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纲(
学名:Monoplacophora),又名新碟贝纲,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多系群纲。
单板纲身体左右对称,有一个
笠贝形的贝壳,壳顶在中央部稍靠前方,向前倾斜。壳表有自壳顶生长的同心生长线,有的有
放射线。
胚壳右旋,有
尾旋,壳口向后方,说明动物没有经过扭转。足发达,足肌8对,分别排列于足的周围。鳃5或6对,环列于足的周围。头部不明显,在头的腹面,有
触角叶,口腔内有发达的
齿舌,齿式为5·1·5。心脏为1心室,4心耳。肾6对,一对开口于前部,其余5对均开口于鳃的基部。
生殖腺2对,在围心腔的前方。
雌雄异体。
薄片类的软体部分没有发生扭转,呈左右两侧对称,口部在前端,
肛门位于后端。口部为一簇唇触角所环绕,并有两束类似
触手的附属物和一对简单的触角。
外套膜包裹着软体的主要部分。腹侧具一个宽圆形的肌肉足,背侧覆有一个单壳。壳体的形状变化很大,常见的有笠状、帽状、罩形
和弓锥壳、平旋壳等等。壳体左右两侧对称,壳顶位于前端或近中部。壳面饰有生长线、同缘褶和
放射线等。壳体内侧面留有呈对称排列的、肌肉附着的凹痕,简称肌痕,肌痕的形状、大小、数目多少、排列位置及其功能等是单板纲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现生种于1952年在
南美洲的深海中首次发现,订名为加拉提亚新碟贝,以后又在其他海域发现了一些种。
丹麦学者H.莱姆克发现它们的内部器官有假分节现象,这加强了许多学者关于
软体动物门与
环节动物门同源的说法。
单板纲动物只生活在深海(深渊带、
大陆架和大陆坡)的180米(590英尺)以下的深海环境中。
单板纲是一类壳形变化很大的原始软体动物,对于它的分类系统,不少学者提出各自的意见,还正在深入讨论中。但以往曾经根据壳形、壳顶位置和肌痕,把
薄片分为下列3目:
这类“
活化石”的发现,对研究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单板纲以往曾经根据壳形、壳顶位置和肌痕,把单板分为下列3目:①罩螺目Tryblidioidea,早寒武世至现代;②古目Archinacelloidea,晚寒武世至早志留世。③弓壳目Cyrtonellida,早寒武至中泥盆世。2006年对
南极洲Laevipilina antarctica的分子研究表明,现存的单板纲和
多板纲形成了一个有很好支持的类群,研究的Neopilina最接近贝类。这个新类群中的两个纲,提出了名为Serialia,都显示出可变数量的重复鳃和八组背
腹肌。这项研究与化石证据相矛盾,后者表明单板纲是其余贝类的姐妹群,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起源于单板纲。Serialia的概念得到其他分子研究的支持。化石记录确实表明,祖先
软体动物门类似于单板纲,多板纲起源于单板纲内部-而不是相反。如果单板纲动物的体型再次出现是可能的,这一点可以得到解释:至少现代单板纲动物与
志留纪的热液喷口生物并不密切相关。
寒武纪的单板纲动物Knightoconus antarcticus被假设是头足纲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