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叶越桔
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
樟叶越橘(学名:越橘属 dunalianum Wight)是杜鹃花科越桔属下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稀攀援灌木,高1-4米,偶成乔木,高3-4(-17)米,通常地生,稀附生;幼枝紫褐色,有细棱,无毛。叶片革质或厚革质,椭圆形、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4.5-13厘米,宽(2-)2.5-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尾尖部分可达3厘米,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表面无毛,背面散生贴伏的具腺短毛,侧脉3-4对,自叶片下部向上斜升,连同中脉在两面突起;叶柄长5-7毫米,通常无毛,有时密被短柔毛。
花序腋生,总状,多花,长3-6厘米,无毛;苞片卵形,长7-10毫米,早落;花梗长5-8毫米,稍粗壮;萼筒无毛,萼齿三角形,长1毫米许;花冠淡绿带紫红色或淡红色,宽钟状,长约6毫米,裂片三角形,开展或上部反折,外面无毛,内面被疏柔毛;雄蕊鲜黄色,与花冠近等长,花丝扁平,长约1毫米,疏生短柔毛,药室背部有开展的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倍。浆果球形,直径4-12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9-12月。
主要变种
尾叶越桔(越橘属 dunalianum var. urophyllum Rehd.et Wils.)与樟叶越桔不同在于幼枝、叶柄及叶两面沿中脉被短柔毛。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缅甸(东北)、越南(北部和中部)也有分布。生长在1400-2700-3100米的山谷杂木林下、石灰岩山坡常绿林中及山坡灌丛中,有时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该种西藏标本的花序轴上被短柔毛或灰白绵毛而略有变异。原描述指出该变种与樟叶越桔之区别除上述外还有:叶片椭圆形,顶端突然尾尖,中脉和侧脉在两面明显突起。但大量标本表明樟叶越桔的叶片也具有这些特征,仅被毛的特征两者易于区别。
大樟叶越桔(越橘属 dunalianum var. megaphyllum Sleumer)与樟叶越桔不同的是习性有时为藤本;叶较大,长10-17厘米,宽(4-)5.5-8厘米,顶端宽渐尖,中脉粗壮。分布于中国贵州西南、云南省东南。生长在海拔1400-2500米的苔藓植物常绿阔叶林、石山混交林内或沟谷林内,有时附生于栎类树上。
长尾叶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 var. caudatifolium (Hayata) H.L.Li)与樟叶越桔不同在于叶较狭小(5-8×2.5-3.5厘米);叶柄较粗而短(长约3毫米),被微柔毛;萼齿较长(长2.5毫米),披针形。分布于中国台湾(宜兰县嘉义市屏东市)。
产地生境
樟叶越桔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以及不丹印度缅甸越南等地。生长在海拔700-3100米的山坡灌丛、阔叶林下或石灰山灌丛,稀附生常绿阔叶林中树上。
繁殖方法
组培材料
樟叶越桔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叶片作为外植体。
培养条件
培养温度23±2℃,光照强度1500-2500勒克斯,光照周期比12小时。
叶片愈伤诱导
取长成5厘米左右的健壮的樟叶越桔组培苗叶片,在叶片表面进行划伤处理后叶片置于培养基表面,进行愈伤诱导,可以根据培养要求同时进行多组培养,在此步骤中使用的培养基以WPM为基本培养基,加入激素,并调节培养基的pH在灭菌后的pH为5.8;加入的激素为NAA和TDZ,NAA和TDZ的浓度根据培养情况确定,可采用愈伤诱导培养基为:0.05毫克/升NAA+1.5毫克/升TDZ+WPM,使愈伤生长快速且旺盛,伴有大量新植株长出,生长情况好,颜色较绿;有芽点,诱导的不定芽成苗效果好,幼苗粗壮,叶片饱满。
不定芽诱导培养
愈伤诱导进行诱导40天使叶片成型,将成型的幼苗转入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诱导培养;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WPM+0.3毫克/升ZT,pH5.8;利用樟叶越桔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进而植株再生,建立再生体系;成型的幼苗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生长40天左右后,可长至3-5厘米,有4-8片叶子的植株健壮,叶片深绿,长势良好。
生根诱导
将不定芽诱导培养长成的健壮的樟叶越桔组培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进行诱导生根,得到樟叶越桔生根苗,此处所用的生根培养基为:WMP+6-BA0.5-3.0毫克/升+NAA0.1-1.0毫克/升,一般为30天,幼苗经过生根诱导后,产生了大量的根,生长健壮,移栽的成活率较高。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主要变种
产地生境
繁殖方法
组培材料
培养条件
叶片愈伤诱导
不定芽诱导培养
生根诱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