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反,次年攻
长安,
李隆基逃蜀,途中
马嵬坡兵变,玄宗与太子
李亨分道。李亨于灵武即位为唐肃宗。肃宗时,宰相
房琯请兵收复两京,率五万军分三路进长安,于陈涛斜遇叛军,叛军以车战法大败唐军,唐军伤亡惨重。
此次战役的失败是对刚刚即位,志图平定叛乱的唐肃宗的极大打击,在之后的战役中即以
郭子仪为实际统率,并不得不依赖回纥骑兵为收复两京的主力。
李隆基时期,设置十节度经略使管治边境。
唐朝初期的边将一职,是不能长时间在任和不能兼任的,“蕃将”就算立有功劳,也无法升到元帅职位。唐玄宗在即位后,逐渐变得荒淫无道。开始的时候宠幸
武惠妃,后来又宠幸
杨贵妃,将朝政委任给
李林甫。
唐玄宗从开始的锐意进取,到后来变得荒淫无度,完全不理会军国大政。边将就出现一人兼统数镇的情况,且十几年不换。李林甫担心边将功劳过大无法掣肘,就奏请唐玄宗任用胡人为元帅,于是
安禄山就以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这时候奚、
辽朝势力逐渐变强,安禄山在与他们交战的同时,又暗中招募奚、契丹的人补充自己的军队,范阳兵力变得愈发强盛。虽然安禄山早有起兵反叛的心思,但由于
李隆基对他不薄,因此一直犹豫不决。
李林甫死后,
剑南道人
杨国忠攀附上
杨贵妃,冒充其兄长并赐名国忠,继任李林甫的宰相一职。杨国忠继任宰相后,以安禄山有反唐嫌疑为由开始和安禄山作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
安禄山在范阳起事,叛军长驱直入,逼近
洛阳市。1个月时间,安禄山的15万大军一路南下,所经州县尽皆占领,随后又攻占了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潼关失守,叛军逼近长安。
潼关失守后,
李隆基皇帝带着杨贵妃等皇室成员、杨国忠等大臣,以及禁军向蜀地逃亡。到达
马嵬驿后,陈玄礼认为
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与太子
李亨等密谋杀死杨国忠。随后又和
高力士请求玄宗杀死
杨贵妃,以平息众怒。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
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
李隆基安排宰相
房琯、左相韦见素、知剑南节度使留后
崔圆等一起跑到行在朝见肃宗。肃宗迫切需要人手,就留下了房琯与韦见素。当时满朝文武能用的人不多,肃宗这里无人可用,一切军机政务只能与房琯商量。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房琯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肃宗任命其为持节招讨
唐长安城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使,让其与郭子仪、
李光等大将同征讨叛军,并同意其自己选择幕僚。房琯任命
邓景山、李揖、宋若思、
贾至、
魏少游、
刘秩等为幕僚。肃宗担心
房琯不谙军事,又命
兵部尚书王思礼做其副手。随后,房琯将带领5万人马的军务全部委托给书生出身的李揖、刘秩等幕僚,并说道:“叛军的曳落河骑兵虽强,但怎能敌得过我的谋士刘秩。”
在房琯的筹划下,5万军队兵分三路同时进军
长安,其中杨希文率南军从宜寿进军,刘率中军从武功进军,
李光进率
北军从
奉天进军,随后又任命中军、北军为前锋。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二十日,军队抵达
渭河便桥。次日,中军、北军在
咸阳县陈涛斜与
安守忠带领的叛军相遇。
与叛军相遇后,
房琯本欲防守等待时机,但因中使邢延恩催促,只得出战。房琯使用车战古法,集中牛车2000辆,在步骑兵左右掩护下出击,叛军顺风擂动战鼓,嘶叫呐喊,驾车的牛在听到鼓声后四散惊逃。随后叛军又纵火烧车,逃命的士卒和被烧痛狂奔的牛只,互相冲撞,火窟中乱成一团。此战,
唐军死伤四万余人,生还的只有数千人。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月二十三日,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大败,南军杨希文、中军刘投降叛军。最后,
房琯只得率领残部逃回
行在,向
李亨肉袒请罪。
陈涛斜之战,唐军5万人马死伤4万余人,只有数千人逃出。房琯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各地,当时困于
长安的
杜甫悲愤难抑,写下了《悲陈陶》一诗: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
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陈涛斜之战后,叛军占领了
唐朝大片疆土,形势危在旦夕。但不久,叛军发生内乱,为唐朝赢得了转机。由于匆忙起事,叛军内部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加上
安禄山生性残暴,其子
安庆绪与近臣合谋将其杀死后,自立为帝。叛军的内乱,使得唐军有了喘息之机,加上唐军在
睢阳区10个月的坚守,唐朝借助
回纥汗国军收复了
长安,不久后又收复了
虎牢关之战。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叛军再次崛起。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
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后屡被
唐军所败。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春,史朝义部下大部分归降
唐朝,史朝义在林中自缢而死。至此,历时8年的
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苏轼在《
东坡志林》中这样描述
房琯陈涛斜之战:“房次律败于陈涛斜,杀四万人,悲哉!世之言兵者,或取《
通典》,《通典》虽
杜佑所集,然其源出于
刘秩。
陈涛之败,秩有力焉。次律云:“热洛河虽多,安能当我刘秩!”挟区区之辨以待热
南洛河,疏矣。”译文为:“房琯兵败于陈涛斜,当时他的将士有四万人被杀,多么令人悲哀啊!世人谈论关于兵事的,有时就会取法于《通典》。这《通典》虽然是杜佑所编篆,但它的开端实际源自刘秩的手笔。陈涛斜的败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过度依赖刘秩的力量了。
房琯说:“你们的壮士虽多,怎能抵挡得住我的刘秩!”房琯以其微弱渺小的辨别力来对付逆党来势汹汹的壮士,可谓是极大的疏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