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迪,FrederickSoddy1877一1956,19世纪、20世纪之交发生的物理因此而生长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学科,促成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揭开了现代
自然科学的序幕,在这场伟大的科技革命中,一些化学家也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业绩,
玛丽·居里、索迪就是其中的代表。索迪于1910年提出了
同位素假说,1913年发现了
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律,为放射
化学、核物理学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荣获了1921年的
诺贝尔化学奖。
个人简介
索迪是
英国著名化学家。1877年9月2日生于伊斯特本,1956年9月22日卒于布赖顿。1898年毕业于
牛津大学。1900~1903年,在
蒙特利尔的
麦吉尔大学随E.
欧内斯特·卢瑟福工作,共同创立放射性衰变的理论,修正了道尔顿原子学说。1903~1904年,在
伦敦大学和W.
诺曼·拉姆齐合作,证明镭能产生氦。1904~1914年,在
格拉斯哥大学任教,1914~1919年,任阿伯丁大学教授,1919~1936年,任牛津大学教授。
人物成就
元素蜕变假说
1877年9月2日索迪生于英国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就立志将来作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为此,从小学到大学他都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年年优秀,还曾多次获得奖学金,1898年,他以荣获一级
荣誉学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
牛津大学。
1899年
英国化学家
威廉·克鲁克斯在分离矿物过程中,发现一部分铀具有放射性,另一部分铀却无放射性。其他一些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同时还发现,、镭等
放射性元素不仅能产生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而且还能使与它有接触的物质也产生放射性。这种放射性还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弱,最后会消失。这些奇异的、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引起了当时正在
蒙特利尔大学任实验物理学教授的
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极大兴趣。他决定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然而他觉得开展这项研究,必须为自己配备一个精通
化学的实验助手。正当卢瑟福为自己寻找助手时,恰逢索迪到蒙特利尔大学访问。索迪一眼就被卢瑟福相中。就这样索迪刚出校门不久,就很幸运地成为卢瑟福的助手。事实已证明他们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
他们首先对钍的放射性做了大量的实验。他们将
硝酸钍溶液用氨处理,沉淀出
氢氧化钍,过滤后检查干燥的沉淀,其放射性显著降低,而将滤液蒸干除去
硝酸铵后的残渣,却有极强的放射性、但过了一个月后,残渣的放射性消失,而钍却又恢复了原有的放射性。他们证实钍的放射性的确变化无常。他们还发现,如果把钍放在密闭的器皿中,其放射性强度较稳定,如果放在一个敞开的器皿中,其放射性强度就会变化不定,尤其容易受表面掠过的空气的影响。他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有某种物质放射出来,不久他们便证明这种被放射出来的物质是一种气体;他们称它为钍射气。
他们对有放射性的镭、进行实验研究,也发现存在同钍一样的现象。他们把镭放射出来的气体称为镭射气,锕放射出来的气体叫锕射气。根据这些实验结果,1902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索迪提出元素
衰变假说:放射性是由于
原子本身分裂或蜕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引起的。这与一般的化学反应不同,它不是原子间或分子间的变化,而是原子本身的自发变化,放射出a、b、g
射线,变成新的
放射性元素。同时他们将这些实验结果和上述假说整理写成论文:“放射性的变化”。他们关于元素蜕变的假说一提出来,立即引起物理学界、化学界的强烈反对,因为认为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的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元素的原子不能变的传统观念。周围的同事们也纷纷告诫他们,千万要小心,以免愚弄自己。开始时
欧内斯特·卢瑟福也有点犹豫,但是尊重实验事实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家的责任感,促使卢瑟福和索迪勇敢地决定,一定要使论文发表。
他们将论文寄到当时在科学界颇有影响的《哲学杂志》时,遭到杂志主编开耳芬勋爵的拒绝。开耳芬勋爵是
英国科学界的泰斗,19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在学术问题上开耳芬有一种观点,他认为实验仅是
证明论的一种方法。另外,晚年以思想保守而著称的开耳芬实际上是反对元素
衰变理论。卢瑟福和索迪在提出元素蜕变假说时,根据
放射性元素在自发地发射
射线的同时,还不断地放出能量这一事实,提出了“
核能”的概念。
欧内斯特·卢瑟福还用这理论说明
太阳能和地热的来源,平息了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此的长期争论。开耳芬则是物理学家的代表,主张这种能源来自
引力收缩。开耳芬显然不愿意发表卢瑟福和索迪的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卢瑟福只好赶回
剑桥大学,求助于他的导师
汤普森冲锋枪。通过实验测定了
电子的荷质比,从而证实了电子的存在的汤姆逊,对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遭受白眼是很有感触的,因此他毫不迟疑地支持卢瑟福。汤姆逊亲自找到开耳芬,向开耳芬保证这篇文章由他负责,开耳芬才不得不同意刊登
欧内斯特·卢瑟福和索迪的论文。
同位素假说
关于元素
衰变假说的论文的发表,引起的轰动是可想而知的。起初,甚至连
玛丽·居里也表示不能轻易相信。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则不但自己表示怀疑,还号召其他科学家不要相信。至于开耳芬,尽管同意发表了这篇论文,他还是在1906年和1907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两次年会上一再发起挑战,认为镭产生新元素并不能证明
