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观草属(学名:Roegneria)是
禾本科下的一个属,又名鹅冠草属,为
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20种,大部分产自北温带,中国约有50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少数种类产西南部和中部,大都可为饲料。现接受名为
披碱草属(Elymus L., 1753)。
鹅观草属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通常丛生而无根茎,稀少种类可具短根头。叶片扁平或内卷。
穗状花序顶生,直立或弯曲、下垂;穗轴节间延长,不逐节断落,顶生
小穗正常发育;小穗无柄,或可具极短的柄,含2-10余朵小花;颖背部扁平或呈圆形而无脊,先端无芒或具短芒;外背部呈圆形而无脊,平滑、糙涩或被毛,先端无芒或往往延伸成长芒,芒直立或反曲;内稃具2脊,脊上粗糙或具纤毛;花药等于或短于内稃长度之半。
颖果顶端具毛茸,腹面微凹陷或具浅沟。
鹅观草属是Koch于1848年以高加索鹅观草(Roegneria caucasicaC.Koch)为模式种建立的,是
禾本科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中最大的一个属。然而由于该属物种间形态差异较大,不仅造成了属内类群的复杂多样,也造成了属间间隔的窄狭与淡化。将鹅观草属与
披碱草属(Elymus)合并为一个属,还是分别独立为属,存在较大的争议。
鹅观草属曾长期被置于Gaertner定义的广义
冰草属(Agropyron)下,作为其异名处理。1933年,涅夫斯基(Nevski)将鹅观草属从广义冰草属中独立出来,并划分为披碱草组(Sect.ClinelymopsisNevski)和
犬草组(Sect.CynopoaNevski)。之后,耿以礼添加了新组拟冰草属(Sect.ParagropyronKeng),然而该组被
颜济和陈俊良及Yang等依其具有P
染色体组而组合到仲彬草属(KengyiliaYen et J.L.Yang)中。然而,欧美的大部分分类学家不承认鹅观草属(Roegneria)。茨维列夫(Tzvelev)将
鹅观草属与
披碱草属合并,以披碱草属(Elymus)作为合并后的属名,并在“
禾本科(Poaceae USSR)”
中将鹅观草属下的披碱草组(Sect. Clinelymopsi)作为披碱草属(Sect.Clinelymopsis(Nevski) Tzvel),同时将
犬草组(Sect.CynopoaNevski)作为
披碱草属下(Sect.Goulardia(Husn.) Tzvel.)的异名。勒夫(Löve)同样将鹅观草属(Roegneria)作为
披碱草属(Elymus)的异名,并提出每个
染色体组组合应作为一个属来处理。虽然杜威(
约翰·杜威)的染色体组分类也赞成将鹅观草属归为披碱草属的观点,但同时他指出东亚的许多物种不含H而含有Y染色体组,并且有StHY染色体组组合的物种。鲍姆(Baum)等列出鹅观草属(Roegneria)与
冰草属(Agropyron)、披碱草属(Elymus)和
偃麦草属(Elytrigia)的区别特征,提出了鹅观草属(Roegneria)与近缘属的自然界限,理清了过去归并处理中出现的鹅观草属各个种的异名。
鹅观草属在分类上的再次恢复,促使了原来以广义或狭义目的而将其放置于近缘属中的某些不适类群,只要其符合鹅观草属的诊断特征,就应当将它们逐一进行组合,以归正其应有的自然类别,归还原属规范的隶属特征。
鉴于全世界半数以上的鹅观草属植物分布在中国境内,形态上与
披碱草属有一定区别,而且至今很多种类还未作细胞学鉴定,因此,中国学者认为把鹅观革单独建立一属也许更适合。
鹅观草属的分类系统一般是以地区性质提出的。1934年,涅夫斯基(Nevski)在FloraUSSR一书中根据外稃芒的曲直、长短,最早将
鹅观草分为2组(披碱草组和
犬草组)24系40种。1959年,中国学者耿以礼等沿袭涅夫斯基(Nevski)的分类系统,发表了《禾本科图说》,文中在鹅观草属类群种新增了1新组(拟冰草组)15新系34新种和16新变种,并于1963年在订正文章
中将全部新类群作了拉丁描述。结合前人的努力成果,1987年
杨锡麟对《
中国植物志》鹅观草属的部分进行编写,载入29系70种24变种。1997年,蔡联炳再次对中国鹅观草属物种进行了分类修订,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包括小颖组(拟披碱草组,5系17种6变种)、半颖组(
犬草组,5系23种5变种)、长颖组(
弯穗草属组,5系32种8变种)和大颖组(纤毛草组,3系7种3变种),共4组18系79种22变种,其中包括7新系5新种1新变种。
鹅观草属的植物主要产于
北半球温寒地带;我国现知有70种、22变种及1变型,主要分布于我国
西北、华北、
东北地区诸省。
犬草组 Sect. Cynopoa Nevski
拟冰草组 Sect. Paragropyron Keng
拟披碱草组 Sect. Roegn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