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列夫TT-33手枪
二战苏军装备最广泛的半自动手枪
托卡列夫TT-33手枪(TT-3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装备最广泛的半自动手枪,由TT-30手枪发展而来,是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费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托卡列夫设计,图拉兵工厂所生产,于1934年定型命名为TT-33手枪。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TT-33手枪进入了全面大规模量产。据统计,仅仅1941年第四季度,图拉兵工厂的TT-33手枪订单数量就达到了6万支。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后,托卡列夫手枪虽然还在生产,但是产量已经不像战时那样大了。1951年,由于前苏联采用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作军用制式手枪,使TT-33在苏联红军中撤装,1953年停产。TT-33手枪全长195毫米,全枪高135毫米,空枪重0.85千克有效射程50米,弹匣容弹量8发。
TT-33手枪被广泛出口到苏联盟国。这把手枪的改良型和克隆版其它国家都有生产,包括中国的54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M57式、朝鲜的68式、埃及的Tokagypt、波兰的PW wz.33及匈牙利的M48等。截至2022年,许多国家的军队和执法部队仍在使用。TT-33手枪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有广泛应用,包括冬季战争苏德战争等。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列装的大多是本国研发制造的武器装备,由于研发理念不同,制造工艺参差不齐,手枪质量也存在高低之分。彼时,苏联红军官兵使用的是沙皇时期的纳甘M1895转轮枪,该枪有一个缺点——装填子弹耗时费力,无法满足战场需要。为此,苏军迫切需要一款国产半自动手枪取代老旧的M1895手枪。
研制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费多尔·托卡列夫于1920年调入图拉TsKB-14设计局工作。恰逢苏联炮兵工业委员会为苏军挑选各类枪械,图拉兵工厂设计师费多尔·托卡列夫带着自己设计的枪参选。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因结构复杂和故障太多等原因,托卡列夫的作品最终落选。之后,他将目光投向可靠便携的斯太尔M1912手枪,尝试仿制改造。然而,新式手枪所采用的固定式弹匣使用不便,弹药生产也不够普及,研发计划被迫中止。此时约翰·勃朗宁已经设计成功了M1911手枪,因此托卡列夫便以M1911手枪为基础设计出了M1930手枪。
1930年中旬,苏联红军军事委员会举行了最后一次手枪挑选性试验,在这次试验中胜出的手枪将会被确定为苏联红军军官的配枪。在经过一系列试验以后,苏联军事委员会宣布托卡列夫设计的M1930手枪最终胜出成为苏联红军的制式军用手枪。同时,苏联军事委员会也提出了诸如提高射击精度、改进瞄具、改进击锤组件和降低扳机力等进一步改进意见。1931年年初,改进后的手枪参加了最后一次的冬季野战试验在这次试验中,根据军事委员会要求改进后的手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在1931年2月,改进后的M1930手枪便开始大批量预生产,同时苏联军方有关部门宣布M1930手枪及其配用的7.62x25mm手枪弹将会批量装备红军部队。此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也宣布为其部队装备M1930手枪,并将其正式命名为TT-30手枪,其中“TT为手枪制造厂图拉(Tula)和设计者托卡列夫(Tokarev)名称的首字母缩写,“30”则是指的1930年。
