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乡西北距县城
永乐江镇35公里,东与
茶陵县交界。
清代属同五都。民国时,先属大麓乡,后属大平乡。1952年划属第六区(坪羊区),1956年始设坪上乡,1958年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恢复乡建制。现辖9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
经济
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4961万亩(其中水田1.2797万亩),山林6.65万亩,水面1665亩。茶安灌区渠道与境内5座小型水库连接,构成“长藤结瓜”式自流灌溉网,旱涝保收面积80%以上。二十世纪80年代,调整农业结构,陆续建办林场、茶场、药场、水产养殖场和建筑公司、机制砖厂、粮油
加工厂等乡村企业。主要物产有稻谷、
茶油、大豆、茶生、
烤烟、木材、建材等。
发展
岸下村和桥石村先后被定为省级小康示范村进行建设,食用菌为该乡一大产业,拥有坪上、高田、岸下、曹婆、太平、竹塘6个食用菌基地,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取订单形式,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供应菌种和原材料,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鲜菇收购标准,统一收购价格。主要生产品种有
秀珍菇、
姬菇、
毛头鬼伞等,
总产值上千万元,被誉为“
安仁县食用菌之乡”
发展致富
在安仁县坪上乡,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
岸下村,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马路绕村达户,栋栋绿色呵护的乡间“别墅”格外“抢眼”,排排规划有序的食用菌生产大棚散发菌香。更有那别致新颖的
文化广场——牌楼、树木、亭、花坛、雕塑……一切都是那样的靓丽迷人。
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岸下人前不久回来,感慨地说,没想到昔日的穷山村,今天悄然“变了脸”,真是了不得。
是啊,16年来,岸下村经历了从穷山僻壤,到现代化新农村的蜕变,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创建示范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市十佳“和美村庄”。
致富路上“领头雁”
地处
安仁县县域东部山区的
岸下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现有318户,人口1143人,总面积4.3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禀赋不足,交通不便,几分“责任田”是村民们唯一的生活指望。村里的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公益事业举步维艰。穿村而过的通村公路也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全村农田水利也因年久失修,50%以上遭受旱涝灾害;村小学教学楼倒塌,学生租用民房上课。
村民袁外保告诉我们,村民当时的困境是难以想象的,很多家庭连一毛钱一担的辗米加工费都要打欠条。
1994年冬,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冬生面对这份家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反复走访、座谈,多方征询村级经济发展路子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多年来有种菌养菇的习惯和技术,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个短、平、快项目,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综合生产条件、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后,王冬生与村委会一班人决定,只有走出去种菌,采取“异地小康”战略,才能实现快速脱贫致富。
于是,一场解放思想的教育活动在全村轰轰烈烈地展开,大到发展形势,小到身边的创业典型,号召村民们走出自己的“责任田”,向外“淘金”。
村民袁华即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故事,他说,当时的情形很矛盾,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还是走出去?但由不得你选择,没钱可以找村委担保贷款,老人、小孩由在家的党员关照。就这样他两口子和同村的11对夫妇成为全村第一批走出家门的“淘金”人。回想起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现在好了,我们家家都建起了三层小别墅,银行里随时都可以拿出七八十万元的存款。
第一批“淘金者”不但发了财,还带回了外面的信息,在典型的帮带下,在村支部的鼓励下,“一带十,十传百”,实现了村支部当初向村民们兑现的“共同致富”的承诺。
到2002年底,全村298户村民中,有220户、406人在全国16个省、市发展食用菌产业,每年带回家的收入近1000万元。
随着村民们的日益富裕,村集体经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聪明的岸下村支部借势发力,在引导产业的同时,加快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1996年,投资38万元,新建了岸下村村小教学大楼。
1997年至2000年,先后筹资16万元架设了
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筹资18万元建起了全市一流的村级
计划生育服务大楼。
2002年,筹措资金40多万元,整平、拓宽村级公路2.4公里,其中硬化1.8公里,拉通了6个组的机耕马路,架设了3座水泥桥梁。
