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河
发源于临沂杨庄镇的河流
河,潍河支流,沂水县第三大河,在沂水县境内长23.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千米。
介绍
古称浯水、浯汶,潍河支流,沂水第三大河,在沂水县境内长23.1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浯河发源于沂水县圈里乡太平山,有东西中三个源头,东源头为上二郎峪,中源头为红石峪,两源水在小弓河村南汇合;西源也是主源在太平山西麓大官庄村西,自西北流至圈里村南与中、东二源汇合,后沿沂水圈里乡、富官庄乡(朱双村)、诸城-安丘市边界东北流入潍河,沿途接纳漫流河、林头河、大苑河、官庄河、磨山河、柳子河(鹌子河)、闸河、雹泉河等支流,流域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
浯河东北流至安丘市景芝镇西古河村南(诸城市里丈村北)时,河道因为齐桓公“堰浯入荆”发生改变。古浯河在西古河村东北流,经临浯街东南、芝畔村北、、伏流村、景芝镇区,至王家庄镇区东汇入潍河。新河道则自西古河村南改道东流,至斗鸡台(平昌故城)东北纳荆河后又叫渠河,东北流经城阳村北、家岭村西、于家庄村东入潍河,斗鸡台以下河段实为荆河故道。原东古河村以下浯河故道,因古“浯水堰”影响逐渐淤积,与主河道渐隔,平日以主河道渗水为源,在水丰时与主河道相通,纳洪沟河、小浯河等支流后,在原王家庄镇东入潍河(峡山水库),现在当地仍沿用旧名称作浯河。故道前段西古河村至景芝村之间亦称胶莱河,传韩信龙且大战潍水时,韩信通过古浯河运输粮草,现西古河村至芝畔村间故道已辟为良田,尚有人工修建的一条渠道大致沿故道东北流至伏留水库。这就形成了一条上游叫浯河下游叫渠河的河流和它北边另一条叫浯河的河流。
“堰浯入荆”,是齐桓公时代的一项水利工程,最终改变了浯河和荆河的河道,并且诞生了渠河。《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州》中称:“浯水堰,《三齐略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存焉。”浯河发源于沂蒙山以东山区,降雨量较大,河流水量丰沛(胶莱河的称呼可知古时能通航),荆河则发源于诸城市西北的低矮土岭,源短水少,不符下游灌溉需要,古人发现两河最近处相隔仅仅5公里,就在两河之间开渠,并在浯河上筑坝拦水--这就是“浯水堰”,浯河水通过渠道流入荆河,灌溉了荆河下游大片良田。年深日久,渠道渐渐扩大成为主河道,浯河夺荆河入潍,荆河成为一条支流,当地人叫这条因修渠引水形成的新河为“渠河”(因渠成河),渠河最后在景芝东北入潍河(今峡山水库上游)。原浯河故道仍然叫浯河,在今天与源头的浯河已基本不通且相隔十余里了。
浯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白沙洁净蕴藏量大,现在基本枯竭。其余石灰岩玄武岩白云石等也储量非常丰富。古迹也甚多,主要有沂水县何家庄子的姑子庵文化遗址、诸城锡山子公冶长墓、安丘市召忽村的召忽墓、安丘石埠子镇的姑幕城遗迹、石埠子镇的公冶长书院诸城市里丈村浯河北岸的梁祝坟、都吉台村的斗鸡台(龙台)和平昌故城遗迹等。
历史文献
浯河,古称浯水,又称浯汶。
辞海》称:浯河,在山东省东部,发源于沂蒙山东麓,东北流经安丘、诸城两县入潍河。《汉书▪地理志》称“其东浯水,地理志、说文,出灵门壶山,汉姑幕故城,并入诸城。”壶山,即今天安丘市山境内的虎眉山(含五龙山、擂鼓山),是浯河最大支流磨山河的发源地,也有人将磨山河称为浯河东源,把太平山诸源统称西源。
汉书地理志》:”灵门,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
《水经注▪潍水》:”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省接浯山。许慎说之解字》言水出灵门壶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县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国也。阚駰曰:姬诵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姜子牙。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三齐记》:”齐桓公尝堰浯入荆,溉田万顷“。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州》:“浯水堰,《三齐略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临浯:因紧临古浯水而得名,原为安丘市乡镇,现并入景芝镇。古浯水从村东南流过,改道后,临浯附近的浯水故道已辟为良田。
胶莱河:浯河故道前段的别称,从今安丘市景芝镇东古河村西南起至景芝,据说汉代韩信龙且作战时,曾经用于运送军粮。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修古河道时,曾经挖出过比较完整的古船。现在临浯以上古河道已辟为良田。
参考资料
沂水县地理环境.沂水县人民政府.2023-08-29
目录
概述
介绍
历史文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