苏联红军宣布使用托卡列夫手枪以后,就向图拉兵工厂下达了购买订单。托卡列夫也继续投入到对TT-30手枪的改进中。这一次改进主要以再简化为主,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手枪的性能。托卡列夫对握把背部扳机簧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前的TT-30手枪握把背部为了安装扳机簧、击锤簧等零部件是可以拆下的。托卡列夫重新简化了扳机簧的设计后手枪握把背部就成为一体的了,使全枪结构进一步简化。托卡列夫还对枪管进行了改进。以往TT-30手枪枪管尾部的闭锁凸起是像M1911手枪那样为半圆环形,而托卡列夫将其改进为了全圆环形,也就是将闭锁凸起从原来的绕枪管1/2圈改为了绕枪管整圈。1934年,托卡列夫对枪进行了减重改进后的手枪定型被命名为TT-33手枪。这款性能可靠、易于生产、方便操作的手枪一经问世,便成为苏联军官、坦克兵和飞行员的主要武器。后来,根据使用中暴露的问题,费奥多尔·托卡列夫又推出TT-33手枪的改进型。因性能出色,TT-33手枪被多国仿制。
生产历程
1935年,TT-30手枪停产,但TT-30手枪停产后,TT-33手枪并没有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TT-33手枪才进入了全面大规模量产。据统计,仅仅1941年第四季度,图拉兵工厂的TT-33手枪订单数量就达到了6万支,而从生产到战争爆发,TT-33手枪的生产总量也才只不过是60万支左右。据统计,在战时苏联总计生产了96万支托卡列夫手枪。但是战时生产的托卡列夫手枪质量比战前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这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战争爆发后苏联西部的军工企业开始向东部迁移,当时东迁的622厂成为了托卡列夫手枪的主要生产厂,由于苏联和德国的战火越来越旺,战场上对托卡列夫手枪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虽然622厂此后通过美国租借法案换装了更先进的美式机床设备,但是由于此时苏联许多青壮年都已经参军到前线作战了,因此此时的622厂大量雇佣了老幼妇孺来生产枪械,为了满足前线的需要,一些复杂的工艺被省略了,枪支表面处理也进行了很大的简化,一些枪支表面的划痕甚至没有处理,表面也没有进行抛光处理,有一些批次的握把片也由酚醛塑料握把片换成了木质的握把片。
1945年苏德战争结束后,托卡列夫手枪虽然还在生产,但是产量已经不像战时那样大了。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同时手枪生产工艺和质量也逐渐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1931年到1945年,苏联生产了1,330,000支TT手枪。1951年,由于苏联采用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作军用制式手枪,使TT-33手枪在苏联红军中撤装,1953年停产。虽然TT-33手枪停产,但由其授权的生产或仿制品仍在其他国家进行,包括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M57式、朝鲜的68式、埃及的Tokagypt、波兰的PW wz.33及匈牙利的M48等。
基本设计
总体结构
TT-33手枪的大小与外观都和柯尔特M1903 7.65毫米小型手枪极其相似,内部结构是将M1911手枪的结构进行了简化,零件数量减少了,但性能并未降低。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和枪管倾斜闭锁,能够保证手枪连续射击时的稳定性;使用大威力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与苏联苏联PPSh41冲锋枪通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弹匣口部改为高强度钢板材料,枪械稳定性显著增加;弱化扳机簧和击发阻铁簧的簧力,手枪射击精度有效提升;将保险杆与击锤传动杆用销钉连接成一个整体,零件故障明显减少。
