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1974年生,
甘谷县人,毕业于
兰州财经大学,现供职于
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甘肃书法院院聘书法家。 2016年12月,刘云鹏当选为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人物成就
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入选、获奖。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四届“
敦煌文艺奖”
三等奖,甘肃省第九届优秀史志成果奖一等奖,甘肃省第五届中青书法展三等奖,甘肃省第二届“
张芝”书法奖
二等奖,甘肃省第三届“张芝”书法奖一等奖等。在《
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
美术报》、《
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2009年获
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的“当代三十年”优秀论文奖。多篇论文入编
朵云轩出版的《书法文库。名家讲堂》、中国书法协会主编的《
中国书法年鉴(2006)》、《
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等,出版专著有《书法文集》、《甘肃书法史》(与
张永基合著)。
获奖情况
理论研究成果
多篇论文入编《书法文库。名家讲堂》、《中国书法年鉴》、《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等。
人物评价
其一
双荡飞舟
——记刘云鹏的书法及理论研究
刘云鹏在工作不久便与他的同学王焕新出版了一本书法集。虽然说中学之前的一段时间由于
甘谷县良好的书法氛围赋于他极深的影响,打下了唐楷临习的功底,而
兰州财经大学的学习更使他终生难忘,
廉志端教授不仅在学习上给予指导,生活上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在先生的指导下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近百本有关文史哲和书法方面的书籍,不仅很充实地渡过了大学生活,也为以后的书法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参加工作以后刘云鹏主要从事企业的营销工作,工作内容是由具体的经济指标来衡量的,工作时间是无法从容的,当爱好和追求同向的时候,人就可以发挥极大的激情而不可遏制,他紧紧挥动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的双桨,使生命闪射出一串串光华。
十多年来,他在各种报刊共发表了学术文章二十万字,研究范围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于民间书法的讨论。上世纪至今民间书法的考古发掘及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古代民间书迹中汲取营养,是书法取法范围的又一次拓展。但是,书法发展到九十年代末,一些人认为民间书法是书法直接取法和学习的对象,完全背离了“民间书法”存在的本意。刘云鹏认为:民间书法不能与碑、帖并列,要把甲骨文、钟鼎文及
战国以前的墨书、朱书从民间书法中分解出来,将其称之为“上古书法”,明确界定出民间书法存在的时间区域。民间书法的存在本身是以实用为目的,蕴含着书法美的因素,和精典不能等同。观点的廓清本身对实践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二、对书法本体的研究。刘云鹏的《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打破了以往划分书法风格史以社会时期为依据的成套,文章提出依据书法本体风格发展为依据重新划分中国书法史期的论点,这样就更为凸显了书法风格的发展脉络,弱化了社会历史对书法风格史的制约,强化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在阶段性的风格划分上刘云鹏也独持创见,如《再论明中晚期书法发展格局》一文,也是打破陈说,像
徐渭和
王铎、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前者划归
浪漫主义,后者划归
表现主义,作为理论上的研究,把一个人绝对划归某一派,也是一种局限,只能表现出一个大概的倾向,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浪漫主义的成份,只是看其 主导成份是什么罢了。
三、对书法心理学的研究。刘云鹏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较实的基础。他发表于《书法》杂志的“论书法继承和创新中的‘影响的焦虑’”,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书法家如何继承传统以及如何摆脱传统的束缚进行创新这一过程作心理分析,探究继承与创新,经典作品与临摹创作之间的动态关系。经典作品对临摹创新必然产生“影响的焦虑”,刘云鹏理出了六个阶段的表现过程,并且提出了继承者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来摆脱经典作品的影响来实现创新,一是在审美立足点的转移或审美形态的发现中,通过“误读”来摆脱阻碍当时书法发展的伟大前辈;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意愿去“误读”伟大前人及其经典作品;三是后来者对自己作品的误读。要通过“误读”摆脱前人“影响的焦虑”,必须具备对书法艺术技法和语言的熟练掌握,具备足够的学养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刘云鹏对书家这一心理历程的表述具有新颖性,当有待于精微的阐释。
