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粉末之谜》是2008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埃勒里·奎因,译者是叶秀敏。本书是由作者经历的真实案件改编,生动再现了其整个案件侦查的过程。
故事简介
我曾说过,这是个真实的案子,在办案过程中,埃勒里展示了自己非凡的天才,其表现引人瞩目。他对弗伦奇一案的调查过程做了记录——这是其屈指可数的务实习惯之一。案子侦破后,他围绕案件实情写了本书。当然了,为了使作品富有文学气息,他对事实做了些渲染。
在我的劝说下,他对作品原稿进行了润色。书出版时,用的是笔名,这是他推出的第二部小说——我那时就住在奎因父子在
意大利购置的别墅里。我还记得,埃勒里当时已结婚成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老行当,那些旧卷宗都被他藏到了文件柜的最底层,只有当某位傲慢的朋友言语相激时,他才会同意让这些发黄的手稿重见天日。
目录
案件中的重要人物
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客厅里的皇后们
第二章 寓所里的国王们
第三章 玉碎香残
第四章 人仰马翻
第五章 警探们
第六章 证词
第七章 尸体
第八章 看门人
第九章 看门的人们
第十章 玛丽昂
第十一章 悬念
第十二章 走出橱窗
第二部分
第十三章 寓所内:卧室
第十四章 寓所内
第十五章 寓所内:牌室
第十六章 寓所内:重返卧室
第十七章 寓所内:书房
第十八章 杂迹纷呈
第十九章 观点与报告
第三部分
第二十章 香烟
第二十一章 钥匙风波
第二十二章 被调换的书
第二十三章 求证
第四部分
挑战读者
终曲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B·李(1905~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1905~1982)这对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他们堪称侦探推理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作家。两人本来分别从事广告业和电影业,1928年因参加有奖征文,两人开始联手创作侦探小说,三年后两人都辞去各自的工作,专门从事侦探推理小说的创作。在合作的40多年间,他们创作出一系列独具风格的侦探小说,其中大部分以埃勒里·奎因的笔名发表。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侦探小说作家兼超级侦探。年轻英俊的侦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亲——纽约警察局的警官
理查德·奎因是其大多数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故事中的埃勒里·奎因,有着运动员的魁梧体魄和迷人的银灰色眼睛,他思维敏捷,具有高超的推理能力。这一形象成为
美国侦探人物的标准模式——一个极具性感的现代美国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
贯穿埃勒里·奎因全部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设局精巧,推理严密。不看到最后,读者很难猜到罪犯是谁,看到谜底后,对作者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只能赞叹。
奎因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丝毫没有对暴力、色情的渲染,这在侦探小说中是难能可贵的。
埃勒里·奎因从不轻视读者的推理能力,在他许多侦探小说中的最紧张关头都特别设定一个章节“挑战读者”,希望读者在不看结尾的情况下能独立侦破书中设下的疑案。
从整个西方侦探推理小说史来看,埃勒里·奎因属于第三代作家。第一代是由
夏洛克·福尔摩斯掀起的短篇侦探小说热,其主要作家是
阿瑟·道尔、普斯特、傅尔曼等人;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有
阿加莎·克里斯蒂、安东尼·贝克莱、
范·达因等人,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成名,创立了长篇侦探推理小说的新形式。经过两代人的探索和创作,侦探推理小说的基本模式、写作手法均已确立,为新一代大师的崛起奠定了基础。30年代之后的侦探推理小说家注定成为该领域的集大成者,其中最著名的大师就是埃勒里·奎因。
奎因先生去了好莱坞
在