动作原理
TT-33手枪与M1911手枪一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工作原理,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该枪后下端与套筒扳手座用铰链连接。在发射药气体压力作用下,枪管与套筒一起后坐。又由于铰链下端固定在套筒上,所以使其上端向后转动,枪管下移,枪管后上方的两条闭锁突筋脱离套筒上的凹槽,枪管与套筒分离,完成开锁。然后,枪管停止后坐,而套简继续向后,完成抽壳、抛壳、压倒击锤等动作。
击发机构
TT-33手枪的击发结构由击锤、阻铁、解脱子、扳机、击锤簧和阻铁簧等组成,且击锤、单发杆、阻铁用三个销钉固定在一个击发机座上,分解时整个击发机座一起拿出来,不必单独冲掉销钉分解击锤、单发杆、阻铁;缩短了击锤簧长度,变成一个装进击锤内部的小弹簧;击锤为圆形扳齿式,解脱子用于防止提前发射和半自动射击时连发,并且兼作扳机杆;击针采用简单的定位方式,而非M1911的击针限制板系统;阻铁下端与扳机连杆接触面为阶梯形状,增大了接触面积,且相较于TT-30手枪加大了单发杆下端尺寸;阻铁簧改为独立安装在阻铁上的一段小片簧,取消握把保险,四用簧简化为两用簧,只需承担扳机簧和单发杆簧的作用。
枪管
TT-30手枪枪管闭锁凸筋和柯尔特M1911手枪一样,位于枪管上方成半弧形,加工较复杂,而TT-33手枪则将其改为环绕枪管的环形凸筋,只需车床在枪管毛坯上车出两道沟槽即可,简化了枪管加工。
弹匣
TT-33手枪的容弹量有8发,弹匣的外形及托弹板形状均与M1911相似。
握把
TT-33手枪握把为立式,两侧的镶板通过内侧的T形、矩形定位片固定在握把框架上,外侧表面有纵向防滑刻纹,中部有“五星徽章”和表示苏联的“CCCP”标志。且原TT-30手枪握把后方容纳扳机簧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分解扳机簧时需要打开握把后盖,而TT-33手枪改为取出弹匣、分解左右握把片后,将扳机簧从前方取出,取消活动握把后盖,简化了握把结构。
瞄准装置
TT-33手枪的瞄准装置由固定式觇板准星和形缺口式照门组成。小的觇板准星比M1911手枪的圆顶式准星更容易瞄准。准星宽度和缺口宽度均为1.9毫米。瞄准基线长156毫米。
使用枪弹
TT-33手枪使用7.62x25毫米手枪弹。此弹又称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或0.30英寸托卡列夫手枪弹,中国称51式手枪弹。全弹长34.3毫米,弹壳长24.8毫米,底缘直径9.65毫米,弹丸直径7.8毫米、重5.57克。初速可达426米/秒以上,与M1911手枪使用的11.43x23毫米弹相比,属于小口径轻型高速弹。该枪世可配装中国54-1式的3种口径的枪管,同时使用中国51式手枪弹、9x19毫米手枪弹和0.38英寸超级弹。
外部附件
手枪套
托卡列夫TT-33的手枪套变型产品较多。虽然TT-33手枪的手枪套与TT-33同时生产、同时采用,但由于当时并没有给予手枪套正式的型号名称,因此该手枪套有很多叫法,包括TT手枪套、TT-33手枪套、托卡列夫手枪套等等。TT-33手枪套由于设计细节不同存在很多变型产品。下文介绍的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到1950年代苏联军队所使用的部分TT-33手枪套。
腰部/肩部兼用型手枪套
TT-33手枪套初期型采用腰部和肩部兼用的设计式样,由黑色或棕色牛皮材料制成。手枪套外形上部宽大、下部窄细,与TT-33手枪外形相吻合,上部的宽大部分正好可以将TT-33手枪的握把全部收纳进去。手枪套正面右侧采用直线形设计,而左侧为内凹的弧形设计。手枪套正面右侧竖向缝制一个皮制小口袋,用于收纳备用弹匣。该弹匣袋未设口袋盖,其顶部采用内凹的半圆形的设计,方便取放弹匣。