2003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村民们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投资、投劳10余万元,对全村15口山塘水坝进行了全面整修和水泥护堤,彻底解决了岸下村水田长期干旱的问题。
说到村党支部,讲到领头人王冬生,群众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们是村民们的贴心“110”。就这样,岸下村被评为全市“五好支部”,王冬生本人也被市委记“三等功”,多次被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和“县劳动模范”。2007年,他还作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乡村带头人”上了《
湖南日报》。
“异地奔小康”形成了一支“菌业大军”,也使
岸下村赢得了“
湖南省菌业看坪上,坪上菌业源岸下”的美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倡导“
安仁县人共建新安仁”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创业回流”,掀起了新一轮返乡创业热潮。在一次党员大会上,村支部书记王冬生说,产业是农村的支撑,要以业为根,无产业的“空心村”是没有前途的。如今,村级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村民也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要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转变,他提议要把“队伍”拉回来,在自家门口干。
于是,“老板创事业,村民创家业”、“建家乡,兴岸下”等一系列活动在全村上下蔚然成风。村里一方面积极搭建创业平台,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
土地流转问题,一方走出去主动找市场,进行有机对接。
2004年,村里投资7万多元兴建食用菌大棚6700多平方米,带动村民投入400余万元,发展食用菌基地14家,占地面积达400多亩。
村民袁文荣家里穷,没本钱,王冬生知道后,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000元送到他手中,袁文荣当年就赚了1.3万元。
为了有效发挥资金、技术、场地的优势,村里从实际出发,针对广大菇农力量分散、规模小、效益不高的问题,由村支部牵头组织骨干种植户,对
广东省及周边多个县市的农产品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在广泛征集菇农意见后,菇农对扩大规模、集约经营很快形成了统一意见。
于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岸下村很快铺开,一头闯市场,一头带农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岸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2008年,菇农带资入股,创办了岸下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统一调拨、
分户管理、分户核算、统一销售,使岸下村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当年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特别是近两年来,村党支部抓住市场的“牛鼻子”,帮助村民跑市场、找技术,还为村里150多户菇农担保贷款210万元,目前全村318户村民中,就有310户种植食用菌。
村里今年62岁的
刘玉珍老人也成了菌业大军中的一分子,她既在家带孙女,又每天在菌场打临工,一天也赚得30多元,她笑着说,现在我和孙女每月的生活费不用儿女们操心了。
1994年岸下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到去年人均收入8100元,并实现了户均存款7万多元。
创先争优“和美曲”
徜徉在岸下新村,能亲身感受到浓浓的
城市化气息。“村街”干净整齐,“街灯”明亮耀眼。村民袁苟仔高兴地说:“我们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现代化家具、家电样样有。
2004年岸下村被列为市级小康示范村后,他们又以开展“创先争优、富民强村”活动为契机,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请国土、规划部门制订了“九图一书”,并在全县率先启动农村规划,高标准修建了29栋“别墅”,拉动全村老宅装修提档升级150多栋,并建立了全县一流的村级
文化广场。
2008年筹资82万元完成了村组通路硬化6公里,实现了组组通
水泥路和公路沿线绿化工程。2007年在全市“和美”创建活动中,以车田组为代表实施“三清六改一化”项目,完成拆旧27栋,拆除猪栏、厕所146间,改厨改厕80%,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也直线上扬,全村318户,拥有小车32部,摩托车310辆,手机380部,有线电视和
程控电话覆盖率达90%以上,大部分农民重新盖起了漂亮的小楼房。
经济上富有了,精神上不能落伍。争创“和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创建活动在岸下形成风气。村级文化长廊耳目一新,
村规民约制度健全,倡导健康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已成为岸下全体村民自觉的行为准则。
该村哨上组“好媳妇”袁运梅,照顾
瘫痪的公公7年多,给村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0多年来,岸下村未发生一起民事纠纷,和
刑事案件。昔日一个穷、散、乱的落后村,今天变成了“金凤凰”,成为了全市“和美村庄”的先进典范。
坪上好地方,岸下“一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