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窦洞僚是指
天宝时期生活在
信宜市地区的百越土著居民。他们在
唐朝初期被称为“罗窦洞僚”,并在历史文献中有较多提及。
信宜位于
广东省西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河流纵横,云开山脉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山势自然分隔高凉、
泷州、与
钦州市的三地。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的俚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信宜是中国
铜鼓之乡,铜鼓在当地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铜鼓上的图案和装饰反映了俚人对
托尔的崇拜,
青蛙也是他们的图腾之一。
信宜市出土的铜鼓数量丰富,其中一些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信宜的墟日传统可以追溯到
唐朝,当时的“三日一市”延续至今,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交活动。
泥砖屋是
信宜市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这种建筑风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信宜的俚僚群体在
唐朝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一部分俚僚跟随
高州市冯氏迁徙,最终分化成黎僚,定居于
海南省及
雷州半岛地区。另一部分僚人继续留在云开山脉一带,与
泷州僚人相互影响,逐渐演变成瑶僚和瑶僮,他们是广东广西壮族瑶族的先民。同时,也有一些俚僚与
汉族逐渐融合,成为了当地的土著汉族。由于土地争端引发的战争,导致罗窦洞僚的人口减少,许多人口被迫逃离或融入其他族群,使得这个族群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失。
《
旧唐书》记载,
天宝时期,
信宜市地区的百越土著居民被称为“罗窦洞僚”。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当地的一个名为罗窦洞的地名有关。《
大清一统志》中提到了信宜县南的罗窦洞,这是一个水流交汇之处,水中矗立的石头形状如同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