四、对书坛热点问题的讨论。这方面刘云鹏发表文章有十篇之多。《论书法的语言》将现在流行的“书法的语言是线条”加以辨析,他认为如果使用这样一种语言,就会使中国书法的创作逐渐表面化和简单化,所以当前应该亟需扭转这种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书法语言观,才能引导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文章从“线条”论产生的依据,西方绘画中的“线条”与中国书法中“点划”之间存在的异同,书法语言的特征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中国书法语言的基本特性,意在说明中国传统书法理论语言中的“笔划”与西方“线条”语言的本质差别,从而提升中国书法语言在创作中的艺术内涵,这虽然是一个正本清流的工作,但在“线条”一词广为流行的当今,不失为一剂清凉剂。《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被边缘倾向的焦虑凸现》认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落实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研究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能简单讲‘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表现形式仅仅限制在一种形式上,中国核心的艺术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共存的,中国艺术有一个核心‘簇’,这个核心‘簇’应该包括音乐、书法、绘画和诗词,这是中国艺术的四大支柱,她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当贴近刘云鹏的书法研究时,总体感觉他思维的触须不是框定在一个点或一个层面上,思维的框架比较宽泛,能将书法纳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放射性的研究,就这种方法来说就是可取的,由于他自身致力于书法实践,能从切身感受来进行分析,不仅仅是纸上得来,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掌握文章经世致用的原则,很少空对空的文字,力求解决或纠正当下大家关注的课题,这都是良好学风的表现。
刘云鹏正在刻苦努力之中,他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当他的工作和学习对接起来的时候,他行进的速度当是惊人的。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
甘肃省书协副主席
翟万益其二
下笔便到乌丝阑
——刘云鹏书法蠡测
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仅造就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和“
敦煌市”,在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下,还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书法资源和一批垂名书史的书法家。
张芝、
索靖、
梁鹄、
李世民、
李隆基等人引领时风,开宗立派,为后世师表;
胡缵宗、王了望、
朱克敏、唐琏、
魏振皆、
张邦彦、
魏学文等前贤皆为一代大家,各显风骚。在甘肃发现或出土的钟鼎铭文、秦简、金文、汉简汉碑、敦煌遗书等也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相呼应的不同时代的书法活动特征,在数千年来的演变中,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
甘肃省书法艺术,并形成了今天特色分明的陇 原书法传统——注重师法古人,崇尚个性张扬,推崇豪放大气,追求书法与人的紧密结合。在当今流行书风的冲击下,这种恪守传统经典,与时俱进的书法家尤为可贵,刘云鹏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刘云鹏先生出生于素有“
华夏第一县”之称的
甘谷县,是人文始祖
伏羲的生息之地,也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而甘谷良好的书法氛围也赋予他极深的影响,并在他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唐楷临习的功底,在这个前提下,他大学生活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书法艺术。期间,他不仅坚持书法临习,还阅读了近百本有关文史哲和书法方面的书籍,这为其以后在书法实践中的飞跃及书法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云鹏先生五体皆擅,最具胜场的是隶书和大草。
隶书,自
唐朝衰落又于
清代复兴之后,
碑学刘华盛。同时,在隶书创作上出现了一大批名家和大家,如
郑簠、
金农、
伊秉绶、
邓石如、
何绍基、
赵之谦、
