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衡(公元758年-815年),字伯苍,谥号忠,祖籍河南氏(今
河南省偃师区)人;
唐朝宰相、诗人、政治家。代表作有《春兴》《秋思》《塞下曲》《题嘉陵驿》《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等。
武元衡出身武氏,其
曾祖父是
武则天族弟,父祖皆在朝中为官。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武元衡得中
进士,累迁华原县令,因京附近镇军将领恃恩矜功,武元衡见此情形便称病去官。
李适知道武元衡的才华,于是将其召入朝中为官,历任比部员外郎、尚书右司郎中、御史中丞等职,并认为其有成为宰相的才能。
李诵即位后,武元衡因得罪了
王叔文等人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李纯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
户部侍郎。
元和二年,武元衡拜门下侍郎、
平章事,首度成为宰相,后被外放为剑南节度使。武元衡任职地方官期间,俭己宽民,招抚少数民族,使初定的
四川省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颇为蜀人所爱戴。元和八年,他再次拜相。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人刺杀。武元衡被追赠
司徒,谥号忠愍。
武元衡精于写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诗人宰相,其善作五言诗,诗以辞藻绮丽琢句精妙著称,
晚唐张为《
诗人主客图》奉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旧唐书》记载,武元衡工于五言诗,很多人都传抄他的诗篇,并配上乐曲传唱。其一生写了很多诗,原有《武元衡集》(又名《临淮集》)十卷,《全唐诗》编入武元衡诗两卷,共191首,《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各补其一首。《唐诗二十六家》《唐五十家诗集》《唐人百家诗》等都收编有他的诗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
河南省偃师区)人,武元衡出身武氏,武则天曾侄孙。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官至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是文人学士,曾任考功员外郎,他的父亲武就曾任殿中侍御史。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武元衡得中进士,之后屡次被使府征召,官至
监察御史,后累迁为华原县令。当时京畿的镇军督将有人倚凭朝廷恩宠或仗恃功劳,经常侵扰官吏和百姓,武元衡颇感苦恼,便称病辞官。之后的武元衡多纵情政事之外,沉溺宴饮歌咏之中。
李适听说了武元衡的才干,召其入朝授武元衡为
比部员外郎,次年调任左司郎中,时人皆因其行事周全而对其称赞。
贞元二十年(804),武元衡调任
御史中丞,唐德宗在武元衡与其应对后称赞武元衡有宰相的才能。
顺宗时期排挤
唐顺宗登基,因病不能亲理政事。王叔文等派党徒用权力引诱武元衡,遭到武元衡拒绝。时逢护送德宗遗体葬于山陵,武元衡为仪仗使。
监察御史刘禹锡,属王叔文一党,请求充当仪仗判官,武元衡不允许。他们一伙越发不高兴。数日后,贬武元衡为右庶子。
宪宗再次重用
唐宪宗即位,当初册封为皇太子时,武元衡为赞引,所以宪宗认识他,及至登极,又拜武元衡为
御史中丞。他为官公正无私,严守纲纪律条,人们很敬重他。不久升
户部侍郎。
元和二年(807)正月,拜门下侍郎、
平章事,赐紫服金鱼袋,兼判户部事。皇上为太子时,了解他为人处事坚守正道,至此用为宰相,对他很是尊重和信任。当初,浙西节度使
李锜请求入朝晋见,于是授为右仆射,命他入朝,既而李锜又称病,请求延期到年底。皇上问宰臣意见,
郑絪请求按李锜奏请处理,武元衡说:“不可。李锜自己请求入朝,诏令已准许他,马上又称病,这就是说行或不行都是李锜说了算。现在
皇帝新登宝座,天下人侧耳拭目以待,若使奸臣得以顺遂其私欲,那么圣命威严从此消失了。”皇上认为言之有理,立即追令李锜入朝,李锜终于计穷而返。
在此之前,
高崇文平定蜀乱,因而被授以节度使。高崇文治军有方,却不懂州县政务。皇上认为难有替代者,于是派武元衡去替代高崇文,拜武元衡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
平章事,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将行之时,皇上驾幸安福门亲临慰问。高崇文离开
成都市时,将军用物资、金银财帛、幕、歌伎乐工、工艺精品尽数装车运走。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必任用行家里手。三年之后,无论公家或私人都稍许宽裕一些。他安抚蛮夷,又以明文相约束,使其不致时常生事。武元衡为人沉稳端直,行事慎重谨严,虽淡于待人接物,但开府治事,却是当时最佳人选。
元和八年(813),征召还朝。行至骆谷,诏令重拜门下侍郎、
平章事。当时
李吉甫、
李绛感情不和,各自在皇上面前诉说事理曲直。武元衡处在中间,对谁也不表示反对或赞同,皇上称赞他是长者。及至李吉甫死去,皇上正征讨淮、蔡,便将朝廷机要事务都委托武元衡处理。这时
王承宗派使者上奏,请求赦免
吴元济。使者向宰相请示,言辞倨傲无礼,遭到武元衡的呵叱。王承宗因此迅疾奏章诋毁武元衡,彼此深结仇怨。
人物逝世