原子的蜕变,而可能镭本身就含有该元素的化合物。卢瑟福、索迪、居里夫人都对开耳芬进行了反驳,而最有力的反驳莫过于实验事实。在提出元素蜕变假说后,
欧内斯特·卢瑟福、素迪开始了对
放射性元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1899年卢瑟福曾发现铀和铀的化合物所发出的射线有两种,一种极易被吸收、他命名为a射线:另人种有较强的穿透本领,他称之为b射线。为了探索a、b
射线的本质,卢瑟福和索迪利用空气液化机在低温条件下浓缩射气,证明射气是一种气体,这气体与
威廉·拉姆齐曾发现的惰性气体很相像。继续研究时,他们又发现镭
衰变时放射出氦离子,于是他们推测a射线就是氦离子流。为了验证这一推测,1903年3月索迪离开了卢瑟福实验室,回到
伦敦,和以发现和研究惰性气体商闻名于世的拉姆塞合作,研究放射性镭所放射的气体。不久他们的实验就确认了
欧内斯特·卢瑟福和索迪的上述推测,a、射线就是带正电荷的氦离子流。卢瑟福则证明该
射线就是电子流。他们的共同努力,终于揭示了
放射线的本质。
卢瑟福、索迪的开创性工作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科学家。就在1903年以后的几年,人们不断地用各种方法从铀、钍、锕等
放射性元素中分离出一种又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到1907年、被分离出来并加以研究过的放射性元素已近30种,多到周期表中没有可容纳它们的空位。这就产生了矛盾,怀疑周期表对放射性元素是否适用,另外人们对这些新发现的放射性元素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些放射性不同的元素
化学性质则完全一样。例如钍与由它
衰变生成的射钍,尽管放射性显著不同,可是将它们混合后,却难以用
化学方法使它们分离。化学性质则完全一样。这类事实积累得愈来愈多。素迪根据这类事实,于1910年提出了著名的
同位素假说:存在不同原子量和放射性,但其它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一样的
化学元素变种,这些变种应该处在周期表的同一位置上,因而命名为同位素。接着索迪根据
原子蜕变时放出a
射线相当于分裂出一个氦的
阳离子,放出b射线相当于放出一个
电子,从而提出了
放射性元素蜕变的位移规则。放射性元素在进行以a
衰变后,在周期表上向前(即向左)移两位,即原子序数减2,原子量减4。发生b蜕变后,向后移一位,即原子序数增1,原子量不变。
德国化学家
法扬斯和
英国化学家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一位移规则。
根据
同位素假说,他们把天然放射性元素归纳为三个放射系列:铀-镭系、钍系、锕系。这不仅解决了数目众多的放射性“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问题,而且也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根据位移规则推论,三个放射系列的最终产物都是铅,但各系列产生的铅的原子量却不一样。为了验证同位素假说和位移规则的准确性,1914年
美国化学家里查兹完成了此项工作。1919年,英国化学家阿斯顿研制成
质谱仪,使人们对同位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战影响
1914一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索迪在
格拉斯哥大学任阿伯丁
讲座教授。这段时间,除了担负一部分战时工作外,他对
放射性元素的位移规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19年,索迪应聘担任
牛津大学的
化学教授,在这个岗位上,他勤恳地耕耘了17年。在继续从事放射性化学研究的同时,他几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改进化学教学和实现实验室的改造。他的晚年似乎在化学研究中没有再作出突出的成就,据后人分析,也可能是因为他只注重个人努力,只身从事实验和研究,显然不适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分散的单纯个人活动转化为
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在前期的研究中、有像
欧内斯特·卢瑟福、
威廉·拉姆齐这样的名家与他合作;在后期研究中,他却没有一个研究群体,在他周围也没有聚集起一些优秀的人才。另外一个原因是,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素迪工作有往来的另一个青年化学家莫斯莱,投笔从戎,战死在战场。一个已显露出超人才华的科学家仅27岁就过早地去世了,给索迪和整个
英国科学界带来极大的悲痛和愤慨。对此索迪深感科学的进步与社会很不协调,为什么科学的进步不能阻止战争,反而加剧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从此素迪关心起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提出科学促进文明的口号,积极参加各种有关的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他是从事
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所以他特别关心放射性及其能量的和平利用,他提出应当控制放射性即
核能这个大能源库,使它成为人们的又一个
太阳。他十分重视科学的社会功能,强调科学家要真正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1956年9月22日,索迪在
英国的伯莱顿去世了,享年79岁。由于他对现代化学和物理学发展的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和
同位素联系在一起。
获得荣誉
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物质无法用
化学分离手段分开的事例。索迪认为这是同一元素不同质量的一些
原子混合在一起的结果,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一词是他的1913年首先使用的。他曾
预言同质异能素的存在。索迪首先发现放射性物质经α衰变后,新物质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左移动两格。由于这些贡献,他获得1921年
诺贝尔化学奖,1913年获得
坎尼扎罗奖金。1910年他当选为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还先后被选为
苏联、
瑞典和
意大利科学院的外国院士。他的主要著作有《放射性》、《衰变理论的论证》、《镭的阐明》、《原子的阐明》等。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索迪说:热力学定律“最终控制着政治制度的兴盛和衰亡,国家的自由与奴役,商务与实业的命脉,贫困与富裕的起源,以及人类总的物质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