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蜥属(学名:Japalura)旧称龙蜥属,为
蜥蜴亚目鬣蜥科下的一属,学名可能源于
印度对于此类蜥蜴的称呼。体型中等,体侧扁,适应性强,适宜养于家中。以小型蛙类与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会摄食植物。忌闷热与阳光暴晒。龙蜥属物种主要栖息于海拔300~3500米的山区,有地栖也有树栖物种。龙蜥属大多数物种为我国所特有,并且为局域特有种,分布热点为我国
横断山脉地区及台湾。
形态特征
攀蜥属的蜥蜴长有鳞,背鳞大小不一。肩前方常有斜行、深色的褶,披细鳞。头长约为头宽的1.5倍,吻棱与上睫嵴明显、部微隆起,鼓膜裸露。舌较其他同类短,前端微略分叉。头部长不到10公分,尾长20公分左右。中型
鬣蜥;无肛前孔;头枕部及眶后无明显长棘;眶下鳞2行以上;喉中部的鳞片不明显变小;具鬣鳞;身体背面鳞片大小不一,其中部分大鳞排列为纵行,平行于背脊;体背大鳞不排列为“人”字形棱。
分布范围
本属物种主要分布于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包含
巴基斯坦东北侧(喜山攀蜥、大攀蜥)、印度北部和东北部(
长肢攀蜥、喜山攀蜥、大攀蜥、箭棱攀蜥、三棱攀蜥、变色攀蜥)、
尼泊尔(达氏攀蜥、三棱攀蜥、变色攀蜥)、
藏南地区、不丹,以及缅甸老、挝北部,泰国北部及越南北部。约有近30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
西藏自治区东部、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湖南省、湖北、
河南省南部、
陕西省南部、
甘肃省南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
广东省、
江西省、台湾)。
历史
本属于1853年由约翰·爱德华·格雷发表。1999年,
赵尔宓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第二卷)有鳞目. 蜥蜴亚目》将Japalura 的中文属名定为“龙蜥属”,并广泛使用。2018年,
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王剀博士等人于《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提出过去的龙蜥属(Japalura)并非单系群,其地理分布和亲缘关系上都跟其他的树栖鬣蜥混杂。为了解决物种混乱的问题,王剀等人将广义的龙蜥属(Japalura sensu lato)拆分为四个属- Japalura 、 Diploderma、 Cristidorsa 和 Pseudocalotes,并将 Japalura 的中文属名改为“攀蜥属”,而将“龙蜥属”指代 Diploderma。
2020年后,部分中国学者建议将 Japalura 的中文名恢复为《
中国动物志》中的名称,为“龙蜥属”,而将 Diploderma 的中文属名改名为“攀蜥属”。然而王剀等反对这种不必要的中文名变更问题,建议维持物种中文名的稳定性。在王剀等主编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变动汇总》中也未接收该建议,仍将 Japalura 称为“攀蜥属”。
成员物种
根据
爬行纲数据库(The Reptile Database)中的记录,截止2023年4月,本属包含以下8种:
长肢攀蜥 Japalura andersoniana Annandale, 1905
奥氏攀蜥 Japalura austeniana (Annandale, 1908)
达氏攀蜥 Japalura dasi (Shah \u0026 Kästle, 2002)
翡翠攀蜥 Japalura iadina Wang, Jiang, Siler \u0026 Che, 2016
喜山攀蜥 Japalura kumaonensis (Annandale, 1907)
滑腹龙蜥 Japalura laeviventris Wang, Jiang, Siler \u0026 Che, 2016
大攀蜥 Japalura
少校 (Jerdon, 1870)
箭鳞攀蜥 Japalura sagittifera Smith, 1940
怒江攀蜥 Japalura slowinskii Rao, Vindum, Ma, Fu \u0026 Wilkinson, 2017
三棱攀蜥 Japalura tricarinata (Blyth, 1853)
变色攀蜥 Japalura variegata Gray, 1853
玉龙攀蜥 Japalura yulongensis Manthey, Denzer, Hou \u0026 Wang, 2012。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