腰部手枪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TT-33手枪套由初期型的腰部和肩部兼用型设计改为方便野战使用的腰部手枪套为主流,装备陆军官兵使用。腰部手枪套早期时同样采用黑色或棕色牛皮材料制作,后来改为猪皮材料或人造革材料制作,一直生产到1950年代。该手枪套的设计基本仿自兼用型手枪套,但背面的两条挂带长度缩短,取消了D形环,并采用环状设计,以作为腰带环使用,穿过士兵的腰带。另外,在手枪套的右侧上下分别缝制一个窄小的皮带环,用于收纳TT-33手枪使用的通条。
TT-33/纳甘M1895共用型手枪套
苏联军队当时除了TT-33手枪外,还大量装备纳甘M1895转轮手枪,为了提高手枪套的利用率,还生产一种可供TT-33手枪和纳甘M1895转轮手枪共用的手枪套。共用型手枪套采用腰部型手枪套设计,其初期型产品采用黑色或棕色牛皮材料制作而成。该手枪套的外形与TT-33腰部手枪套相同,但由于要收纳握把较大的纳甘M1895转轮枪,因此手枪套的口袋盖较TT-33腰部手枪套的口袋盖要大得多,这也是共用手枪套的最大特征。口袋盖的内侧印有铭文,铭文的内容除了生产年份之外,还包括生产厂商和生产地。
除了口袋盖的尺寸与TT-33腰部手枪套不同外,其弹匣袋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由原本竖向缝制在手枪套正面右侧改为横向缝制在手枪套正面的顶部,弹匣袋的长度比手枪套宽度稍短,以使在扣合口袋盖后,可完全遮挡住弹匣袋。弹匣袋设有一个半椭圆形口袋盖,口袋盖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金属按扣,可扣合在弹匣袋正面相应位置的两个金属按扣上。弹匣袋内不仅可以收纳备用弹匣,也可以直接收纳备用枪弹。共用型手枪套除了正面的设计与TT-33腰部手枪套有所不同外,背面的设计则完全相同。
肩部手枪套
肩部手枪套主要配发苏联陆军的装甲兵及空军的航空兵等使用。该肩部手枪套使用的范围不如腰部手枪套大,并且生产的时间也没有腰部手枪套长,在苏联航空兵配发黑色夹克之后,肩部手枪套就停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的初期型肩部手枪套采用牛皮材料制作,其设计与陆军型腰部手枪套基本相同,正面的弹匣袋竖向缝制在右侧,但背面设计稍有不同。其手枪套背面左右两侧分别缝制了一根较长的肩部皮挂带,两根肩部挂带通过金属卡子连接起来,可根据士兵的身材来调节挂带的长短。
通条
TT-33手枪使用的通条设计非常简单,由一根圆金属杆制成,顶端弯成圆环状,以便用于握持,底端则开有一个小孔,用于挂附布条等以清洁弹膛。通条有两种材料制作的变型产品,其中一种为黄铜制,另一种则为钢制。携带时,通条插入到手枪套右侧缝制的窄皮带环内收纳即可。
枪绳
TT-33手枪使用的枪绳设计也极为简单,其一端折叠后用铆钉固定成环状,另一端用圆环连接一个金属钩。根据挂带使用材料的不同,枪绳有3种变型产品。其中,供野战使用的枪绳采用棉布材料制作,普通士兵使用的采用茶色皮革材料制作,而海军使用的则为黑色皮革材料制作。这3种不同材料制作的枪绳,尺寸也有所不同,其中棉布制的长79mm,茶色皮革制的长116cm,而黑色皮革制的长8lcm。此外,挂带一端连接的圆环和金属钩也有不同材料制作的变型产品,有的为黄铜材料制作,有的则为钢制。使用时,将枪绳一端的金属钩钩挂在托卡列夫TT-33手枪握把底部的枪绳环上,而另一端的环状部分则穿过士兵的腰带即可挂附在腰带上。
性能参数
参考资料
衍生型号
Pistole 615(r)
德国将缴获来的TT-33手枪命名为Pistole 615(r)并重新投入使用。
中国54式手枪
1951年,中国在在TT-33手枪基础上,研制出的手枪被称为51式,1954年改进后称54式,54式手枪也是中国军方的一款经典手枪。1995年以前,北方工业公司出口的外贸用仿制枪称54-1式。54-1式是在54式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采用传统的手动保险机构,保险柄装在套筒扳手座左侧,可配用3种枪管,分别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9毫米派弹和0.38英寸超级枪弹。
朝鲜68式手枪
