有受到注意,记得李开麟先生曾送给我一件,后来友人又在坊间给我找到一个瓷盘,我都爱不释手。这批白瓷上的彩绘,色彩亮丽而高雅,用墨浓淡层次多变,运笔潇洒、流畅,在画面的布局结构上则离开了“海派”常见的稳健而趋于狂放。李先生在离开宣纸停笔近20年之后,白瓷成为他无可选择的媒介,他由怀着儒雅的心境,追求传统的清高,转换为不由自主的内在激烈感情的表达,这种质的变化是他艺术性格和艺术意境的一种再生和重构。正是在这批瓷画中,他找到自信和自我肯定。应该认为,这是李开麟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对传统的陶醉到发现“自我”的转换时期。
李先生不由自主选择的特殊经历,大智若愚不欲言谈的性格,他清晰的思维和激荡的感情所积聚的压抑,只能在艺术行为中找到疏解和慰藉。这种由内心感情所引发,不由外来所影响或趋附时流的变革,是那么自然和流畅,没有所谓痛苦的选择或者似是而非的苦涩。
在李先生晚年的作品中,很少见到春风细雨的诗意,或者弱不禁风的儒雅,更见不到花开富贵的恭贺。他的作品经常展现秋雨中的残荷、横眉冷对的鸟雀。屈曲而后迸发的花卉,给人感受的不是生命因渺小短暂而可贵,而是一种迎接挑战的巨大生命力、一种生命百折不屈的精神力量。在无奇的花草中注入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对生命近似史诗式的赞颂,很少见于中国近百年的花鸟画坛,我不由敬佩李先生在对生命本质的注释中,展示了一个宽阔的胸怀所蕴含的气势,展示了一位智者强大的精神状态。我在一位弱者的一生中,发现了一种傲视一切的生命本质。
李先生晚年绘画中显示的动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画总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传统的所谓章法,西洋绘画的所谓构图,已经从他的笔下由一种“姿态”强化成一种“动感”他把形式结构中对平衡与不平衡的应用推到一个“极致”而且这个“极致”不只是姿态的婀娜延伸,而是一种运动中的冲击。使人感到爽朗和振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画面中的动感,不像西方绘画只表达一种速度感和冲击力,李先生作品中充满动感的笔触,渗透着浓、淡、干、湿、快、慢的传统笔墨技法,一种山门出自“海派”而又高高超越的精湛技艺。
李先生绘画中与动感密切配合或相辅相成的一种力量感的震撼,这种力量感来自画面狂放大胆的着墨,这种狂放的着墨源自内在的呐喊,并不是轻声细说或者现代艺术的故作姿态,这是一种“真”的冲动,不是“仿真”的制作。李先生绘画中的力量感为什么会给人很大的震撼,就是因为这种“真”是将力量——动感——生命力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原发”的感动。
在李先生晚年作品中隐含的生命力、动感和力量感与西方现代艺术奉为圣经的理论要素俨然完全一致。西方的艺评家为每一个要素津津乐道,引发权威们的大块文章,或者因为津津乐道而成为霸及一方的权威。艺术史已经确认并获得各种文化层面认同的共识,肯定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观,艺术思辩和艺术方法是人类文化史的伟大发展,是文化在萎靡的传统艺术之后蓬勃的再生。李先生晚年厝居僻壤,家藏粪挑,面对破壁,没有一页报章杂志,没有社交圈,更谈不上接触所谓“艺术思潮”,他的艺术状态无疑是一种“原发”的冲动,这种与西方艺术观念的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我一直以为在潮汕文化中,李开麟先生的绘画是一份有价值有潜质可供研究的遗产,虽然曲高和寡,但我相信随着人们对那种恭贺花开富贵崇尚暴发者心态的日淡,随着人们对于曲屈发展、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尊敬,对艺术由投机转为鉴赏和品味,艺术品的价值回归到艺术的品质,李先生的作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知音,人们在他的艺术中会发现更多的惊奇。 ——〖转载《
汕头特区晚报》2009-11-11
曾松龄(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著名油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