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涛(1939年4月6日-),
石狮市人,中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新涛毕业于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
福州大学化学系,曾在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学习。他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因在簇化学领域的贡献,被
美国《簇科学杂志》誉为“国际带头学者”。吴新涛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历
1960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
1983-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美国
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系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学习;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会主委;
200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年,当选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2010年,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人生经历
吴新涛从小聪颖好学,在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读四年级时,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当上
张乾二老师讲授的物质结构课程的辅导员。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
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任
物理化学助教。1962年,吴新涛考取卢嘉锡教授的研究生,攻读物理化学,学制四年。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得到卢教授的赏识。在老一辈科学家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的熏陶下,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
吴新涛的事业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原先4年的研究生学制因“文化大革命”而拉成6年,至1968年才算毕业。此时学历升格了,人却降档被分配到漳平潘洛铁矿,先后当矿工和仓管员等。科研事业虽然被迫中断,但他善于在逆境中积蓄知识,通过担任矿山进口汽车配件的英文翻译及担任一年矿山中学英语教师,保持着较高的英语水平。
1973年,在卢嘉锡院士的关照下,他从潘洛铁矿调到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为抢回失去的时间,他加倍努力工作。1975年,他参加
天花粉蛋白研究,并和吴锵金同志被派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天花粉单晶的培养试验。有关实验方案由吴新涛设计,他们仅用三个月就探索出培养我国天花粉蛋白单晶的平衡透析法,受到同行的赞赏。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天花粉蛋白的
晶体培养和晶胞基本参数的测定”(协作)、“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头发的X射线分析”(协作)、“生物固氮酶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和
化学模拟生物固氮模型”等3个研究项目,于1978年获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和省科学大会重大
科技成果奖。
1975年以来,吴新涛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被国际重要
学术期刊《
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60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单独引用160多次。11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12个国家的同行60多次来索取他的论文。他作为主要参加者,1991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1项。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
三等奖各1项。1996年他作为第一创作人员合作完成的《铜、银异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项奖励的评语为“在分子设计思想及实验合成方法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他受美方资助,到
弗吉尼亚大学艾美里罗教授的研究室从事原子簇研究。1984年由卢嘉锡院士推荐,得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杨振宁教授主持的CEEC基金会资助,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从事扩展X射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回国后,他努力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原子簇研究。1992年,
美国艾美里罗教授邀请他赴美讲学。讲学回国后,艾美里罗教授还用传真对他赴美讲学深表感谢,认为对他们研究工作很有启发。1995年杨振宁教授赴中国大陆、
香港特别行政区访问讲学,在
福州市时会见吴新涛,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深表赞赏。
在承担科研工作的同时,吴新涛与卢绍芳合作翻译了美国纽纳姆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一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此外,他还多年讲授硕士生的结构化学课程。他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受到同行的赞赏,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吴新涛除担任副所长的行政工作外,还兼任一些
社会工作。1992年当选为第十一届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积极参政、议政。但是,他把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本职的科研工作方面。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任务,一直活跃在科研工作第一线。
科研成果
在过渡金属硫
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
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
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
无机化合物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
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2010年2月26日,福建省政府签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吴新涛院士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奖励80万元。
贡献奖项
2009年度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新涛院士荣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吴新涛1999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福建省科协主席、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
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及省
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委等。吴新涛从事科研与教学近半个世纪,荣获了国家级奖项五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奖项七项(其中
一等奖四项),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主编了两本英文专著;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240多篇SCI论文,论文被他人引用2100多次;
在结构化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总结出过渡金属硫桥
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关系规律,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新兴
无机化合物组装
化学的结构化学基础。已出版英文著作《无机组装化学》(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的以无机组装化学命名的书籍。
第二,在纳米材料领域,对超分子配位聚合物开展系统前沿研究。应邀为第一部国际性的纳米科技大全撰写专章,在纳米科学领域走在国际前沿。
第三,在高核稀土—过渡金属—氨基酸簇合物的系统研究,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系列团簇的0维、一维、二维、三维的控制组装和结构调控,出版了英文著作《无机系统中的控制组装与调控》(2009年,
欧洲Springer出版社)。
社会任职
原福建省科协主席、原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
吴新涛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业务精通”才能向学生传授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东西。“像恩师卢嘉锡讲
物理化学课的时候考题习题都是他自己出的,很少用国外出版的考题及习题,
厦门大学的物理化学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这是
田昭武院士继承和发展卢先生打下的基础,所以厦大的物理化学得到很多赞誉。”此外,他还认为一个好老师还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勤恳耕耘,不辞辛劳。
学生培养
据2024年8月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官网显示,吴新涛已经培养了硕士、博士23名。此外,他指导的多名学生分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等称号、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
优秀奖、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人物评价
吴新涛院士既是蜚声国际的学者,又是名满天下的教师。从教五十五年来,言传身教,孜孜以求,春风细雨,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他精心培养和指导下,学生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多名弟子分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等称号、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
优秀奖、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培养了相当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为我国结构化学基础研究界造就了一支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科研队伍。
74岁的吴新涛被称为“
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奖”。从一名归侨侨眷成长为“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甘愿为桥,不负此生。
个人生活
吴新涛出生在闽南侨乡石狮的一个归侨家庭,他的父亲吴慕农,曾创立了
石狮石光中学,是一位
菲律宾归侨,他的母亲是
印度尼西亚归侨,因此,他的家中亲戚大多居住在菲律宾与印尼。吴新涛的
家庭教育氛围很好,这使他从小就喜欢科学知识,在他仅有十几岁时,就对
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获得荣誉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吴新涛.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