朝鲜68式手枪是朝鲜于1968年开始装备部队的一款手枪,与托卡列夫手枪结构基本一致,同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方式,外露击锤打击发火,并且仅有单动模式。但是将原先的铰链式闭锁机构改为了类似于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凸耳式闭锁机构,同时增大了击锤,并将弹匣卡榫改到了握把底部。关于该枪的故事很多,有多种信息源指出,68式手枪的生产线有更多“中国血统”。
南斯拉夫M57手枪
前南斯拉夫在20世纪50年代末仿制了托卡列夫手枪,命名为M57手枪,主要用于军队装备。M57手枪的握把比原版托卡列夫手枪握把稍长,因此容弹量为9发,比原版托卡列夫手枪容弹量多1发。此外,以M57手枪为基础,还衍生出了多种手枪。其中M57A是在M57的基础上加装了手动保险,M70A则是M57的9毫米版本,M70AA则是在M70A的基础上加装了手动保险,M88是M70A的紧凑型版本。M70是以M57为基础按比例缩小研制的一款自卫用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
罗马尼亚TTC手枪
20世纪50年代,罗马尼亚也仿制了托卡列夫手枪,命名为“TTC手枪”。此后罗马尼亚大量生产TTC手枪用于外贸,一些出口到美国的版本还加装了手动保险。
波兰PW WZ-3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托卡列夫手枪流入波兰,二战后波兰在本土仿制了托卡列夫手枪装备部队。它们在波兰的编号是PW WZ-33。
越南K54系列
越南人民军在装备苏联原产的TT-33手枪与中国的54式手枪的同时,也生产托卡列夫手枪。越南的这款手枪名为K54系列。该枪名称中的“54”可能也折射了该设计与中国的54式之间的“血缘关系”。与中国和塞尔维亚一样,越南今天还在以较低速度生产托卡列夫手枪的改进型。最新的改进型是Z111工厂生产的K14-VN,它使用了双排弹匣
匈牙利M48手枪
匈牙利将托卡列夫手枪改为9mm口径版本,设计出了M48手枪,同时还设计了Tokagypt58型手枪,主要出口到埃及
服役情况
TT-33手枪被广泛出口到苏联盟国。这把手枪的改良型和克隆版在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伊拉克朝鲜波兰越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都有生产。尽管该手枪已经过时,但截至2022年,许多国家的军队和执法部队仍在使用,并在一些国家生产,但主要面向民用客户,而不是军事或执法用户。
实战应用
大多数TT-33手枪都发给了苏联军队的指挥官。TT-33手枪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有广泛应用,包括冬季战争苏德战争等。
相关作品
在动漫作品《名侦探柯南》中,TT-33手枪曾多次出现,是剧中犯罪分子经常使用的武器。
在游戏《使命召唤5 世界战争》中,苏方使用的枪械包括TT-33手枪。
总体评价
TT-33手枪经历了真正的战争考验,是一支动作可靠的优秀手枪。(王正和 评)
TT-33手枪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中国军网 评)
TT-33手枪性能可靠、易于生产、方便操作。(新华网 评)
托卡列夫手枪虽然弹容量较小,但是威力较大,而且经过多次战火的洗礼证明了该枪的性能可靠、维护保养方便。(吴均 评)
参考资料
TT-33.militaryfactory..2024-06-23
手枪的创新升级之路.新华网.2024-06-22
TT-33手枪:简单成就经典.国防新闻网.2024-06-2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基本设计
总体结构
动作原理
击发机构
枪管
弹匣
握把
瞄准装置
使用枪弹
外部附件
手枪套
腰部/肩部兼用型手枪套
腰部手枪套
TT-33/纳甘M1895共用型手枪套
肩部手枪套
通条
枪绳
性能参数
衍生型号
Pistole 615(r)
中国54式手枪
朝鲜68式手枪
南斯拉夫M57手枪
罗马尼亚TTC手枪
波兰PW WZ-33
越南K54系列
匈牙利M48手枪
服役情况
实战应用
相关作品
总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