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是
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公元546年修建的。道凭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相传到处化缘,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平村,见此处山青泉碧,颇合禅意,遂不再云游四方。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开始创建灵泉寺,自此香火不绝。佛教自
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
中原文化融合,最终上升为
封建社会的主流
意识形态。
杨坚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公元591年,下诏灵泉寺主持
灵裕法师(道凭弟子)到
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相当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使灵泉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
圣地。
简介
河朔第一古刹,北方
佛教圣地,全国最大的
浮雕塔林,俗称“万佛沟”,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原名宝山寺,有石窟247座,艺术价值。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谷之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
灵泉寺原名宝 山寺,为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凭法师所创。591年
杨坚诏请寺僧
灵裕法师到
长安,封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统管全国
寺院僧尼。
唐朝,寺中高僧内不乏王子帝后,仍为全国佛教中心,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现存单层石塔一对为我国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一对,隋狮一对,唐碑3通。寺院东西两山计有石窟247座,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把灵泉寺称为中原的“
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位于
安阳县善应镇南平村南的灵泉寺距今有已经1400余年的历史,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壮观,其气势和文化含量绝对是重量级的,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简史
佛教讲究心诚则灵,因此扩大佛寺和雕刻
佛像成为心诚向佛的外在标志。灵泉寺虽然早以不复存在,但遗址宏大,从中仍可以想见当年佛事兴盛的情景。
寺院的后山,善男信女们不断造佛立碑,一直持续到
北宋末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石刻佛像,被后世称为“万佛沟”。
唐朝国力强盛,尊佛也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佛教也因之获得到了近于“国教”的地位,灵泉寺的主持相当于国师,灵泉寺在唐代进入一个顶峰。这也从灵泉寺的规模遗存中得到映证。
冬日的灵泉寺,一片苍凉。寺门“灵泉禅寺”
匾额雄风犹在。
杨坚以其雄才大略一统
中原地区后,致力于民生建设,弘扬佛法以教化民风成为他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这项措施后来一直被延用。相传“灵泉禅寺”这四个字就是隋文帝御笔亲提,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皇帝的笔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山门旁那静默不语的
隋朝石狮也是为数不多的隋代遗存。门前的
汉白玉石桥也考证也是隋代遗存,桥洞雕刻二龙戏珠的简练刀法和
唐朝极富精工刀法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仍然逼真细致。
98年参加“
西部大开发记者团”的时候,到过
莫高窟,
四大石窟的
佛像雕塑震撼着每一个人,你不得不惊讶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绝然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乡,就深藏着一个堪可比美的“万佛沟”。
“名山风景僧占多”,灵泉寺之所以择址于此,自有其风景优美的一面。
善应镇山势起伏,景色清幽,是一个绝佳的修养场所。因此,“万佛沟”也就供养诸多
佛土的“高人”。
最起眼的是山壁上的摩崖壁。密密麻麻佛洞一个接着一个,好像赶集一样。有的是单佛,有的组佛,这些佛雕大都是
隋唐代修建而成,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那个代佛教的兴盛。最负盛名的是大住圣窟和大留石窟。
