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是现代作家
梁晓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86—1988年连载于《十月》杂志。
《雪城》讲述了一群经历了疯狂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在返城后面临的来自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并描写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历经的各种艰辛。
《雪城》 的主旨是深刻的,又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色调和诗的品格。
2019年9月23日,《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内容简介
她,独身穿入另外的时空,却像
不死鸟浴火重生,给了她一种无比充实的生活,善良,帮助她一路走来,带给别人希望,于是,便在这个异世界,留下了一个见证的地方――雪城。
《雪城》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走向了千家万户,尤其是
刘欢激情演唱的主题歌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使
梁晓声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本书是“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梁晓声的长篇代表作之一。梁晓声的小说作品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些人称之为“
北大荒小说”,代表作包括《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其中长篇《雪城》最为出色。
内容概要
A 市火车站女播音员声调优雅沉着地播送着113 次列车就要进站的消息。 113 次列车是专门为
黑龙江垦区的四十余万知青大返城临时增加的车次。A 市是运行中的第一大站,这里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名几天前抵达A 市的知青正期待着转乘知青“专列”兼程南下。站前有几千名接站的人。当113 次列车终于疲惫地驶进站台时,车窗口早已塞满了伸长脖子张望的脑袋,他们大声咒骂着为什么不放进接站的人。最后一个走下列车的叫姚玉慧,几天前,她还在兵团担任教导员的职务。这时广播里传来有车接她的消息。很快,她就钻进一辆豪华的汽车,在弟弟的陪伴下,回到家里。
姚玉慧的家是一幢别墅式的小楼。这是她的当市长的父亲为她创造的。回来的几天里,她备受家里人的关怀,特别是性情爽快的妹妹对她更是亲热。但她对家里人却是漠然的,她的思想常常回到曾生活过的
北大荒,那里给她留下过不少值得回忆的东西,尤其是同她工作多年的营长,这位值得她尊敬的男人,是最懂得她的。为了感激这位营长,她特地为他织了一件毛衣。回来后,在省教育厅任人事处长的母亲告诉她,她今后的工作,父母会为她安排得满意的。她听从了母亲的话,尽量不去想工作,但有时会问自己:一个二十九岁的一无所长的其貌不扬的老姑娘,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呢?她觉得自己像是无法推销出去的废品。她想呼吸到室外的空气,当她几天来第一次走出房间,终于感受到被雪滤过的清新空气。她望着冰封的
松花江,忽然想起被这个城市吞没的二十几万返城知青,他们都在哪里呢?正在她凝神时,一阵鞭炮声响起,一个大杂院里正办结婚喜事。她不由得也凑了过去,有三个给新娘抬来花圈的人,也是她认识的返城知青。此刻这三个人正和新郎郭立强及他的亲属们对峙着,新娘也是她认识的,叫徐淑芳。她很诧异那三个人为什么给新郎新娘送来花圈。当其中一个穿黄大衣的青年向新郎要酒喝完后,三人同时掏出钱包默默地放在雪地上,而后大步走出了院子。这时,新房里传出“新娘割手腕”的喊声,新郎像豹子一样冲进屋里。姚玉慧跑回家叫来开车的郭师傅,把新娘送进市医院的急救室。当她从医院往家里走时,在黑暗中听到一个卖烟的熟悉声音,她向着那个穿兵团黄大衣的高身影定去,正在喊叫“卖烟”的刘大文见是姚玉慧,亲热地叫了一声“姚教导员”……
创作背景
1968年,
梁晓声中学毕业后去
北大荒,在
黑龙江垦区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道员。
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场政治斗争的附属物,终因历史的转折而以1979、1980年知青大返城完成了它荒诞的“
圆周运动”,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写下了《雪城》。
