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
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韦间,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
姜宸英是明太常卿姜应粼曾孙,父姜晋珪。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十九日,属明末诸生,入仕前与嘉兴市朱彝尊、无锡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荐入明史馆任修,食七品俸,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尚书徐乾学在洞庭东山设书局修《大清一统志》。后在顺天府乡试中考取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年七十时中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李蟠舞弊,受到牵连被下狱,病死于狱中,卒年七十二岁。
姜宸英能诗文,工书画,精于鉴赏。著有《拟明史传》《湛园未定稿》《湛园题跋》《湛园札记》《苇间诗集》《西溟文钞》《海防总论》等,后人辑《姜先生全集》三十三卷。
人物生平
布衣修史
明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的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康熙帝17年(1678年),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廷为稳定人心,网罗人才,特开博学鸿词科。这是有 别于乡试和会试的特殊科制,规定凡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抚布按官员推荐,无论是否中过举,都可以参加。当时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担任纂修明史的任务,对明代的厂卫制度及刑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当时主持明史修编的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和翰林学士叶方蔼的赏识。徐乾学把明史稿进呈御览后,康熙大加赞赏,说姜宸英与另两位修史的人员朱彝尊、严绳孙是海内三布衣。开创了有清以来“布衣修史”的先河,叶方霭更是竭尽全力,荐举姜宸英参加博学鸿词科。然而,这场恩科并未改变姜宸英的命运,最后还是名落孙山。在叶方霭的极力推举下,姜宸英才正式列为修编明史的人员,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
交契容若
在完成《明史》的编修任务后,清廷又开始了《一统志》的编修。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是当朝大学士,权倾朝野,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八旗子弟并没有醉心于权术,却对发轫于中原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纳兰性德凭借其对艺术领悟的天性和聪颖绝伦的资质,在对汉文化的自觉吸收与再造过程中,把明末以来已趋向颓废的词的创作,再次推向了兴盛。他在遍览了唐宋名家的词作之后,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煜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他的这种审美情趣为他的词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发个性的激情与展现才华的禀赋相结合,从而成就了他饮誉中原大地的艺术高峰。
姜宸英性情孤傲,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却主张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与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还有当时的一些名流如梁佩兰顾贞观吴天章,朱彝尊等人经常聚会欢宴,吟诗填词,他们避开官场的争斗角逐,以词牌唱酬作桥梁,既咏叹明亡清兴的无奈,又注重彼此间以文会友的情谊,创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认为是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的传世之作。须知道,这类词作的问世和流传,是冒有极大风险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时局虽渐趋稳定,但还是有不少晚明遗民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暗中积极活动,不肯受制于清廷。也许是纳兰性德的特殊身份,也许是康熙忙于政务,没有空暇去过问这些文人的活动,使他们的词作在流传后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
纳兰性德自幼学习射骑,文武兼备,自16岁中进士以后,就被授予三等侍卫,不久又升迁一等。就是这么个仕途通达,灵性十足的贵胄子弟,却偏偏与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就有了“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等弃世嫉俗的作品。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与当时姜宸英的处境十分相似,这也许就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环境因素。