吴昌硕等等。直至上世纪80-90年代,隶书一直属于热门书体,在碑派书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书者必学的书体。清人尊碑求变,学隶书均以汉碑隶书为取法对象,深得汉碑大奥。加上他们功底深厚,修养良好,对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因而能够入古出新,“化腐朽为 神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扬州八怪。金农早年学郑,后师法汉碑,自谓“石文自五凤刻石,下于汉唐
汉隶之流别,心摹手追……”,称“
华山片石是吾师”,中年后则取法《
天发神谶碑》。
邓石如的隶书在
清代是一座高峰。他精通篆法,以篆入隶,气息高古,又由于其诸体皆善,作隶时融合汉碑的气息和行草书的笔势,更开拓了隶书的广度和深度。精通理论的刘云鹏先生自然深知汉碑之于清隶的影响。不过,“当代人如果依承清人隶书创作的范式,必然滑向清人隶书创作的臼,很容易步前人后尘,面对清代碑派隶书大师的伟大成就,后人在他们强大力量的影响下会逐渐失去创新的能力和勇气,所以今人会尽量避开清人的影响,另找出路”(摘自刘云鹏先生书论:《汉碑隶书在当代冷落的原因分析--兼论当前隶书的创作现状》)。因此,先生的隶书虽直承
汉隶,却又融入了汉简的意趣。想必
甘肃省丰富的汉简资源正深刻影响着当地的书法家们,刘云鹏先生的隶书自然也深受侵淫。先生的隶书结构强调主笔,注重以主笔造势,点画一波三折,粗细有致,极富变化。撇捺则彰显舒放动感,用笔多有“写”意成分,方圆兼备,墨趣横生。观其每一幅隶书作品,在结体、点画、用笔用墨上似乎都不尽相同,颇具现代意识,可谓天机一片,各臻其极。而这种创作实践与先生的“大书法创作观”恰恰不谋而合——传统经典书风和现代前卫书风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尤其面对一种派生的新生事物,不能严格的用母体理论去作评价和选择。只要转变狭隘的观念,就会发现原来视为异端的东西,并不那么可憎,也有许 多吸引人的地方……只要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历史的态度来审视书法创作,就可以为书法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并可以派生、创造出更多具有书法意义的艺术形式。”从先生对隶书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的探索来看,我们或可从中找出一条正确的学书之路,并大致可看出从经典
碑学传统到现代艺术语言的求变痕迹。
刘云鹏先生尤工大草,其所书大草用笔刚柔相济,纵笔豪放,行云流水,结体流美洒脱,章法脱略新颖,仰俯勾连,显示出一种豪放跌宕之美。且疏密有致,大得中国传统绘画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真谛。作品中有二王笔意,又颇具觉斯和
傅山神韵,线条富有力度和变化,有一种恣肆飞扬,淋漓痛快、纵横大气的美感。在墨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包世臣《艺舟双辑》言:“画法、字法本于笔法、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也。”“尝有得笔法而不得墨法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得笔法者也”。墨控制的好,书法作品就会生发出无穷的变化来。观先生大草作品,
黑色本身的变化与其所书点画的粗细、方圆、轻重、多寡、浓淡、润枯、虚实、流转、顿挫等无不彰显墨在书法创作中的丰富性,作品的气韵也因之酣畅而灵动。而事实上,一切艺术的内涵与关键,都是气韵问题。气韵之于书法艺术更是书家们追求的高层境界。
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孙过庭也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 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作为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都颇有建树的刘云鹏先生,想必是深谙其妙。有幸读到先生的不少书法论著,《近二十年书法发展变之我见》、《论书法的语言》、《树立“大书法”创作观》、《当前书法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当代汉碑隶书冷落的原因分析》等文章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尤其是刘先生与人合著的《甘肃书法史》更让我手不释卷,大饱眼福。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相信凭籍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开阔的艺术视野,刘云鹏先生的书法创作一定会海纳百川,更上层楼。“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
洛阳市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阑”。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当年看到杨凝式的书法时有感而发,作如此喟叹,如今拿来形容刘云鹏先生的书法也未尝不可也。
我想,接下来我惟有沐手拜读,认真习书了。
——李春宴
作品欣赏
本词条内所有图片均为刘云鹏书法作品,请点击放大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