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宅村地处
浦江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浙赣铁路浦江站9公里,均有公路通达。系片村,包括上郑、丰产、五房、东庄、东明、后溪、冷水、枣园等8个行政村。由上郑、上山头、高、外岭脚、佛楼下、族宅、五房、东庄、后曹村、板桥头、后门头、祠沿、上下仓、皇、后溪、屠店、冷水塘沿和枣树园18个自然村组成。
郑宅镇人民政府驻此,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郑宅村是
浦江县郑姓的主要聚居地。据新编《
浦江县县志》载:1985年调查,浦江郑姓有14766人,而聚居在郑宅镇的有7019人。
历史沿革
在清末属感德乡二十三都三图和四图。民国时属玄鹿乡。1950年属郑宅乡,1958年属浦东人民公社郑宅管理区,1961年属郑宅人民公社,1985年属郑宅镇。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村民分别办起麟溪、丰产、东明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相应改为生产队。1961年改为生产大队,其中原麟溪生产队析为上郑、五房、冷水、东庄4个大队,丰产析为枣园、丰产2个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大队改称村,原东明析为东明、后溪两村。1992年,有2182户,6735人,分86个村民小组。
基本简介
郑宅始祖居
荥阳市(今属
河南省)。
北宋时,后裔郑凝道举家南迁
歙县,其子自又迁遂安(今
淳安县)。
元符二年(1099),自牖之孙渥、、淮等三兄弟再迁
浦江县承恩里。其地以
靖康之变时郑淮鬻田千亩救济灾民,被誉为仁义里。
南宋建炎初(约在1128年前后),自郑淮之孙郑、郑绮起合食义居。明天顺三年(1459)家遭火灾,村舍焚毁几尽,族众被迫散居。未散者继续同居,至
成化年间(1465~1487)止,共历时350余年,同居15世。合族义聚时食指2000余。宋、元、明三朝屡受旌表。元代两次旌表为
孝义市门,
朱元璋书赐孝义家额,敕封江南第一家。故其地被称为郑义门。至清乾隆以后始出现郑宅之名。
郑氏义居后,郑文融首订《治家规范》58则,后郑钦增订92则,至郑涛等再加损益,共168则,刊为《
旌义编》,以资遵守。一家之中,从家长到妇孺,以擅长分工:有管理家政、种植、钱粮、商务、教育、外务、防卫、医疗的;有熟读经史,擅长文学,工于书画、音乐的;亦有在家耕读或外出为官的。许多前来郑宅考察的学者都说:似郑义门这样长期同居的大家族,不仅在江南是首屈一指,即在全国亦属罕见。
经济发展
郑宅地处浦江盆地东北部,有耕地3143亩(内水田2581亩),山林5149亩,向以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为主。1949年前常遭干旱威胁。1949年后,村北兴建了石姆岭水库和金山水库,近年又有金坑岭水库东干渠灌溉,水利面貌得到根本改变。1992年,粮食总产量2317吨,年平均亩产894公斤,为1949年的4倍多。生猪年末存栏数5494头,年内出栏肥猪2017头。棉花、茶叶、蚕桑等也不断发展。
80年代以来,村镇办企业和个体企业蓬勃兴起,村区产业结构和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有镇办企业6家,村办企业4家(内锁厂2家),个体企业50家(内锁厂10家),现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制锁等小五金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家庭兼营工业如五金、缝纫等更是普遍。是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8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78%,农业总产值占22%。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36%,牧业占13%,
渔业占4%,副业(含农民兼营商品性工业产值无证部分)占47%。工业总产值中,村及村以下企业占72%。而在198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牧副渔业占76%,工副业仅占24%。村民人均纯收入1165元,是1982年的3.2倍。1983~1992年新建住房1690间,相当于1982年住房总数的29%。在村区做工的外地人员有570余人,以
江西省、
安徽省的居多。有些老年人说:60年代初是郑宅人到江西逃荒谋生,现在倒过来了。以往是大家都泡在每人平均不足半亩的耕地上吃大锅饭;如今有31%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其中外出经商、办厂的约占10%。
明洪武二十六年至
永乐元年(1393~1403)间,郑英在主持家政时列肆成市,是郑宅有集市之始。后以村中白麟溪两岸为主街道,几经拓展。至1992年,集市总面积达4638平方米,包括粮食、
仔猪、柴炭、
木竹及农副产品等市场。每逢农历一、四、七为市日,每市约有4000余人上市交易。旧时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庙会,1949年后改成物资交流会。每逢会期,各地赶来交易者人车熙攘,摩肩接踵。1992年物资交流会,有临时摊位2312个,前后3天,共10余万人上市交易,商品成交额达512万元。
1941年农历四月二十一日下午,
