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义华
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
姜义华,1939年2月生于扬州市,是复旦大学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的主任、历史系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他曾任复旦大学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姜义华还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员。
人物经历
姜义华,男,1939年2月出生,江苏扬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职,1979年为讲师,1982年副教授,1985年教授。
社会任职
1986年以来,历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六、七、八、九届常委,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主要从事中原地区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为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博士点首席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孙中山思想发微》《百年蹒跚一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章炳麟评传》等。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兼及史学理论、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研究核心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历史认识是主体(历史学家)、客体(历史实际) 与中介(历史资料)三极思维的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架构方面,提出农民运动与现代化运动并行的二元运动模式。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方面,倡导“新理性主义”,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砺相长,个体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相砺相长,天役物精神和与自然谐适的精神相砺相长,世界化精神与本土化精神相砺相长。
科研项目
上海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长江三角洲:历史变迁的多维视野研究”,教育部“十五”、“211”工程项目,2002年。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2001年。
学术论文
姜义华.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1):30-37.
姜义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21,(12):11-15+1.
姜义华.文明的整体性——“文明论”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20,(05):48-55.
姜义华,陈思和,赵京华,袁一丹,张春田,陈建华,郜元宝,文贵良,王鸿生,瞿骏,宋声泉,金理.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四辑,金理,走出“名教”时代[J].探索与争鸣,2020,(03):161-192.
姜义华.中华文明演进的三大乐章[J].人民论坛,2019,(21):17-18.
张越,马克垚,姜义华,钱乘旦,苏智良改革开放40年历史学科新发展:思想解放与体系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8,(12):45-57+149-150.
姜义华.新时代历史学的新使命[J].人民周刊,2018,(08):66-68.
姜义华.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J].文化纵横,2017,(06):20-26.
姜义华.中华文明枢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学术报告(2015-2016)[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6.
姜义华.让儒学回归人文化成[J].中原文化研究,2017,5(04):42-46+2.
姜义华.章太炎中原地区现代学术基础的奠定[J].史林,2016,(04):89-96+220.
姜义华.深入了解中国和世界,推进学术再创造[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10(04):14-16.
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J].人民论坛,2015,(28):49-51.
姜义华,王学斌,喻文益,刘长林,李德顺中华文化变革逻辑探讨——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J].人民论坛,2015,(28):48.
姜义华,熊月之复旦历史系的那些名师们[J].世纪,2015,(05):4-9.
姜义华.“四个全面”与中华传统文明[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9(04):5-21.
姜义华.从中华传统文明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6):32-39+91.
姜义华.责任伦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J].上海教育,2015,(01):51.
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4,(20):26-29.
姜义华.正本清源,建立合乎实际的中原地区历史观[J].史林,2014,(05):152-168+191.
张雄,姜义华,张宇,权衡,孙力,鲁品越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预设: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模式[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16(04):4-25+35.
姜义华.孙中山与20世纪中国启蒙运动[A].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五辑)[C].:上海宋庆龄研究会,2014:12.
姜义华.关于宋氏家族研究的几点思考[A].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五辑)[C].:上海宋庆龄研究会,2014:4.
姜义华.改革需要更宏大的眼光和战略[J].世纪,2014,(01):64.
姜义华.历史研究是马克思理论贡献的科学基础[J].学术月刊,2013,45(12):5-9.
姜义华.不尊重历史才是历史虚无主义[N].长江日报,2013-11-14(020).
姜义华.中华文明多样性十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02):6-16.
姜义华.信史立国和档案的开放及利用[J].世纪,2013,(01):55-56.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J].决策与信息,2013,(01):8-9.
姜义华,吴红梅.中华文明的根柢[N].新华日报,2012-05-23(B07).
姜义华.走出思想上文化上的“被殖民”[J].社会科学,2012,(05):155-156.
姜义华.读章太炎《大总统黎公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01):90-91.
姜义华.超越思维定势——全面推进民国人物历史研究[A].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三辑)[C].:上海宋庆龄研究会,2011:4.
姜义华.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公众社会共同体[J].天涯,2011,(06):25-26.
