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春光无限,星灿烂,都应是云中剑舞光按。”“仙户启,石乳侧垂银蒜。”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
王夫之《咏朱陵仙洞》的词句,此番描绘,风光奇异,有琼宫玉宇般景色。这个“神仙洞府”,就是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
朱陵洞在石鼓山东侧的悬崖下,是道家的所谓“洞天福地”。传说
唐朝天宝,有个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处有洞通衡岳,这是是后洞,前洞在
石首南岳山底下,首尾相通。还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从南岳到
衡州府来卖豆腐,由这个洞出入,来回一百多里的路程,只一个早晨就可以往返。但实际上这个洞不过几平方米宽、两米多高,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地下通道。人们赞美朱陵洞,不因虚无缥缈的仙迹,而只因蔚然
大观的诗词。“朱陵洞内诗千首”,它以诗词名冠三湘。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墨客,在此乘兴作赋吟诗,常常把诗词刻在岩洞石壁的内外,被
衡阳市山水所陶醉的
杜甫、
韩愈、
张籍、
吕温、
杜荀鹤、
范成大、
文天祥等文坛名士,都用诗抒发了他们的情怀。“洞里瑶光应不夜,步虚人入水晶宫。”(
王在晋:《朱陵洞》)这是多么绮丽的风光啊!
这个洞可能是几千年以前经过湘水冲击而形成的
溶洞,内壁上留下历代诗人们的作品,年久月深也残缺不全了,尤其是
日寇的狂轰烂炸,里面的碑文、镌刻都被破坏了。解放后,只剩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朱陵后洞”和“东崖”几个镌刻大字。近几年,又设法恢复了洞的原形,在我国传统优秀诗歌的熏陶下,朱陵洞将会激发出新的诗人们写出更多更好的诗。
据《一统志》、《福地志》记载,
水帘洞古名朱陵洞,相传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
唐朝人称朱陵洞为“紫盖仙洞”。道家认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虚福地”,乃“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历来是神仙居住的洞府。《潜霍类书》说: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来南岳求金简玉书,曾在朱陵洞天举行祭祀的典礼,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
李隆基曾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龙玉简。这一“洞天投龙”的盛况,详细地记载在《南岳志》上,后人在水帘洞投金龙玉简处写下一副对联:北向独不朝,泻千尺银河,溅玉飞珠,相望源头来紫盖;西巡应有恨,弃九重金阙,投龙续命,空寻洞穴向朱陵。朱陵洞有
娘子关瀑布源头,在紫盖峰的泉水。三支泉水汇集一起,流入
水帘洞上方
谷地。谷地阔三丈,原是
南梁的九位真人白日飞升的栖息之地,后建造
于山九仙观。九仙观附近有太阳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相传泉水深不可测。泉水从石壁上飞流直泻,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声传十里。明朝
张居正游此地后说:“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确实,它从绝壁上喷泻下来,宽达三太,高五十余米,泻珠溅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帘,在石壁当中被乱石嶙岩挡住,然后再从石缝里屈曲折射,跳跃出来,满谷水花四溅,闪烁着晶莹夺目的光彩。水帘绝壁下的碧潭,天上的云彩和两边的苍翠的山峦,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明朝张居正作《水帘洞》一赞道:“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
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去头”。这首诗可说是写出了水帘洞的光、声、影三绝的奇景了。
朱陵洞有水帘洞为“南岳四绝”之一,位于紫盖峰下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公里。
水帘洞右边,石壁陡峭。原先在岩上有石屋一幢,龙神祠。这
聂氏宗祠是
李隆基派内侍张奉国和道士孙智凉投“金龙玉简”的处所。距龙神祠相隔二十余丈的山涧对面,有一座
麻石嵌镶建造的六角凉亭,叫雪浪亭。是清人
李元度在清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时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涧水翻腾如雪浪而取名。当时坐在亭中,眼观碧潭里的珠玉跳跃,耳听甾声轰鸣,自能体会石壁上镌刻的“夏雪晴雷”四字所寓的情趣。如今龙神祠无存,只有娃浪亭依然存在。它为游人休憩,观赏
水帘洞的奇景提供了方便。传说朱陵洞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为朱陵后洞,在南岳的朱陵前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帘悬挂
宇宙,故名水帘洞。每逢晴日当空,水帘上面,飞虹耀目,五彩缤纷,蔚为奇观。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
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观瀑”。此外还有“飞琼溅雪”,“帘挂古今”等。
水帘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他们把它当做洞天福地,称为“朱陵洞天”。
李隆基还派朝廷内史带领道士们在投龙潭祭祀。现在水帘洞上面的
谷地,已于1964年修成了一座大水库,过去的太阳泉、洗心泉等都淹没在水库中了。水库的水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发电。瀑布象一层洁白的薄薄的细纱,轻盈地垂入潭底。所以“水帘洞之奇”,仍不失为南岳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