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西热克乡位于新疆喀什地区
叶城县,辖18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欧壤村。
1950年属乌夏巴什7区,1958年析建伯西热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以东,距县城7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人口2.2万,
维吾尔族占97.75%。
西宁—喀什公路过境。辖布克松维、塔热木巴格、坎特伊其、亚博依、斯也克、巴什欧壤、索皮拉、巴什喀拉巴格、喀拉巴格、欧壤、巴格艾日克、色格孜勒克博依、塔木巴格、博亚克恰喀、托万欧壤、巴什也依克、也依克、阿亚格也依克18个村委会。地势平坦缺水。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盛产
葡萄、石榴。
伯西热克乡建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烈士陵园,属自治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
地理概括
离县城直距7公里。
东与
洛克乡接邻,西同县林场、零公里、
恰斯米其提乡、铁年乡毗边,南与
宗朗乡接壤,北同江格勒斯乡、
吐古其乡、阿克塔什垦区邻接。南北长43.5公里,东西宽20公里。
自然环境
乡处于北部
冲积扇地带,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为山麓
砾石带,中部为土局瘠薄的耕地,其间夹杂有小块
戈壁,只有
西宁—喀什公路以北
土层比较深厚。处于河流的下游,具有缺水、瘠薄、“春旱夏涝、灌溉农业”和低产等特点。88.9%土地的土壤是灌淤土,10.7%是棕漠土,另有少量的
草甸土,耕地肥力很低。含氮量0.032%,有机质含量0.51%,速效磷含量3.26PPM,碱解氮量22.57PPM,速效钾含量较多,为214.15PPM。
民族人口
有村民6276户,3.3万人,劳动力6588人。其中
维吾尔族33104人,
汉族257人。
行政区划
民国时期,属“伯什乙克”庄。1950年3月起属七区,1953年8月起属九区和一区,1958年8月起属一公社,1970年底起属伯西热克乡公社,1984年7月改为伯西热克乡。目前乡辖18个村民委员会,即有布克松博依村(一村)、塔热木巴格村(二村)、坎特依其村(三)、亚博依村(四村)、斯也克村(五村)、巴什吾让村(六村)、索甫拉村(七村)、巴什喀拉巴格村(八村)、喀拉巴格村(又名“巴什吾让村”,九村)、吾让村(十村)、巴格艾日克村(十一村)、色格孜勒克博依村(十二村)、塔木巴格村(十三村)、博亚克恰喀村(十四村)、托万吾让村(十五村)、巴什也依克村(十六村)、也依克村(十七村)、阿亚克也依克村(十八村)。民汉两个园艺场。共有73个村民小组。
经济概况
伯西热克乡2000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乡。到2000年底重点贫困村14个,特困户320户,1373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333户,15148人,救济户85户,10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7%。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石榴、
葡萄等,共有耕地57000亩。全乡形成了以石榴为主的林果业生产、粮、棉、畜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2005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50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937元,增收220元,增长12%以上。其中
种植业总收入达到3774.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37元,增收35元;畜牧业总收入达153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455元,增收73元;林果业总收入达161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90元,增收65元;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总收入达578.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4元,增收47元,实现小麦粮食总产8977吨,单产390公斤;玉米总产7256.7吨;牲畜存栏达5.8万头(只),较去年增加3%,其中大畜7650头,牛为3764头,良种牛2404头,占牛总数的64%,羊47677只,家禽饲养量达36.63万只。
“十一五”的总体奋斗目标及主要措施: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奋斗目标,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本地优势产业,以“稳粮、增畜、建园、优棉”的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为指导思想,优化
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以石榴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和
葡萄产业,实施好“两大一小一特”畜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家禽特色养殖,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在“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以前两年打基础,后三年大发展。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实现人均1亩粮,2亩园(其中:1亩精品石榴园、1亩精品葡萄园),人均5头(只)牲畜,户均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力争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为奋斗目标,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即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为标志,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在农业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实现人均1亩万元田,1亩“三高田”,1亩精品园(其中:0.5亩精品石榴园,0.5亩精品葡萄园),人均3头(只)牲畜,户均150只家禽,户均1至2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力争实现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015.71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年均增收550元的奋斗目标,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文教卫生
乡有一所中学,10所小学,9个教学点,在校中小学生7507名,教职工27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小学初中的入学率、毕业率分别达到小学99.98%和100%,中学以达到97.6%和97%,青壮年脱盲率99.3%,复盲率0%。乡有卫生院1所,共有医护人员17余人,病床35张,共有18所村级卫生室,各村均配备卫生保健员。目前全乡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8000余人,占全乡人口80%以上,共收合作医疗费325000余元;全乡有0-7岁儿童5060人,其中五庙接种率达90%以上,强化免疫率达100%。全乡人口出生率为13.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
计划生育率为100%,畅销节育率为66.99%,综合节育率为74.35%,各项计划生育指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0%以上。该乡文化体育活动氛围浓厚,篮球等项目具有一定的优势。
人民生活:2005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937元,比2001年增长797元,农牧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全乡农牧民大多数是破烂的土房子,通过抗震安居工程,农牧民的房屋有了很大的改善。五年期间,全乡共有1552户7720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特色产业
这里的甜石榴皮薄、颗大,颗粒重占全果的66.9%,可溶性固形物16.2%,木孜苹果成熟后晶莹似水,其味甘美,红木纳格葡萄更是远近闻名。目前全乡石榴面积达到4.7万亩,挂果面积近1.4万亩,总产近3000余吨,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当地种植葡萄的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现在由过去的房前屋后现逐步现行规模种植,挂果面积达到1万余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压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乡共有190座大棚,共有养殖户89户,育肥大户612户。
引资项目:该乡村民经商气氛浓厚,全乡从事餐饮、服务、个体运输、磨面房、榨油房、小商店、理发店等共有956家。从业人员2288人。从事多种经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截至目前全乡劳务输出共2300余人次,现有1200余人正在外地务工。劳务创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其他相关
与该乡临近的
叶城县烈士陵园,建于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之后。占地70亩,陵园内
松柏成荫,幽静肃穆,烈士纪念碑昂然挺立。这里安眠着为保卫祖国光荣牺牲的
司马义·买买提、
王忠殿等110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