姜义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独创路径[J].人民论坛,2010,(35):13-14.
姜义华.中国在世界化进程中现代化取向及其路径的择定[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卷·政治·外交(上)[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10.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J].社会科学,2010,(03):122-131+191.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A].上海市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10.
姜义华.对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的接续与超越——孙中山晚年褒扬儒学理路试释[J].史林,2009,(04):1-8+188.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J].湖南省社会科学,2008,(06):13-16.
姜义华,何爱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变革[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06):25-31.
姜义华.为建立“一个正式的民主国家”夯实基础——中国国民党改组时期廖仲恺民主思想的新发展[J].社会科学,2008,(11):160-167+192.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7.
姜义华,何爱国.30年中原地区现代化的历史经验[J].中国社会导刊,2008,(19):34-36.
何爱国,姜义华.人文与市场的纠结:第三次国学思潮反思[J].河北学刊,2008,(03):42-45.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007:1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01):31-39+158.
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下)[J].学术月刊,2007,(08):5-12.
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上)[J].学术月刊,2007,(07):12-17.
姜义华.湖南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读罗玉明的《湖湘文化与湖南的尊孔读经》(1927-1937)[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60-16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科学概论卷)[C].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11.
姜义华.生存斗争学说的中原地区演绎与兴替——近代中国思想世界核心观念通检之一[J].史林,2007,(01):1-10+187.
姜义华,张一平,李朝军,杨禾丰,闻丽,陈宝云,郑峰,何爱国.论题:解放与异化——批判性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7,(01):27-32.
姜义华.超越“夷夏之防”思维模式[J].河北学刊,2006,(06):92-93+98.
姜义华.清末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西学渊源——上海孙中山故居西文藏书的一项审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市人民政府.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21.
姜义华.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原地区的伟大先行者——跋孙中山1915年11月10日《致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函》[A].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孙中山:历史·现实·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中山学社,2006:23.
姜义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同盟会——上海孙中山故居西文藏书的一项审视[J].史林,2006,(05):19-29+189.
姜义华.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中国的伟大先行者——跋孙中山1915年11月10日《致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函》[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卡尔·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15.
姜义华.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5,(09):35-41.
姜义华.中国社会科学百年论纲[J].学术月刊,2005,(08):5-10.
姜义华.当代墨家钜子蔡尚思——贺蔡尚思百岁华诞[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32-135.
姜义华.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取代新民主主义历史背景的一项考索[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上)[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4:37.
姜义华.上海现代性析论[J].学术月刊,2004,(03):51-54.
姜义华.文化传统在现代性多元发展中的角色地位与历史使命[A].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8.
姜义华.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繁荣的活力[J].学术月刊,2003,(12):13-14.
姜义华.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85-90+98.
姜义华.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体系及制度体系的重构[J].学术月刊,2003,(03):5-15.
姜义华.郑观应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发端[J].岭南文史,2002,(03):28-32.
姜义华.构筑国际大都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1-9.
姜义华.应当重视对上海金融史的研究[J].史林,2002,(02):105-106.
姜义华.上海市:近代中国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变迁——兼论边缘文化的积聚及其效应[J].学术月刊,2001,(11):73-83.
姜义华.论辛亥以来近代国家与近代社会非同步发展的政治整合[A].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14.
姜义华.现代性追求:当代中国思想重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30-36.
姜义华.资本主义中原地区历史中的定位[J].史林,2001,(02):8-9.
姜义华.彷徨中的启蒙——《新青年》德赛二先生析论[J].文史知识,1999,(05):8-17.
姜义华.在自由境界中邀游──读陈旭麓浮想录》[J].史林,1999,(01):91-102+90.
姜义华.“斗争哲学”重围中的孤军奋战──周谷城六十年代历史哲学新论重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32-39+142.
姜义华.论五十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J].开放时代,1998,(02):4-13.
姜义华,严明.姜义华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问题,1998,(02):24-28.
姜义华.领导全国人民走向新世纪的伟大宣言[J].前进论坛,1998,(02):18-20.
姜义华.论平社昙花一现的自由主主运动[J].江海学刊,1998,(01):127-136.