奎因的黄金时代将近结束之时,莱特对於侦探小说领域以及表兄弟的影响开始削弱。莱特以及他创造的菲洛‧万斯被好莱坞以及所谓的女性光面杂志(slick magazines,一般指用高质量的光滑纸张印刷的杂志,但内容浅薄)所替代。某些奎因的早期作品也在此类杂志上发表过,直到《
西班牙披肩之谜》以後它的影响才真正的减轻。1936到1939年间的故事减少了出场人物数量,少了纯粹的侦探谜题,小说公平竞争方面也有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去掉了「挑战读者」。
但是,这时期是埃勒里人性化的根基。故事在气氛上变得更为轻松,埃勒里也使自己不那麼严肃。他开始对其他人更加的人性化除了他的父亲。与此同时,其他人也不是象棋盘上的棋子而是带有感情的人。为了在表面上寻求光面杂志的「大多数人的理解」,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被加入神秘事件中。这极大的削弱了这个系列的谜题的元素。
光面杂志时期(the slicks period)的第一本书是《半途之屋》。名字的改变足以表示转型。这是最後一本包含奎因「挑战」的书。但是真正的改变是风格的变化。谜题更加简单了,尽管也有著巧妙的构思。但是,书中大部分是对嫌疑犯的审问。也许因为在时间上和黄金时代作品的接近的缘故,它仍是这一时期结构方面最好的故事之一。
但是,这不适用於下一本书《生死之门》。光面杂志的影响在这个人际关系和三角恋爱的悲剧故事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甚至埃勒里富於才气的解答(事实上是双重解答)也无法挽回这个故事,主要因为它几乎是纯粹的猜测而不是推理,这一不幸已经在《孪生之谜》中发生过了。
这时作家们开始把小说的中心从光面杂志转向好莱坞。仍然为光面杂志写作同时,这个系列接下来的两本书开始幽默而无情的攻击好莱坞,电影以及在这个电影之都的编剧的准确的处境:即社会的最底层。《恶魔的报酬》和《红桃4》基於丹奈和李在好莱坞为三家电影公司写作的个人经历。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电影界的声誉,而且这些来自这一经历的书,尤其是《恶魔的报酬》,在描写,情节和解答方面很薄弱。这些书对於阅读它们以求瞧瞧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的读者来说比较有趣——并且读者也会觉察到这些一点也没有改变。但是作为侦探小说,它们显然不符合
奎因迷的标准。
最後一本受到光面杂志影响的书是《龙牙》,它也极力想被买给好莱坞。这是这一时期最糟糕的一本书。尽管场景回到了
纽约,但本质没有变。情节薄弱,解答——甚至再次彻底读过——不论在逻辑上还是整个线索的布置上都不好。这本书大部分是在强调幽默而不是神秘。它和这时期其他书一样,读起来有趣,但其他方面得不到满足。它充斥著法律上的错误,而表兄弟写了如此多的书应该能够避免的。一句话,它是整个奎因系列中最差的。
总之,好莱坞时期的小说,缺乏特性,爱情太长而谜题太短。作为娱乐它们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侦探小说大部分严重缺少重要的环节。作为丹奈和李,这一时期明显是他们最不成功的日子。在结束了对侦探小说贡献之後,今天他们也许不怎麼被记起,甚至包括他们出色的黄金时代小说。
世界旅行者
1928年在《麦克柯鲁杂志》主办的首奖7500美元的徵文中,第一次福瑞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雷德‧B‧李这对表兄弟塑造了作家兼侦探埃勒里‧奎因,李後来形容这个人物时说他「最一本正经想出人头地」。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侦探小说家是威拉德‧亨廷顿‧莱特,他用笔名S.S.
范·达因创作了菲洛‧万斯系列小说。莱特使侦探小说在美国复苏,并步入了霍华德‧海格拉夫所称的「黄金时代」。
丹奈和李在他们的参赛小说中模仿万斯和莱特小说的模式。小说中的
威拉德·范·奥曼·蒯因是一个自命不凡的「思考机器」,几乎没有感觉或者人类的情感,有的只是满嘴滔滔不绝的古典引语。他的装饰品包括一根手杖和夹鼻眼镜。也许丹奈和李最有创造性的想法就是为了将埃勒里‧奎因这个名字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而把主要人物和联合作者都设置一样的名字。但是他们想的更远。这个人物不仅是侦探奎因,也是一系列奎因侦探小说的作者。
他们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参赛小说《