康熙24年(1685年),纳兰性德在与姜宸英,朱彝尊、顾贞观等人聚会豪饮后,又作了 《夜合花》一词,词完便猝然而逝,年仅31岁。挚友的突然病故,使姜宸英悲痛欲绝。一连几天,他茶饭不思,泪涕滂沱。为表示哀悼,他专门写了一篇祭文,以寄托哀思。 “我常对客欠伸,兄不余傲,知我任其真;我时谩骂无问高爵,兄不余狂知我疾恶;激论事,眼瞪舌,兄为抵掌助之叫号。”这是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往的真实写照。也可见两人友谊非同一般。为纪念这位年青的故友,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 《纳兰词》,后来一并入 《通志堂集》。
入仕罹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得中进士,并在殿试中还得了第3名,被康熙授予翰林院编修,这时,他已是一位白发皓首的七旬老翁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茶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佑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尽,死于狱中。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姓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不久康熙帝得知浙江宁波考生姚观确有文才,下旨释放姜宸英,追回被充军的李蟠。康熙得知宸英已于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
二十岁赴科场,七十岁钦点探花,这条路走了整整半个世纪。然而,高中探花仅二年,就因顺天乡试案被牵连,自杀狱中。
个人成就
书法
姜宸英擅书法,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楷法虞、褚、欧阳姓,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杨宾大瓢偶笔》 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
“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频罗庵论书》
文史
姜宸英曾参与修纂《明史》,史称为文“宏博雅健,但叙事稍差”。姜宸英深谙经史之学,为文有根,善于通过史论阐发一些颇有意义的见解。如《楚子文论》中“自古人才难得也;用一人百人得而挠之,则功不可以成。”《二氏论》评述佛道二教源流,结尾抨击当世一些儒者,如同“舍其家千金之璧而羡人之瓦釜瓮以为美,然且不惜穿穴而求得之”。此外,如《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揭发科举考试的弊病;《明史刑法志总论拟稿》,历数明代刑法种种弊端;《江防总论拟稿》、《海防总论拟稿》概论水域边防利害,显出作者博学多识;《五七言诗选序》论述诗体通变,明白贯通,成一家之言。
他也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秋柳》、〔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
姜宸英著有《湛园未定稿》、《湛园题跋》、 《苇间诗集》、《西溟文钞》 等。另有《姜先生全集》33卷由后人编撰。
主要著作
《湛园未定稿》
《湛园题跋》
《苇间诗集》
《西溟文钞》
《姜先生全集》33卷,后人编撰。
作品选摘
【宜亭】
不知秋远近,水色涨平芜。晒岸多渔网,浮舟半竹庐。
桥欹眠折苇,槛倒坐间。落日宜亭上,寥寥吾辈俱。
【夜合花】
窗前故摇曳,况复晓风吹。得地为交让,生庭即采芝。
分阴上阶薄,交翠拂帘迟。良会欢今日,无烦忿为。
【惜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恨上高楼。
【哭魏叔子】
苦节谁云不可贞,翠微山共首山清。更无安道能求死,只有韩康解避名。
远愧文章当,不教官爵累铭旌。临风一恸江天豁,未觉前贤愧后生。
【徐健庵编修筵上观洗象
长安六月三伏始,主人门对御河水。御河流水声潺潺,玉泉奔赴城西湾。
是日都人看洗象,立马万骑车千两。曼延蹴罗岸帝,吹角鸣钲沸川上。
满堂宾客何从容,棋局未了酒不空。日中报道象奴出,至尊朝罢明光宫
魋形诡貌三十六,一一骑就深潭浴。云起乍疑龙蛇蜒,湍回更与人翻覆。
须臾小吏前推排,将军拔营群象回。就中一象行踯躅,齿毛脱落颜摧颓。
长者谓余岂解事,此物经今不知岁。闻说先朝万历初,贡车远自扶南至。
中更四帝时太平,一朝闯贼残神京。忍死不食三品料,俯首泪下声哀鸣。
沧桑变换忽尘梦,勉强逐队留残生。茫茫旧事君莫说,劝君且饮杯中物。
人物评价
姜宸英论文沿袭唐宋名家“文道”说的主张,既倡导文以载道,又主张文道一体,互为表里。姜宸英之文善议论,不善叙事,文采风韵虽有所不足,但这并不能动摇其“自是清代一大家”的地位。他能诗能词,以道性情为本,追求雅正之音,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中国大百科全书评)
姜宸英,清代宁波市文言文家、书法家、诗人,“江南三布衣”之一,是清初的一位“斜杠”学者,其书法深受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喜爱,更以古文、诗词著称士林,其作品《选诗类钞》后人评价“朱墨夹注,灿然盈目”。(中国日报评)
参考资料
姜宸英.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布衣修史
交契容若
入仕罹难
个人成就
书法
文史
主要著作
作品选摘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