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彬
演员
闵彬,演员。参与制作过的电影《李天保娶亲》 (1980) 。
简介
闵彬(1929年2月——2005年11月),原名蒋兴华(闵彬是笔名),回族,今项城市陵镇人。他终生从事戏曲编导,是国家二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改编、整理、创作剧本二十多部,导演剧目八十多部,多次获得国家、省、地戏剧会演剧本创作一等奖和导演一等奖;公开出版的五部剧本中,《卧龙吊孝》(河南文艺出版社)、《李天保吊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双双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越调文献永久收藏;《文艺人才成功之路》(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称誉他“执著追求,逆境成才……”;其个人传记于1994年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三部。
人生经历
闵彬幼时曾就读于项城市小学,1945年“抗战中学”毕业。1948年项城解放后,他积极向上,追求进步,于1949年3月,考入淮阳专署干部学校艺术培训班学习,同年7月结业,被分配到淮阳专区文工团从事导演工作,先后为剧团成功导演了现代戏《白毛女》、《刘胡兰》、《孙大伯的儿子》三部大戏,公演后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有力配合了农村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0年被推荐到河南省戏曲研究所主办的导演学习班学习半年,结业后继续在淮阳专区文工团从事编导工作。
1952年5 月,闵彬调回故乡项城市,在刚成立的项城县越调剧团任指导员兼导演。正是他这段时间的编导,造就出了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艺术人生,也牢固凝结了他与越调艺术的终身情缘。申凤梅唱红全国的《卧龙吊孝》、《收姜维》等优秀剧目,都是闵彬编导的。
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项城归属于商丘市,闵彬被上调商丘豫剧一团任导演,先后导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两兄弟》、《西望长安》等剧目。1954年11月,申凤梅也被从项城上调到商丘,组建商丘专区越调剧团。由于闵彬比较喜爱越调艺术,就要求调入越调剧团任编导。1956年,他为使新组建的越调剧团尽快唱响,也为迎接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汇演,根据传统戏专为剧团挖掘整理出越调《哭殿》,分别由张秀卿(扮演唐王李世民)、申凤梅(扮演长孙皇后)主演。在1957年的全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中,他一举获得编剧、导演两个一等奖,申凤梅和张秀卿也分别获得表演一等奖。1958年,设立周口专区建制,项城市再次归属周口专区,闵彬、申凤梅都调回了周口,共同支撑起周口越调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的前身)。可惜这年回到周口不久,闵彬就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三年后(1961)才仅仅被“摘帽”,属“不能乱说乱动,只能老老实实接受群众监督”的“摘帽右派”,一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公民。
从错划右派到“恢复”公民身份,闵彬在“破帽遮眼过闹市”的20年坎坷中,仍坚持艺术创作。1959年,他顶着沉重的“右派”帽子,根据张秀卿口述,为周口越调剧团整理、导演《送灯》,演出后轰动全省。1963年赴京演出,新华出版社记者发了演出盛况通稿,连苏联卢森堡等友好国家的报纸,都转载消息并发表剧照。这年他执笔整理并导演的《李天保吊孝》、《收姜维》两台越调大戏,也在北京演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有影响的大报,都对演出盛况进行了报道,纷纷赞誉改编非常成功。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还亲切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可惜的是,因为闵宾这时的身份还是“摘帽右派”,没资格受中央领导接见,所以在河南省越调剧团保存至今的合影照片上找不到他。演出盛况还受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关注,他们决定将《李天保吊孝》改编拍摄成戏曲艺术片,片名改为《李天保娶亲》。座谈会上,著名戏剧家、北影导演崔嵬说《李天保吊孝》的编剧,是“中国的莫里哀”(法国剧作家,著有喜剧《悭吝人》);北影厂长汪洋说,作者塑造的剧中人物赵忠实“是中国的葛朗台”(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吝啬典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当即出版了剧本(198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
《李天保吊孝》,原本是个枝蔓庞杂的老本子,人物性格模糊,主题思想不明确。虽然早在1956年已经有人提出对它进行改编整理,但一直没人找到好的改编思路。闵彬认为,这个本子虽然缺陷很多,但主干尚可取,就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他从结构上打破原作框架,仅依据原有故事梗概,以歌颂男女爱情为主线,并根据越调老艺人张秀兰提供的瑞安鼓词进行加工整理,终于使这个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活力被保留下来。《卧龙吊孝》的原作为《卧龙吊孝》,原作中的诸葛亮是个心怀测、奸诈阴险的人物,闵彬认为诸葛亮的性格关系到整个剧本的成败,改编本必须还诸葛亮这个古代军事家、政治家以本来面目。他在改编本中确立了诸葛亮为孙、刘两国的友好使者身份,酣畅淋漓地表现诸葛亮为消除两国积怨,而怀着深沉的悲痛和遗憾的心情过江“吊孝“,体现的主题思想是“重振赤壁之威,牢守孙刘联盟,戮力同心,共抗曹魏”。这其实也是《三国演义》描述这段故事的主旨。围绕这个中心,他经过反复加工锤炼,终于使《卧龙吊孝》最终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越调大师申凤梅的代表作之一。1979年河南省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文艺调演活动”,《诸葛亮吊孝》再获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1985年黄河文艺出版社出版剧本)及演出一等奖。
粉碎四人帮”后,闵彬的创作热情更加旺盛,先后整理、改编并导演了《酒中缘》、《诸葛亮自贬》、《阿斗恨》(发表于1989年《剧本》增刊)、《包公坐监》、《张廷秀私访》(三部连台戏)等大型剧目。其中,编创《酒中缘》时,他已调往平顶山市越调剧团任编导(1980—1984),这个戏是该团经常演出的“看家戏”;《包公坐监》是他根据刘洪岳的改编本改编的,平顶山市越调剧团于1984年在省城郑州市连续演出20场,场场观众爆满。
1984年5月,闵彬受聘于南阳地区社旗县越调剧团,因业绩显著,1986年被南阳地区行政公署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并当选为社旗县政协副主席;1987年晋升国家二级编剧;1988年光荣离休。离休后他仍然笔耕不辍,于1993年根据民间传说中的钟馗故事,执笔编创出七场大戏《忠魂烈鬼》,获南阳地区戏曲大赛编剧一等奖,被社旗县组织部门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11月,闵彬因病在家乡项城市逝世,享年77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生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