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定山的别称,位于
杭州市,海拔152米,东侧峰峦高耸,峥嵘矗立,逶迤起伏;西北起峻峰,昂首尾,伏地蹲卧,形若卧狮,故得名“狮子山”,或“狮山”。
沿
风篁岭上之龙井路西南行,或沿满觉陇路西行,或由九溪十八涧北行,或由十里郎当北段终点附近东行,均可到狮子山。狮子山,海拔188米。因形如蹲狮而得名。
峰下落晖坞内有显应庙,
北宋时建,俗称胡公庙,内祀两度出任杭州
知府的
胡则。胡则,
永康市人,官至
兵部侍郎。史称其在杭州任职期间,屡施惠政,整治江浒,使州民免受钱江潮患之苦。去世后葬于龙井山中,
范仲淹为其赋写了墓志铭。相传北宋末期
方腊起义,胡则曾显灵助朝廷灭剿灭义军,朝廷封其为显应侯,并为之建庙。胡公庙旁山崖下,就是著名的老龙井,周边青草丛生。泉面呈半圆形,宽约3米,水质纯洁。《湖山便览》称其“岩壑幽奥,林蔽亏,有一水泯泯丛薄间,寒碧异常。”龙井寺最早即建于此泉旁,现井旁还有宋广福院(龙井寺之古称)遗址。如今这一带已被辟为休闲旅游景点。
关于龙井产茶的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
北宋,当时
杭州市太守赵抃在游
龙井寺时,高僧
辩才曾烹茶待客后,赵有诗记其事:“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团。”可见北宋时龙井已产茶。只不过当时天竺一带的香林茶、宝云茶更为有名,所以龙井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
明清时
西湖龙井声誉雀起,
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武林诸泉,唯龙泓入品,而茶亦唯龙泓山为最。其上有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山绝品。”
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时,曾游
龙井茶园,亲自采过茶叶,看过茶农炒茶,留有诗作。据说他采摘过的茶树共有十八棵,后人于是圈地而养,称之为“十八棵御茶”,并以之为贡品每年进奉朝廷。如今这十八棵御茶依然生机勃勃地长于
狮子峰原胡公庙旁。
关于十八棵御茶,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
龙井村里住着一个靠卖茶为生的老太太。有一年,她种的十八棵茶树枯萎了,老太太正着急时,一老翁进来说要用五两银买下她家墙边的脏破石臼。老太太正愁没钱,于是爽快答应了。她将石臼上的尘土、腐叶等扫掉,堆了一堆,埋在十八棵将死的茶树下边。不久,老翁带人来抬石臼,一看石臼干干净净,忙问石臼里的杂物哪去了,老太太如实相告,老头懊恼地一跺脚道:“我要买的其实就是那些垃圾呀!”说完扬长而去。老太太眼看到手的银子不见了,心里着实憋闷。可没过几天,奇迹发生了,那十八棵枯萎的茶树新枝嫩芽一齐涌出,茶叶又细又润,沏出的茶特别清香怡人。从此这十八棵茶树名扬天下,被皇帝封为御茶。
明清以前正宗的
西湖龙井产量很低,产地也仅限于狮子山一带。
清代御史赵熙在《龙井访茶记》中说:“龙井地既隘,山峦重叠,宜茶地更不多,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山。”至民国时,产量渐多,产地也分为“狮、龙、云、虎”四处。“狮”指以狮子山为中心,包括四周胡公庙、龙井村、
棋盘山、上天竺等地。 “龙”指
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一带。 “云”指云栖、五云山、琅珰岭(郎当岭)西等地。 “虎”指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
后
西湖龙井归为“狮、龙、梅”三个品类,梅指
梅家坞村,三者统称西湖龙井。正宗龙井茶至今仍属狮子山一带,这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狮子山、龙井村周围的茶地四面是30度以上的丘陵坡地,日照时间长,又易于排水。西北有高山挡住凛冽寒风,东南有南向开口的九溪谷地,南来的空气可以自然吹进。使茶区保持着充分的湿度和温度。加上此处林木茂密,溪流纵横,土壤呈酸性,都有利于茶树的生长。龙井茶一年可多次采摘,
清明节前采摘的称为“明前”,是龙井茶中的极品。
谷雨前采摘的称为“雨前”,亦为上品,余则稍逊。
西湖龙井有“四绝”,即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色泽淡绿清莹,形似莲心雀舌,香气如同
豆花,滋味甘美舒爽,清《
湖壖杂记》称“啜之淡然,似无味,饮过则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如今狮子山一带茶园遍布,每年清明前后采茶女忙着采
新茶嫩芽,炒茶高手忙着炒制上品龙井茶,到处是欢声笑语,馥郁茶香,一派热闹景象。“龙井问茶”因而被为列为新西湖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