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石窟
河南安阳市的名胜古迹
灵泉寺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境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最初建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名为宝山寺。杨坚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封寺僧灵裕法师为国统僧官,并将宝山寺更名为灵泉寺。石窟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宝山与岚峰山之间,与小南海石窟相邻。灵泉寺石窟共有209处石窟造像及摩崖石塔,其中包括153座摩崖浮雕塔,被称为“宝山万佛沟塔林”。该石窟于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建筑均为现代重建。
历史
灵泉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原地区中部河南省安阳市境内,是一处东魏时期(公元534~550年)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杨坚(公元581~604年在位)时赐名为“灵泉寺”。灵泉寺石窟始凿于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止于宋代。现存有东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处,并有北齐双塔和唐朝双石塔。灵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编排,反映出历代塔式的沿革,堪称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
灵泉寺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音乐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灵泉寺及石窟群,在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之麓,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这里山青泉碧,谷幽林深。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杨坚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此处为北方佛教圣地,规模宏大,称“河朔第一古刹”。寺院东西两山,大造石窟,山岩遍刻塔龛,是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遗存的基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千手千眼佛殿。僧房、舍连成一片。
寺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型制较小,仅有2.5米高,雕饰朴素。二塔相距4米,乃道凭法师的烧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县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日”的题记。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石塔。
寺中有唐朝九级方石塔一对,为密檐楼阁式,通高6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四角呈抛物线形,很是优美。塔身镌佛祖、弟子及护法神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座雕饰的乐伎,各持笛、笙、鼓、琵琶箜篌等乐器,正在动情地演奏姿态,由此可见盛唐灿烂文化之一斑,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寺院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宝山沟,即万佛沟,现存石窟2座,塔(殿宇)龛245个,佛、僧雕像数百尊,高僧铭记百余篇。位于寺东的大留圣窟,由道凭法师凿造。窟内镌汉白玉石佛3尊,躯体雄浑高大,雕琢光洁柔美,可惜头被窃去。位于寺西的大住圣窟,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开凿。窟门雕迦毗罗卫国那罗延神王,身躯魁伟,顶盔贯甲,手持剑叉法器,脚踏牛羊,威然挺立。窟外的墙壁上遍凿佛龛雕佛刻经。窟内雕镌释迦、弥勒菩萨佛像近百尊。窟顶呈宝相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凌空飞舞的飞天,为沉寂的洞窟增添了无限情趣。以两窟为中心,从东到西千米有余,浅龛造像密布山崖,刻于南北朝北宋时期,历时600余年。灵泉寺万佛沟按年代编排,可看出塔式的沿革,可谓“宝山塔林”,堪称全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石刻艺术史、佛教史的珍贵文物
文物研究
灵泉寺石窟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灵泉寺.新浪旅游.2017-05-30
目录
概述
历史
文物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