人物介绍
徐淑芳是作品着力刻画的最为光彩动人的艺术形象。这个在北大荒锻造得超常的坚韧而外表文弱的女性经历了超常的不幸:顶替恋人王志松的名额先期回城并没有给她玫瑰色的梦境,父亲病逝、继母刻薄、妹妹自私使她几乎无立锥之地。生活逼迫她去干男人都吃力的活——卸煤,她咬牙挺住了。正是在这沉重的劳作中她了解了郭立强,这似乎又给她带来了新的不幸。她答应等王志松三年却又嫁给郭立强,这绝不意味着她的无情或水性杨花。在无助无望的情况下,她需要一副有力的臂膀,而郭立强朴实、善良。婚礼上的灰烬和鲜血给她罩上了浓重的阴影,但她都承受了。在考场风波发生、郭立强最绝望的时候,她向他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爱。为了丈夫,她可以扛起沉重的木箱;为了维护自已的人格,她敢向侮辱她的同伴发泄。丈夫的惨死,几乎使她崩溃。但是,这个在生活中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女人,竟然卖掉户口办工厂,她终于赢得了事业,也赢得了自己。尽管她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她用自己的温情去融化刘大文的心。
这是一个刚强、执着、坚韧而又多情贤惠的女强人。在她身上,有那么多难能可贵的秉性,这无疑要感谢
北大荒的丰厚赐与。她当之无愧是一代返城知青的
典型形象。这一形象有力地证明:坎坷的生活道路,是怎样造就了这一代具有特殊素质的人。
刘大文
这位兵团的“金嗓子”,在北大荒是受宠的,爱情上也是幸运的——一位美丽温柔的
上海市知青爱上了他,他们成了北大荒知青中“唯一的一对”。对生活的奉献与生活的回赠是
相等的。北大荒培养了他的乐天,发展了他的天赋,但未能给他多少刚性。卖香烟并未使他多么消沉,然而妻子的死仿佛一下子掏空了他的骨髓和灵魂。妻子的阴影伴随着他,摆不开,挣不脱。他与徐淑芳接触的那个夜晚的举止言行,流露了他内心的深刻矛盾:既没有勇气向昨天告别,也没有勇气拥抱新的生活。他太软弱了,以致在生活的剧变面前,是那样地被动、畏缩和战栗。他似乎在追求道德上的完美,但恰恰造成了心理上的残废。这个典型不失为一个独到的发现,它从反面给人们以启示:磨难和坎坷产生的预应力是人生大厦的精神支柱。而一个只靠情感生活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苍白无力的。
王志松
王志松是作品着墨较多、性格颇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现实环境中,他的性格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他曾有过两次壮举:把回城的机遇让给了徐淑芳,收养了被遗弃的宁宁。这表明他不是一个膜视感情的人。但是,他一旦适应了现实,现实也刺激了他的欲望。性格中自私、庸俗、卑琐的一面便膨胀了,于是,便走上了迷途。他利用抚养宁宁大做文章,不仅伤害了
吴茵和宁宁的纯真感情,也是对自己人格的背弃。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雪城》是一部“描写了北大荒数十万知青回城以后,在生活的洪流中如何为理想而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作品。它以1979至1980年全国知青大返城为背景,以最先受到这股回潮冲击的北方雪城A市为舞台,以徐淑芳、刘大文、姚玉慧等人的命运纠葛为中心,艺术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了经受了巨大心理落差的知青们返城后的种种失衡心态,讴歌了他们在
北大荒浸泡过的屡屡起的坚毅品格和百折不挠的人生信念,并
透视了他们重返城市舞台的蹒跚和迷失,满怀激情地为返城知青“树了一块碑”。因而,《雪城》 的主旨是深刻的,又是带有悲壮的英雄主义色调和诗的品格的。
《雪城》的深刻性在于,既真切地反映了返城知青命运的荒诞与困厄,更着意表现他们向命运的挑战,这就使徐淑芳们平凡琐碎的生活具有了悲壮感和诗意的光彩。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何况在北大荒的“咸水里煮过,血水里浸过”的人生。当我们看到徐淑芳挺起瘦弱的脊梁扛起48公斤重的货箱,咬牙挪开脚步,发疯似的奔跑的时候,当我们听到刘大文文弱的胸腔里吐出沉雄而又动情的歌声的时候,我们不会不发现,焦虑躁动的
北大荒之魂是怎样急切地在都市里寻找自己的位置,那“扼住命运
喉咙”的生命之曲又是怎样在新的人生战场上奏鸣,从而显示出一代人重新寻找、抉择、适应、创造的生命的跃动。
艺术特色
首先,它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对一代知青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回顾、反思与剖析。如对考场风波的描写,对刘大文、姚玉慧等人的心灵