武元衡宅第在静安里,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正欲上朝,出了静安里东门,忽有人暗中呵叱令熄灭蜡烛,他叱骂贼人,贼人用
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有隐匿之贼从树荫下冲出,以棒击武元衡左股。武元衡的侍从已被杀散奔逃,贼人便拉着武元衡的坐骑,往东南行十余步将他杀害,砍下头颅放入怀中而去。及至众人齐声呼喊而至,只见武元衡已倒在血泊之中,正当武元衡宅第东北墙隅外。此时天色未明,街道上有许多骑马的朝官及行人,巡逻兵卒连声呼喊十余里,都说是盗贼杀了宰相,喊声直达朝堂。百官议论纷纷,不知死者是谁。一会儿,武元衡的坐骑跑到,遇见的人辨认了出来。死者已弄清楚,皇上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将武元衡遇害之事奏报皇上,皇上震惊,退朝而坐
延英殿,召见宰相。皇上久久地凄伤悲痛,两餐不食。册封武元衡为
司徒,赠丧葬用布帛五百匹、粟四百石,停止坐朝五日,定谥号为“忠愍”。
主要作品
《
武元衡集》(又名《临淮诗集》)十卷,《
全唐诗》编入武元衡诗两卷、191首。代表作有:《赠道者》《秋思》《山居》《送崔判官使太原》《赠歌人》《春兴》《塞下曲》《康昌观玉蕊花》《秋夜寄江南旧游》《春暮郊居寄朱舍人》《送柳郎中裴起居》《题故蔡国公主九华观上池院》等作品。
创作特点
诗
“瑰奇美丽”是武元衡诗的主体风格。在诗歌修辞方面,武元衡长于精工雅炼的用典,其典故来源征引博雅,类型精工多样,并寄托着建功立业、隐逸出世等美好高尚、凝炼深的精神内涵。同时,武诗中的比喻奇巧多姿,诗人借助丰富多姿的喻体范围,展现出想象奇特、形容贴切、化虚为实等诸多比喻特点。
武元衡之诗歌有其个人的特色,但是内容上更多是与社会息息相关,他有着
正统且传统的儒家诗学观。武元衡的《刘商郎中集序》中:“大则明天下政途,弥伦
王化;小则舒一时幽愤,刺见国风。”他认为诗歌的思想主题是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反映。武元衡从
建中四年登进士第后,在较为平顺的政治道路上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主要是唐德宗和唐宪宗两个时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武元衡的诗歌随着政治的改变而变化,每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处于一个新的官职,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态与经历,诗歌作为一种载体,记载了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
家国情怀:武元衡积极入世,由小家入大家,渴望在上层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可以参与国家的管理,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是武元衡一生的追求与志向,主要表现在他的边塞诗里,武元衡的边塞诗有二十首,如五言古诗《塞下曲》、七言古诗《出塞作》、七言绝句《春日偶题》等;武元衡的寄赠诗中也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如《途次近蜀驿蒙恩赐宝刀及飞龙借马使还奉寄中书李郑二公》;怀着对君王的感激与感恩,面对战争,武元衡希冀能够凯旋而归,如《兵行褒斜谷作》《幕中诸公有观猎之作因继之》等;武元衡很长时间都处于政治的中心,深知国家的内忧外患;当他被遣去
西川时,真正深入人民之中,更加触发了他对国家的多感多思,思考国家的命运,主要表现在他的咏史怀古诗里,如《古意》《登阖闾古城》《途次》等。
佛道思想:武元衡的祖父
武平一在武则天在位时曾隐居在
道教圣地嵩山,其父武就面对贬官,也以道教为精神信仰,认为“穷与通,在吾灵龟耳,外物其如予何”,家族的信仰与环境的熏陶使得武元衡对道教也是颇为推崇。由于
唐朝思想开放,加之武则天、
李豫等统治者的尊奉,佛教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教逐渐并行,崇儒、尊道、礼佛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兼容。有佛教思想的诗,一可从诗题上判断,有佛寺或是佛家语等;一是诗题不相关,但是内容用了佛教典故、佛家术语。武元衡的此类诗共有六首,如《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寻三藏上人》《春题龙门香山寺》《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玉泉寺与润上人望秋山怀张少尹》《晨兴寄赠窦使君》等。
寄情于景:唐代游历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都以见多识广为追求,寄情于山水,从山水自然中得到人生的真谛,纵情自然。武元衡主要是以咏物诗和写景诗共有八首,如《左掖梨花》《同诸公夜宴监军玩花之作》《唐昌观玉蕊花》《秋夜寄江南旧游》等。
朋友情谊:武元衡在政治上地位颇高,他所认识与交往的人也较多,于是便有了很多的交游诗,其交游诗共112首,有的是表达离别之苦,对友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惜;有的是将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融于诗中寄予友人,与友人分享最近的所思所感;如《旬假南亭寄熊郎中》见《夜坐闻雨寄严十少府》《春暮郊居寄朱舍人》《送李正字之蜀》等。