日本侵略军在郑宅烧毁房屋600余间。次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正值集市,日本侵略军飞机向街道投下炸弹1枚,炸死7人,炸伤多人。村内原有11家商店和几个临时肉摊,至40年代末仅余5家商店。1949年后日渐发展。1992年,有百货、五金、建材、副食、杂货、小百货、医药及饮食服务等商店共94家,固定摊位86个。村落总面积0.39平方公里,比1985年扩展30%。7年间,房屋建筑总面积增加51%,达到210755平方米。其中机关、企业、商业用房增加6%,学校用房增加18%。住宅建筑总面积达17.9万平方米,内农民住宅17.2万平方米,分别增加63%和70%。
人文古迹
郑宅村历史悠久。郑氏家族,历宋、元至明代可谓达到极盛时期。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著名文人
宋濂,曾在郑义门东明精舍从学于
吴莱,并主讲席,前后长达24年。时郑有藏书8万卷。宋濂自
宋濂徙
浦江县,得郑氏藏书八万卷(
戴殿泗《宋文宪公全集序》),即指此藏书。藏书之富,在当时甲于八婺。宋濂亦得以在此博览群书。元
至正十年(1350),宋濂又携家自金华潜溪迁来青萝山下,并作《萝山迁居志》说:以其家九叶同居,乃愿卜邻焉,特欲熏渐孝义之风,以我后人耳!郑氏《治家规范》多由他参酌定稿。郑氏父老敬他若同恩师,子弟尊其犹如严父;他对郑氏也视同一家。在被累居茂州
芍药义门时,亲书别辞:平生无别念,念念只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其深厚情谊可见。郑氏在
吴莱、
宋濂等人的熏陶下,不少子弟脱颖而出。据统计,同居后第七、八、九三世,共有男性78人,除8人不到30岁早逝外,其余70人中,出仕者有18人。
郑沂官居
礼部尚书。
郑棠由
礼部荐修《
永乐大典》,礼部三试第一,翰林院检讨。郑楷任蜀王府
长史。另15人也都是文官。隐居不仕的,如郑钅监工书法,嗜藏书,蓄金石书画甚富。郑柏受业于宋濂,宋濂被累入蜀时,将所著尽以授之,并有付子斯文之嘱。这些人中,有著作并见诸记载的13人,著作28种,300余卷。其流风余韵,世代相传。现有镇中学、中心小学、卫生院、文化站、万册图书馆和村老年协会、婺剧团、医疗站等。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以跷脚灯头长灯最为出名。相传,明
朱允炆出亡隐匿村中,
元宵节时在人群中观龙灯,持灯头者一见忙欲下跪,又恐被人发现,即以灯头点头行礼继续前进,其状颇似跷脚,沿袭至今。村民喜爱书画,村中曾多次举办书画展览。
郑宅文物之丰富在
浦江县首屈一指。附近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现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郑氏义门祠堂(江南第一家)。在村区白麟溪北。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337),时为5间。至正时及明初相继扩建就绪。到清
康熙又扩建,总共64间2弄,称千柱落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
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再次修建时将全部木柱改为石柱。现存元明清时期碑刻、匾额多方,古柏9棵,传为
宋濂手植。祠内无蛛网,蚊蝇亦很少见。
东明书院。前身为
元初郑德璋在东明山之南缘创立的东明精舍,著名文人
吴莱、宋濂、
方孝孺等执教于此。明末毁于火。清乾隆二十八年移建于村东,离东明山里许,改称东明书院。
乾隆五十一年、嘉庆十一年、
爱新觉罗·旻宁四年和二十二年4次修。现存部分厢房、围墙和乾隆二十七年立东明书院石匾一方。
孝感泉。在冷水塘沿。传
南宋时郑绮为母病求泉
孝感市所致,后垒石为井,旁有明
朱椿书孝感泉石碑一方,上建歇山方亭。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碑。在村区白麟溪右。为元
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立。元翰林学士承旨月禄
帖木儿书,有碑亭。
崇义桥。村区白麟溪上旧有十桥九闸,此为其中之一。建于清
乾隆五年(1740),道光十一年重修。东侧压梁上刻有
乾隆庚申九月尔孝若木连造,石栏上刻有乾隆二十七年建造、
爱新觉罗·旻宁辛卯重修栏石等字样。桥长8.2米、宽2.8米,单孔,条石并列架砌。旁有元
中书丞相脱脱手书《白麟溪》碑。
玄鹿八景题刻。在村北2.5公里
玄鹿山(亦作元麓山)山涧两旁。元至正年间,
宋濂偕友人修于
玄鹿山,并作《桃花涧修诗序》,后将八景题名(桃花涧、凤箫台、钓雪矶、翠霞屏、饮鹤川、五折泉、飞雨洞、珠岩),分别以篆、隶、楷、行、草诸体刻于山崖。现题刻尚可辨认。
此外,尚有建文井。相传明
朱允炆逊国出亡隐于义门,曾匿身此井以避
永乐缉骑追捕。老佛社,其地原名万松岭,相传建文帝曾隐匿于此,后建有神,供奉老佛祖建文帝遗靴一只。东明山,在村东北,有东明精舍遗址,傍有郑德璋墓及墓表、元儒林四杰之一揭斯所撰《郑氏孝友传》石刻。原有旌表孝义郑氏之门木牌坊,始建于龙凤六年(1360),后经4次重建,1941年被
日本侵略军焚毁,现遗址尚存。另还有香火厅、荷厅等。
去村东北1公里许,还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濂居地青萝山房故址。其南有宋濂
衣冠冢和夫人贾氏墓,并附有其子宋墓与孙
宋慎墓。北有小龙门。元末,宋濂为躲避征其出仕入山读书,在此著《
龙门子凝道记》。自郑宅西去12公里,可达省级风景名胜区--
仙华山,其峰林奇险旷秀,独树浙中,尝被宋濂赞为天地间秀绝之区,游人络绎不绝,留连忘返。
80年代以来,有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郑宅参观考察。其中日本越系文化比较民俗学调查研究团团长铃木满男、副团长直江广治等,于1991年曾来此考察研究20余天。
参考资料
浙江在线 http://www.zjol.com.cn/images/zjtz/zjmc.
HTML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