姜义华.站在新百年与新千年的起跑线上──江泽民十五大报告学习札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6):1-7+110.
姜义华.20世纪中国革命的事与理[J].学术月刊,1997,(10):40-48.
姜义华.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新飞跃[J].探索与争鸣,1997,(09):4-6.
姜义华.大众传媒首先要关注大众[J].探索与争鸣,1997,(08):35-36.
姜义华.历史的创举,伟大的试验[J].探索与争鸣,1997,(06):4-6.
姜义华.论近代以来中原地区的国家意识与中外关系意识──评余英时《飞弹下的选举──民主与民族主义之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1-10+109.
姜义华.重现“历史真实”——评段云章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90-91.
姜义华,陈炎.激进与保守:一段尚未完结的对话[J].开放时代,1997,(02):37-41.
姜义华.论《礼记》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文化,1996,(02):142-158.
姜义华.现阶段思想、道德、文化的理论方向探讨[J].前进论坛,1996,(10):7-8.
姜义华.中原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与新理性主义[J].文史哲,1996,(03):3-11.
姜义华.人类需要新理性主义文化的崛起[J].探索与争鸣,1995,(12):14-15.
姜义华.为了人的价值和精神尊严[J].探索与争鸣,1995,(07):31.
姜义华.论文化的摩擦、适应与再创造——美国华人文化变迁试析[A].上海市中山学社.近代中国(第五辑)[C].:上海中山学社,1995:16.
姜义华.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及从政实践[J].天津社会科学,1994,(05):90-96+110.
姜义华.论《孙文学说》人文精神的新构建[J].中国哲学史,1994,(03):113-120.
姜义华.孙中山思想发展学理上的重要准备——跋新发现的一份孙中山购书清单[A].上海中山学社.近代中国(第四辑)[C].:上海中山学社,1994:21.
姜义华.新时期呼唤历史学的新发展─—在中国史学界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J].近代史研究,1994,(01):298-300.
姜义华.论《孙文学说》人文精神的新构建[J].学术月刊,1994,(01):58-65.
姜义华.创造第一流,占领国内国际三重市场——上海走向21世纪的一种发展思路[J].特区经济,1993,(12):28-29.
姜义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政治保守主义[J].探索与争鸣,1993,(01):47-56+30.
姜义华,章清近代中国历史哲学的确立及意义——读李叔同的《历史与民族精神》[J].社会科学,1992,(01):77-78.
姜义华.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是理解人类文明史的钥匙[J].社会科学,1991,(09):3-7.
姜义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形成的进程[J].近代史研究,1991,(02):152-168.
姜义华.应当将“文革”研究提上日程[J].探索与争鸣,1989,(01):3.
姜义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嬗变轨迹的新探寻——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8,(06):1-25.
姜义华.租界与近代史研究的总体架构[J].社会科学,1988,(09):61-63.
姜义华.日本右派的侵华权谋与孙中山对日观的变迁——孙中山内田良平关系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8,(02):187-211.
姜义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1988,(02):51-54.
姜义华.重视历史认识发展史的研究[J].人文杂志,1988,(01):20.
姜义华.章太炎的人性论与近代中国人本主义的命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3):198-211.
姜义华.孙中山与民粹主义研究述评[A].孙中山研究学会.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孙中山研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14.
