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义门祠堂位于
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始建于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扩建,嘉庆三年(1798)修缮,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持明初风格,规制恢宏,浑朴肃穆。祠内无蛛网鸟巢,
仙客来菌蝇也很少见。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
此宗祠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后屡经扩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扩建至五进两厢计64间,号 称"千柱落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
爱新觉罗·颙琰三年(1798)修建。建筑持明初风格,规制恢宏,浑朴肃穆。祠内无蛛网鸟巢,蚊蝇也很少见。保存有元明迄
清代碑刻、匾额20余方,古柏9株传为
宋濂手植。1981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附近之
玄鹿山为昔时宋濂与友人修之地,并作"八景诗",有八景摩崖题刻。(《浦江县志》p365、563、567)
郑氏义门详细
江南第一家
这是个号称“东方奇迹”的中国式大家庭。鼎盛时期家族达3000 余口。每天黎明闻钟声即起,钟响四下,
盥洗;八下,全体到
聂氏宗祠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然后各就所业:8岁以上男孩入家塾,16岁入大学;成年男子则从事稼穑、畜牧、
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等;妇女机杼纺织。晚间还碰头商议次日生产。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从
南宋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 年开始,到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 年),遭大火拆灶异居,先后绵延330 年,比我国历史上盛世
唐朝还多了半个多世纪,成了中国家庭史上的奇迹。
朱元璋封它为“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姓郑,所在基地由当初一家繁衍成后来的一镇,叫
郑宅镇,在
浦江县境内。
江南第一家当年是郑氏宗祠,前后五进,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与它儒家文化内涵极相匹配。主体建筑有序堂,是可容纳千余人的大厅,至今保存完好。堂前古柏森森,更增添了端正肃穆的气氛。据友人介绍,郑氏宗祠距今七百余年,但从来鸟雀不巢,蛛网不留,
仙客来菌蝇无迹,祠内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匾额,一块块都清清爽爽,仿佛连自然界虫豸蛇鼠,都敬畏这声名赫赫的礼义之家。
礼义之家
一说礼义之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
鲁迅笔下那害死
祥林嫂的杀人理教。但江南第一家似乎没有这么可怖。
它内部实行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田产,私积货财,60岁以上免去劳作,由宗族赡养。那时,古镇不像现在,四周土地平旷,良田美池,古街古道,小桥流水,屋舍俨然。男人们晨兴理荒秽,荷锄走进白麟溪上十桥九闸,跟在桥畔晒太阳的老人“相见无染言,但道桑麻花”,真还有点怡然自乐,一个
儒家模式的理想小国。
江南第一家礼义治家突出表现在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上。明洪武14年,
胡惟庸案震动朝野,有人检举郑家与胡有涉。刑部差人来当地拘捕,郑氏兄弟6人,竞相入京承罪。最小的弟弟郑氵是,力排众议,毅然只身辞亲赴京,到了南京长兄
郑濂得知后,死活不同意,“我居长,当任罪”,与弟弟抢着要铛入狱。事情传到
朱元璋耳里,这位大老粗出身的君王大为感动:“有人如此,岂肯从人为逆?”非但没罪及郑氏,圣旨一到,竟提举郑氵是为福建布政司参事等。
大概有感于此,朱元璋在赦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后不久,又送来一块御匾,至今挂在有序堂正中:孝义家。下款还有一行小字:“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
孝感泉
从郑氏宗祠出来,沿着古老美丽的白麟溪,友人带我们来到古镇另一景点———孝感泉。这是当年首创合族同居的始祖郑绮的遗迹。据传,郑绮事亲为大,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患风挛”,瘫痪在床30余年,他“抱持以就便溲三十余载”未有半句烦言。一年大旱,溪水干涸,病母却想喝溪水,郑绮在溪边“挖数仞仍不得泉”,急得他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感动上苍,从地下突然涌出甘泉,这就是“孝感泉”的来历。
如今的孝感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垒起石壁,上有一亭,保护水质。我们用桶吊起一桶来尝,果是清凉甘冽。据说大旱之年,白麟溪水枯绝流,而一米之隔的孝感泉仍像从前一样,依旧水头猛旺。镇上计划利用
孝感市泉水兴建一座饮料厂,大家开玩笑说,这品牌的饮料不愁没销路,准保受天下父母的欢迎。江南第一家历史上存在了330 余年,始祖的期望没有落空。但这并不仰仗于他绿林好汉式的盟誓。对子孙们来说,倒是他本人“事亲为大”的笃行,更有感召力,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始祖以后,
显肃皇后又出了几位有作为的贤德头领。头领人表率作用,再加上一整套治家的好办法,莫说一个家庭,广而大之,一方地域,一个氏族,何愁不长治久安!
浦江郑氏义门规范
一。子孙倘有私置田业,私积货泉,事迹显然彰著,众得言之家长。家长率众告于
聂氏宗祠,击鼓声罪而榜于壁。更邀其所与亲朋,告语之。所私即便拘纳公堂。有不服者,告官以不孝论。其立心无私,积劳于家者,优礼遇之,更于劝惩簿上明记其绩,以示于后。
一。增拓产业,彼则出于不得已,吾则欲为子孙悠久之计。当体究果直几缗,尽数还足。不可与驵侩交谋,潜萌侵人利已之心。否则天道好还,纵得之,必失之矣。交券,务极分明,不可以物货负相准,或有欠者,后当索偿,又不可以秋税暗附,他人之籍,使人倍输官府,积祸非轻。
该规范要求族众不可萌生侵人利己之心,不可为利私置田业、私积货泉等,强调市场交易要有公正和公信,不可乘人之危。这些商业伦理准则无疑都有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系郑氏一支南迁后世居之地。
公元前806年姬静封季弟友
郑桓公于
华州区立“
郑国”为王。
五代十国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据清光绪《郑传朱卷》载,
显肃皇后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氵解 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始祖贲,明贝也 赠登士郎,晋封林郎”,后繁衍成族。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
郑氏十七房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四份头、老陆家、大弄、东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涤宅大院10余幢,二层砖木结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
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甚,画梁飞檐,精雕细刻。宅内还保留着还遗留着
乾隆和硕成亲王亲笔题词“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迹。在村民中还保留着
清代牌楼石刻“圣旨”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