罗马帽子之谜》,这是一部关於一位律师在舞台剧表演期间被杀害的情节复杂的故事。尽管这对表兄弟赢得了徵文比赛,但是《麦克柯鲁杂志》突然破产,杂志的继任者也把奖金给了另一个作者。虽然有了点挫折,但是他们的书还是被斯托克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书也为接下来的八本系列侦探小说做好了铺垫。就像他们所模仿的万斯的小说一样(万斯系列采用的是「〔六字单词〕杀人事件」,不过有一部例外),这些书也继承了标题模式:〔国名〕〔名词〕之谜。事实上有段时间,有一种推论即作者实际上是范‧达因。
毫无疑问,这些早期的故事是黄金时代侦探作品中最好的一些例子。这个时期的谜题带有「公平竞争」的风格,这是来自范‧达因小说的非常有意义的开端。它们包含了「挑战读者」,即作者停止故事的进程,这通常在最後一个谜题显露出来之後。此时,读者被告知所有的线索已经公布了,如果读者注意到的话,他或她已经随同侦探一起找出了事件的真相。
这很少见,当然,这也是早期小说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只有在埃勒里清楚的解释完事情後,通常在许多页的解答过程中,奇异的线索,隐藏的注释,以及表面上的无辜,所有依序出现的事件,令读者大为惊讶,但是,不论「公平竞争」与否,读者们通常都不会怀疑它们真实的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现过。
表兄弟写了第二本书《弗兰奇公寓粉末之谜》(亦可译作「法国白粉之谜」,1930)以及第三本书《
荷兰鞋之谜》(1931)。小说如此的成功以至於他们最终开始全职写作,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创作,谋划,写提纲以及写新的侦探小说。这些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性场景。《法国白粉》中的商店(以及的它的展示橱窗),《荷兰鞋之谜》中的医院(以及它的手术室),《
希腊棺材之谜》中的教堂墓地(以及一个装有两具体的棺材),《埃及十字之谜》中的可怕的
西弗吉尼亚州十字架和其他的场所(血腥的无头屍体钉在十字架上),《美国枪之谜》中的牛仔竞技表演(20000观众目击了谋杀),《孪生之谜》(直译应为「罗双胞胎之谜」)中的大山(狂怒的森林大火使埃勒里和他的父亲困在上面),《
中国橘子之谜》中的纽约饭店的房间(任何东西都被倒置,包括死者身上的衣服),最後,《
西班牙披肩之谜》中的偏僻的海滨半岛(一具屍体,除了帽子和披肩没有覆盖物)。
这一时期值得提及的其他小说还有1935年优秀的短篇小说《
上帝之灯》,後来被收入《上帝之灯》(此处指世文版书名,直译应为《埃勒里‧奎因新的冒险》)。尽管它篇幅短,但是故事展现了
不可知论者埃勒里对於上帝信仰的思考,而这在後来的作品中成为了中心角色。按照丹奈儿子理查德的说法,他的父亲「对於宗教很感兴趣,但不是虔诚的。」这同样也适用於他和李塑造出来的人物。但是,宗教信仰是出现在奎因後期侦探小说中的主要社会话题之一。
这时期的侦探小说,在奎因自己最终将线索正确的拼接起来之前,经常设置一个或多个错误的解答,或是由埃勒里提出或是其他人。虽然如此,错误的决议常常是令人信服的,甚至能被某些读者推断出来的。这些推理来自作者聪明的错误引导,给了读者对於他或她自己推理能力的刹那间的满足。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不太明显的线索被发现并加入到谜题中,需要再次检查整个解答。因此,通常丹奈和李都走在读者之前很远。
另一个
奎因系列的标志是「临终的线索」,有些是真实犯罪中很少见的,尽管被害人足以留下些东西。
威拉德·范·奥曼·蒯因引入这一概念是在1933年的《孪生之谜》中。在被大火肆虐的山上,房屋的主人被发现死在书房中,在他的手中抓著一张被撕了一半的纸牌。临终的线索在几篇奎因的早期短篇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有胡子的女人》中,被害人临死前在一个女人的肖像上画了胡子。在《玻璃圆顶》里,一个更为精心而耗时的线索被一个受害人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留下来。这两篇故事收录於《
上帝之灯》。但是,临终的线索在被引入这些早期小说後,在
奎因的後来作品中几乎完全消失,直到五六十年代才再次出现。
这些复杂的推理练习与侦探小说黄金时代最好的作品媲美了。但是表兄弟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到来。不幸的是,在这发生之前,丹奈和李去了
加利福尼亚州。
奎因先生去了好莱坞
奎因创作的9部国名系列作品
《
罗马帽子之谜》《
希腊棺材之谜》《埃及十字架之谜》《
西班牙披肩之谜》《美国枪之谜》《法国粉末之谜》《
荷兰鞋之谜》《中国橘子之谜》《
暹罗连体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