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鹬(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imosa limosa):中型涉禽,体长36-44厘米。嘴、脚、颈皆较长,是一种细高而鲜艳的鸟类。嘴长而直微向上翘,尖端较钝、黑色,基部肉色。夏季头、颈和上胸栗棕色,腹白色,胸和两胁具黑褐色横斑。头和后颈具细的黑褐色纵纹,背具粗著的黑色、红褐色和白色斑点。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冬季上体灰褐色、下体灰色,头、颈、胸淡褐色,虽无显著的羽色特征,但通过它长直而微向上翘的嘴、细长的脚和颈以及翼上翼下的白斑,亦容易辨认。
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
昆虫幼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
南非、
印度、中南半岛国家,往南到
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为旅鸟。
黑尾塍鹬夏羽头
栗色,具暗色细条纹,眉纹乳白色,到眼后变为栗色,眼先黑褐色,贯眼纹黑褐色,细窄而长,一直延伸到眼后,后颈栗色,具黑褐色细条纹;、肩、背和三级飞羽黑色,杂有淡肉桂色。和栗色斑。两翅覆羽灰褐色,羽缘较淡,初级飞羽黑色,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外侧具宽阔的白色基部,次级飞羽几全白色,仅末端黑色,在翅上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也为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颏白色,喉、前颈和胸亮栗红色,下颈两侧和胸具黑褐色星月形横斑。上腹白色,具
栗色斑点和褐色横斑。其余下体,包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幼鸟似成鸟冬羽,但头顶具肉桂色和褐色纵纹;颈和胸缀有暗皮黄红色。肩和翅覆羽暗灰褐色。背、肩具暗栗色羽缘,翅覆羽具
肉桂皮黄色羽缘。
大小量度:体重♂273g,♀170-370g;体长♂329-409mm,♀278-407mm;嘴峰♂69 -107mm,♀81-108mm;翅♂178-205mm,♀183-206mm;尾♂65-76mm,♀65-79mm;跗♂52-68mm,♀57-73mm。(注:♂
雄性;♀
雌性)
黑尾塍鹬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繁殖期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沿海海滨、泥地平原、河口沙洲以及附近的农田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到内陆淡水和盐水湖泊湿地活动和觅食。
中原地区主要为旅鸟。部分在
东北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繁殖,为夏候岛。部分越冬于
云南省、
海南岛、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为冬候鸟。春季迁经我国的时间在3-4月,秋季在9-10月。
黑尾塍鹬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
昆虫幼虫、
甲壳亚门和
软体动物门为食。常在水边泥地或沼泽湿地上边走边觅食,也不断的将长长的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
黑尾塍鹬的繁殖期为5-7月。常呈数只的小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水域附近开阔的稀疏草地上,或在草丛与灌木间营巢,也营巢于沼泽湿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简陋,通常在松软的地上扒成一小凹坑,内垫以枯草即成。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8-53×33-38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在入侵者头上面来回飞翔鸣叫,然后站在附近树上和地上,直至入侵者离开。孵化期24天。
该物种分布范围虽广,但数量不多。主要威胁是
栖息地被破坏和碎片化,其次由于当地的原始森林几乎被大量砍伐,农作物栽培取代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