《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论近代国家与社会非同步发展的政治整合》,《近代中国研究集刊·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2003年1月。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体系及制度体系的重构》,《学术月刊》,2003年3期。
《论辛亥以来近代国家与社会非同步发展的政治整合》,《史林》,2002年增刊(总第67期)。
《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理论内稿》,2002年第6期。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6期。
《上海与近代中国金融中心》,《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6期。
《重视人文基础研究,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上海社科通讯》,2002年第3期。
《给农民以土地产权和人身自由》,《理论内稿》,2002年第2期。
《我们的研究如何做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及前瞻性》,《上海社科通讯》,2002年第2期。
《再论美国的东亚战略与两岸关系》,《台港澳经济研究》,2002年第2辑。
《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2年10月。
《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学习札记》,《文汇报·理论版》,2002年5月24日。
《充分重视人文学科基础研究》,《解放日报》,2002年5月19日。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解放日报》,2002年2月24日。
《“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典范》,《上海社科通讯》,2002年。
《“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2年。
《边缘文化的积聚——上海近代中国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变迁》,《中国大学讲演录》,2002年。
《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解放日报》,2002年。
《现代性追求:当代中国思想重构》,《复旦学报》,2001年第5期。
《论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文汇报》,2001年3月26日。
《协调发展与社会稳定》,《浦江纵横》,2001年3期。
《人文世纪:回应世纪新挑战》,《文汇报》,2001年1月13日。
《20世纪:发展与问题并存》,《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期。
《评苏式社会主义范本〈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式”解释》,《理论文萃》,2000年第1期。
人物观点
讨论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与经济学“学科创新”,首先要回答,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应如何展开?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现在的理论经济学,实际上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以后逐步形成的,后来,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他反复强调将英国的模式套用于其他国家很困难。马克思之后的经济学也是这样,都无法回避发展多样性问题。基本上是将近代以来以英国或欧洲为核心形成的价值观当成普世价值,实际上近一两百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已对西方文明本身多次做了相当深刻的反思,值得大家认真思考。近代以来,基本上是用西方的价值观,后来又一度用苏联的价值观来衡定是非曲直,直到现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学领域,很多人还这么做。中国要树立“三个自信”,需要找到自信的根基。对中华文明有没有自信?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有没有值得肯定、继承、发扬光大的东西?中华文明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从文明角度,既重视它的历史性又重视它的同时性,在对世界众多文明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要建立“中国经济学”,首先要有这点觉悟。
比较其他文明,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在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时,不能不注意这一特征。具体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人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孙中山过去讲中国没有阶级,指的是没有希腊、罗马式的奴隶制度,没有印度那种种姓制度,没有近代西方那种社会两分化的阶级对立。回过头讲,阶级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到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一定要研究土地流动的规律性。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近30年,充分承认资本的流动、劳动的流动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努力为这一流动提供制度化保障、制度化的有效控制,人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这个有关。财富的流动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包括成为财富一部分的知识本身,它的普及、提升,不仅有助于财富制度化流动,而且有助于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在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时,必须同时将这一点包含进去。
社会活动
学术活动
近十多年来,十余次应邀赴日、美、欧、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讲学。1995年9月应邀在日内瓦第35届国际论坛上就中国正在进行的和平革命作主题报告,是该论坛成立50年来第二位应邀参加的中国学者。
众多著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吴玉章奖、孙中山基金会奖。
亮相海上名家
2020年2月,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与上海文史馆联袂推出的大型人文专题《海上名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系列(第二季)》在纪实人文频道播出,姜义华在其中一集中被专题介绍。
个人作品
专著出版
史学导论》《章太炎》《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评传》《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理性缺位的启蒙》《百年螨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新译礼记读本》《沙俄侵华史》《现代性:中国重撰》《中华文明三论》。《史学导论》、《中华文化读本》、《中华文明的经脉》、《胡适学术文集》。
合著出版
《史学导论》《沙俄侵华史》《中国革命史教程》等。
策划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编图书
《中华文化通志》《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孔于一周秦汉晋文献集编》《章太炎选集》《章太炎全集》《瞿秋白文集》《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瞿秋白文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港台和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港台和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港台和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社会科学争鸣大观历史卷》《中国近代名家著作选粹毛泽东卷》《毛泽东著作集》、《史魂——上海十大史学家》《中华文化读本》《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中国通史教程》。
获得荣誉
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二等奖,2002年。
《论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上海市第四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
中华文化通志》,上海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2000年。
参考资料
姜义华 教授.史学导论.2021-12-12
姜义华.中国知网.2021-12-30
史学导论 (豆瓣).豆瓣读书.2021-12-23
中华文化读本 (豆瓣).豆瓣读书.2021-12-23
中华文明的经脉 (豆瓣).豆瓣读书.2021-12-2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研究方向
研究核心
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人物观点
社会活动
学术活动
亮相海上名家
个人作品
专著出版
合著出版
主编图书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