透视,都是冷峻写实的。必须指出,在这种
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中,作者又往往“带有较浓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时“是那么急迫地甚至是那么直露地企图在作品中阐发议论和思想”。
其次,在结构上,作品以人物命运为中心,以影响人物命运的中心事件作为人物形象刻画和联系的纽结点,有点有面,平行推进。
再次,他善于创造和渲染艺术氛围,尤其善于构置一些不无悲壮的场面,形成种略带忧伤和低沉的悲剧情调,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徐淑芳的婚礼风波,姚玉慧与将军公子在江边的话别,刘大文的演唱会等等。
第四,作者在交代事件,刻画人物时,恰到好处地穿插了大量回忆,把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创作局限
《雪城》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不成熟的痕迹。例如,在对待知青群体或个人的评价上,有以道德、情感乃至人性砝码代替历史评价的偏颇。对同代人的同情礼赞多于理性的批判否定。篇幅过长,致使有的地方松散、平直甚至游离,推进缓慢,下部缺乏大波澜。有些地方议论太多,冲淡了作品的艺术氛围。
从社会着眼
小说写返城兵团战士,主要有两方面的笔墨:一是从社会着眼,写“伤痕”,表现“文革”浩劫的余波,突出时代的悲剧。作品以“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二十万知青离开
北大荒,一夜之间大返城的躁动时期为背景,生动地表现了“上山下乡”悲剧虽已过去,但历史遗留在生活里的悲剧,却不可能一夜之间自行结束。
雪落无声的寂然城市,陡然间变得不安起来。下自邻里千家,上至市府官员,都卷入了命运交迭、心灵冲撞的情感漩涡。衣食住行、职业出路、生活位置、存在与希望,一时间成了人人关心、户户忧虑的大问题。不可能期冀有一支回天之手,翻掌之间,即可把一切安排停当。这批返城知青曾经过长期泣血流汗的艰苦奋斗,而今不但没有见到自己所期待的业绩,相反,连他们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也淡化若无,他们已没有当年的虔诚和狂热,又不具备足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他们像虚幻飘渺的
幽灵螳螂,回荡盘桓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这是历史酿造的一杯苦酒,也是他们生存选择的前提。《雪城》就以业已结束的悲剧的追忆为前导,展开正在上演的悲剧的描述,既暗示着两者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暗示了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发展。
时代的背景上
二是在时代的背景上,表现知青们在为生计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作品凝重深沉地开掘了一代青年走出历史性的灾难之后,心灵中保留着的美好因素,着力于灵魂拯救、温暖、沟通和理解的描绘,并赋予人物以强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们相濡以沫、相嘘以实的互助精神,他们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纯洁的信念和纯真的爱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牺牲,他们所特有的斗争方式,他们嘲弄邪恶的目光,这一切中,都蕴藏着热烈和真诚,令人心热、令人崇敬。可以看出,集体高于个人,道德先于需要的群体意识和伦理原则深入他们的魂髓,成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准则,造就了他们不可淹没的英雄气概。
为“
金嗓子喉片”刘大文举办的街头演唱会,荡气回肠、慑人心魄。这些为了各自的衣食住行的最低生存需要而奔波的人,身上竟迸发出如此感人的光辉。从小说的悲剧意识的审美特征看,作品中的悲剧冲突是在善与恶的对立、善与善的矛盾、恶与恶的碰撞中,交织成一个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的。正因为如此,即使调动多种判断手段,也难以概括出哪一个或者哪一类人物,是善或者恶的纯粹代表。善与恶、崇高与卑下、正义与邪恶、高洁与平庸、理智与迷狂奇妙而矛盾地灌注在每一个人物身上,在不同情境中,显现出相去甚远,甚至截然对立的形态。
作品中悲怆与欢乐两种情绪的迸发,也没有哪一种情绪上升到主导地位,或下降到从属的位置。两种情绪相互交替,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贯穿首尾。
