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是出自《
中华二十四孝》记载的汉代人物,“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壳积极意所在。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凤城镇丁兰集村(古代称“小张桥”,自
汉宣帝御封丁兰为中大夫始,改据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先迁无锡荡口,后寓居丰县东十里(今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壳积极意所在,也是丁兰孝道核心思想。
文言文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中华二十四孝》)
粤语丁兰,故乡无锡,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
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杭州市
江干区的丁兰,
南宋人
吴自牧写的《
梦粱录》卷十四有文字记载"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东。在江干区就有所丁兰实验学校。
东汉时,当今的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
九集镇泉水堰村,据
同治版县志载:“刻木谷县北六十里,汉孝子丁兰故居之所,祠墓皆在南漳。”清光绪版襄阳府志也明确记载:“丁兰桥距(县城)七十里”、“
丁孝子祠在县东六十里”、“刻木谷在县北六十里,汉孝子丁兰故居之所峦嶂屏列,溪水环流,后因旧址改故居为观祀铭刻木观”、“丁兰墓在县北六十里刻木谷中”。因1958年在这里修了水库,丁兰墓、孝子桥均被水淹没。至今没有任何实物或图片佐证,致使丁兰遗迹荡然无存。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姥山,亦称慈母山。
乾隆《当涂县志》云:“王兰庙,在城北慈姥矶,名慈姥,故立庙祀之,塑兰夫妇于姥侧。”按此说,
慈姥山是因丁兰慈孝其母而命名,即因此山有慈姥庙而称为慈母山。明嘉靖《太平府志》:慈姥矶,在府城西北慈姥山,石欹江中,有丁兰庙。
云南巍山
马鞍山乡的
彝族信奉。“丁郎刻木”。他们接祖(丁郎刻木)仪式是随着丧葬仪式进行的。
《
千家姓》一书介绍:
汉族丁姓古代家族聚居地在河南兰考的
济阳郡,后散居全国,自出丁兰后,全囯丁姓者,必依附丁兰后也!福建莆田丁姓首登科第者为丁亥先,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官校书郎。明末清初,
福建省丁氏族人逐渐有渡海迁至
台湾省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高雄县、
高雄市、
台北市、
新北市、
台南市等地区。都有丁兰故事的传说。
在福建潘溪,丁兰故事讲述平时哼喝打骂母亲的丁兰,一日见羊羔跪着吃奶,母燕嘴对嘴喂小燕,小乌鸦叼着小虫给老乌鸦吃,顿然醒悟,后悔没有善待母亲。当他奔向为他送饭的母亲时,母亲以为丁兰又是来打她,悲愤地跳进了潘渡溪,丁兰也一头栽进溪中,始终摸不到母亲,只摸到一块木头,“知父母,父母忘。”丁兰就用这块木头刻母亲像,每日祭拜。后来,潘溪两岸农民仿照丁兰的做法,凡父母去世,都以木做
牌位放于大厅,以示哀悼;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
石坡镇郝坪村,
明朝时就建成一个寺庙在这个土坎上,从土坎下一个断成两截的碑上看到,寺庙叫丁兰寺,孝子丁兰的故事在当地传流。
陕西省兴平市
子孝村有丁兰墓,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子孝村原有24户人家,一字大门朝南,故有“丁兰刻母子孝村,二十四个正南门”之说。丁兰墓位于村东南500米沿上,民国二十四年,兴平县长段民达为丁兰祠题“诚孝格天”牌匾,以倡“百善孝为先”。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有个丁村,传说是
封建社会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里,至今村东尚有丁兰墓。此地距上述水北村约80公里以上,一个焦作市,有二处丁兰纪念地,也是匪夷所思哟!
河南省固始县旧有“固始八景”之一“木墓秋蓬”(丁母墓),并有记载:丁兰,汉代
河内人,移居固始,早年丧母,以木刻像敬奉,“朝夕定省,事之如生”。邻人张叔之女,向丁兰妻借物,丁兰妻“跪祷木橡”,木橡不悦,“不以借之。”张叔醉酒,以杖敲木橡头。丁兰还家,其像不悦。妻告以故,丁兰即击张叔。“吏捕兰,兰辞,像为垂泪。郡县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图其形。”
《丁兰祠》中记载:“丁兰,河内野王人也,”,其地在今河南沁阳市。公元596年
隋朝将野王县改为河内,1 913年废府改为沁阳县, 1986年改属焦作市。“汉孝子丁兰故里”碑,原立于
河南省沁阳市北的怀庆办事处水北关村汤帝庙(为太平军指挥部旧址)内。丁兰巷西头的丁兰祠前,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置于丁兰巷后的沁河大堤上,再后因村建,该碑几经迁移,2003年,沁阳市文物局将该碑搬迁至
大阳汤帝庙内。丁兰祠原建筑规模史料无考,左侧为立碑时间和刻碑人,分别为“
清代乾隆五十二年季春毂旦,
河北镇方城王普勒石”。
兰,河内野王人也。年十五丧母,刻木做母,事之供养如生。兰妻夜火灼母面,母面发疮。经二日,妻头发自落,如刀锯截,然后谢过。兰移母大道,使妻从服,三年拜伏。一夜忽如风雨,而母自还。邻人所假借,母颜和即与,不和即不与。邻人曰:枯木何知?遂用刀木,母流血。兰还悲号,造服行丧。廷尉以木感死。宣帝嘉之,拜太中大夫者也。 (《
孝子传》)
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邻人张叔妻,从兰妻借。看兰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悦,不以借之。叔醉疾来,酣骂木人,杖击其头。兰还,见木人色不,乃问其妻,具以告之,即奋剑杀张叔。吏捕兰,兰辞木人去。木人见之,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图其形象于
云台也。 (《
初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