大住圣窟开凿于隋开皇八年,一奇在于是该窟开凿在整块巨石之上,圆拱状的窟门,尖拱的门楣,使整个石室显的很神秘,是否暗喻着佛法无边不是而知。
二奇在于窟门外设置了
门神。门神
雕像近两米,身披甲,手持武器,神色威严。三奇在于窟内
佛像集大成者,神态各异。窟内佛像共计42尊,造型精致,或古朴严谨,或端庄秀丽,或雍荣大度,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最富韵味是六个飞天造型,那简直就是敦煌派技法再现。飞天造型取材于歌舞仕女。那飘动的裙裾,那晃动的风玲,那回首瞬间流露出千娇百媚的神情,感动着每一个人。整个肃穆的石窟顿时神采飞扬起来。大留石窟内现存
汉白玉座佛,风格各异,也是国内不多见的精致石材
雕像。
灵泉寺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后世很多高僧纷纷“附会”于此。他们以大留
四大石窟或者大圣石窟为依托,开窟建塔,以期在佛法追求上有所造诣。不惊意中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
浮雕塔林。这些珍贵的塔林雕塑,被著名石窟
造像专家
宿白教授名之为“宝山塔林”。
灵泉寺香火至
北宋,由于战乱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灵泉寺逐渐荒芜起来。上世纪30年代的一场兵乱后,灵泉寺归于隐没。当地政府致力整体旅游资源的整合,把
灵隐寺作为整个森林公园人文景点和
佛教圣地经
典来开发,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古刹就会再度放出异彩。
中国之最
灵泉寺摩崖塔林位于
安阳市西25公里灵宝山南麓崖上。因山就势,每层塔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共有塔龛156座,其中40座有塔铭题记。塔龛名称有灰身塔、支提塔、像塔、
灵塔、散身塔、碎身塔、影塔等。时代自隋至宋,称之“宝山塔林“。这是一处记念性名僧墓塔群,塔铭记载来自豫北一 带宝山寺、灵泉寺、慈润寺、光天寺、大云寺、圣道寺、妙福寺、报应寺、圆藏寺等著名
寺院。已故僧人称号有:法师、论师、律师、禅师等,这处摩崖
浮雕塔林,同著名的
少林寺塔林南北呼应,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大,时代之早,当为全国之最。
处处皆宝
灵泉寺处处是宝,每一块砖石后面都似乎铭刻着一段的历史。遗址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塔高2.5米,塔顶呈覆钵状,塔身呈束腰状,整个塔的造型朴素大方,四面雕卷叶状
纹饰,符合佛教一身清净的原则。
西塔就是道凭法师的灰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的题记。这是这简单的铭刻,使塔葬这一习俗得以物证。
道凭法师为灵泉寺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物。他的身卒纪年为探明录泉寺的成建时间提供了明确的依据。随行的县文物所的同志告诉我说,这两座塔据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其纪年标志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在天王殿后面,还有一对
唐朝九级方石塔,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般的
佛塔雕刻均取材于佛经故事,技法单调,少有生活情趣。但唐代的佛雕却是有情于天下,世俗味生活味很足。我见过很多唐代佛雕,唐代的佛雕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比如说著名的
卢舍那大佛,分明就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形象,那嘴角若隐若现的微笑,不正是一种自信的美丽的心态反映吗。这两座修定寺塔也不例外,但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乐伎表演,看来那个时候的僧侣们的生活并不是很清苦的。这些乐伎持各种乐器,动情的出演,神色生动,姿态优美,可谓是
佛塔一绝。
现存基址
灵泉寺现存基址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依次按山门、天王殿、
显佑宫、大佛殿、普萨殿、千手千眼佛殿排列,这个排列顺序基本上体现了佛教合一文化理想。如今这些建筑虽大都成为断壁残垣,但依然可以从残存的基址中去想见当年辉煌的境界。《唐史》载,
唐朝寺院多为皇家所建,皇室成员也大都以
居士称著。记得当年
天授则天皇帝就是就是奉命带发修行,躲过了许多惨烈的政治迫害,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释迦牟尼舍利骨辗转送至大唐时,几乎是举国之迎,不知道这颗舍利骨是否来过灵泉寺。但上世纪的得道高僧
吴云青的不灭肉身却是千古一谜。吴云青相传活了160多岁,这估计属于讹传,但肯定属于高寿的老人。云游了大半辈子后,来到灵泉寺隐居。老人生前对众位弟子坦言,他百年后,要置身于石塔,若干年后可成不坏肉身。果不其然,8年后,其弟子开塔验之,其肉身面如生前,成为现代佛学的奇迹,也给本来就神秘的灵泉寺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