在表现这些相互交织着的矛盾关系的多层次和立体化构成中,在悲怆和欢乐两种情绪的文汇点上,展示人、历史和国家最终要摆脱两难选择,从沉沦走向澄明,体现了对人类可臻完美的坚定信念,从而使作品的悲剧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小说以史家的笔墨,在几组人物的感情纠葛中,多层次地描绘当代青年群像,教导员姚玉慧的性格与情感是在“感情与道德”、“现实与未来”交结点上展现的。她是一个高干子女,在兵团是一个“有路线觉悟”的优秀代表,下乡后很快被提拔为教导员。她处处约束自己,显示自己的政治风度。返城后,虽然家中富裕,不愁吃穿,然而却为长期待业而苦闷,痛苦地感到青春的失去,她更看不起家人的庸俗,痛恨不正之风,大胆地揭露母亲搞的假考试招工把戏。在她的深层意识中,苦闷、迷惘与热烈的向往相抗争,传统的习惯与无视传统的力量相抗争,忠诚与虚假相抗争,最终她将从旧的习惯势力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新的生活。其他人物,如徐淑芳、郭立强、姚守义、刘大文、严晓东等也都刻画得各具特点。
结构特点
在结构上,小说运用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反复交迭辉映的方法,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种“板块组合”,故事看去似乎分散,但题旨贯通。七十万字的小说,自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返城知青高洁的道德风貌和
集体主义精神,与他们在现实中的软弱无力,曾一再形成鲜明的对照,作品对于前者的推崇和强化,对于同代人的无保留的肯定,使作品在历史与道德的评判中有失偏颇,进而影响到作品的生活内涵。又如,小说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北部生活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但一些不无偏颇的议论,存在着大于或脱离形象的情况。
作品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忠:作品所充溢的对一代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作品沉重而不恣肆、弥满而不狂放的情感力量,直面人生的态度,使作品具有恢宏的品格。当然,知青运动的历史,决定了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写得壮丽辉煌,相反,作为那个时代的尾声,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社会现象——上山下乡运动的心灵反馈,沉重和忧伤分明地存在着。(《
中国当代百部长篇小说评析》)
文学评论家
潘凯雄、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教授
贺绍俊《批评双打:八十年代文学现场》:《雪城》在结构上呈开放式,以一种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去展现一群待业知青的行为,在人物塑造上也不同于《今夜有暴风雪》后者以集中的笔墨去精细刻画几个主要人物,以获得一种立体的层次感。而在《雪城》中,为了写出更广阔的历史环境和事件,作者
宁可牺牲人物的层次感,在大的色块下用对比的笔触去强调更有悲剧性的局部。这无疑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理应予以肯定。
媒体人、出版人高晓岩:《雪城》对许多萎琐人物的情感诗意化,读者就不能不为之感动。但正因为把普通人性的美好作为其文学立足的根本,也就出现了以情感追求、人性砝码来代替历史评判的倾向。(《
中国当代百部长篇小说评析》)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
哈尔滨市,祖籍山东
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8年到1975年曾在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影股份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9年7月,获第二届
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8月16日,凭借作品《
人世间》获得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
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