诗歌艺术
武元衡赞同“诗言志”,把内在的情通过外在的具象的方法表达出来,用语言、色彩、线条、动作等使其具象化,便会形成个人的艺术特色。
意象丰富:武元衡的诗歌中有其偏好的自然意象,频繁地出现,通过这些意象可以感知到诗人的情韵,如《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等;但其对社会生活的描写相对较少,但可以通过这些意象去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如《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等,人武元衡的主观情绪侵染了外在的主观世界,很好地诠释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些意象中,有的寄托了他的情志,有的寄托了他的愁思,使得诗歌更有张力、更有意境。
体类兼备:武元衡的五言古诗约有32首(其中五言长篇约有24首),
七言古诗约有8首,杂言1首。五言律诗约有56首,七言律诗约有20首,五言绝句约有6首,七言绝句约有69首,即古体诗约有41首,近体诗约有151首,五言诗约有94首,七言诗约有97首,七言诗约有近体诗的数量远大于古体诗的数量,五言、七言诗歌的数量相当。可见武元衡的诗歌的各体裁都兼备,但是近体诗的数量远大于古体诗的数量,是在诗歌大潮流的背景下,个人经营的结果。《
旧唐书》:“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时人皆谓武元衡的五言诗更好,历来也多称赞其五言诗。《临汉隐居诗话》:“
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风格多样:武元衡诗歌的绮丽多是色彩和意象给人造成的印象,或是受《
诗人主客图》的影响,使人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其近体诗和古体诗中有许多清新自然之作,类似于大历十才子中的
钱起和
刘长卿之风,与权與并称为“权武”,可填补这一时期的空白。
诗学倾向
从武元衡的《刘商郎中集序》可以看出武元衡的诗学思想;首先,武元衡论述了他对于文本义的理解。《刘商郎中集序》:“天运地转,刚柔生焉;礼辩乐形,文章出焉。天之文莫丽乎日月,地之文莫秀乎山川。”礼乐制度出现后,真正的文才得以形成,正如天上的日月、地上的山川也是文的一种形态。“自然世界是人发现、理解、认识并创造‘文’的原始底本,人先是从自然的底本亦即‘鸟兽蹄之迹’那里获得了最初的文义,在此基础上发明‘画’并赋予更多的意义,然后才创造了‘文’并继续赋予其意义。”先是自然之文,后人类文明真正出现后,才形成了赋有社会意义的文。这是文之由来,境界阔大。“丽”与“秀”的形容展现了文往往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其次,武元衡论述了诗的作用。《刘商郎中集序》:“圣人观象立言,用稽述作,发乎情性,形于咏歌:大则明天下政途,弥伦王化;小则舒一时幽愤,刺见国风。武元衡认为,诗歌是有明确内容的,也是有载体形式的来传达情感。诗歌的作用,要像《
诗经》一样,既可辅佐君王匡正天下,又能抒发自己的志向或幽愤等情感,即武元衡认为不仅音乐需要文饰,诗歌也需要文饰,诗歌不仅要“言志”,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审美。
最后,武元衡对于“境”与“象”展开一定的论述。《刘商郎中集序》:“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窗冥,滋液琼瑰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这是夸赞
刘商的歌行既轻快明朗,又华丽绮绣,缘情而发,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
武元衡共有十五篇文,其中大部分是官方文书,包括奏、疏、表等,以及一篇祭文、一篇诗集序。
主题思想
陈谢庆贺:武元衡在仕宦生涯中颇为重用,因为也获得了不少的恩赐与奖赏;武元衡谢赐类的表文格式较为规整、规范,思想情感比较单一,大多是表达对帝王、朝堂、上天的感恩之情,如《贺甘露表》《贺连理棠树合欢瓜白兔表》《寒食谢赐新火及春衣表》《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这四篇的思想内容主要就是陈谢及庆贺的主题思想。
奏言进谏:武元衡一生政治生涯较为平顺,曾任
监察御史、华原县令、
御史中丞、
比部员外郎等,多具有监察职能与管理职能,所以武元衡的文中占大部分是奏议文与对疏文,从而可以提出谏言,参与国家决策;其奏议文主要围绕官吏制度展开,提出了一些很实用的建议;如《议朝参官班序奏》《论三部侍郎郎官选举限内废朝奏》《三品官除谢奏》《请停忌日告陵并存瓜果等使奏》等,语言都十分平实,主要是叙事后加以议论,对政务提出自己的建议,能体现出武元衡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考虑细致、周全。
通过祭文来怀念友人:武元衡的祭文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虽言语繁复,但没有堆砌词藻,显得洒脱,同时形式整齐,对仗十分工整,多正对,精雕细琢,使得文章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情感浓烈,如《刘商郎中集序》等。
文章艺术
武元衡的表文有较严格地遵循了表文的格式,先是“臣某言”,然后一两句话陈述事实,或是对庆贺内容的阐述,或是对皇帝赐予之物的陈述,将“天”与“人”相结合,展现一片祥和的美好景象。紧接着铺叙景象如何美好,通过描绘吉祥之物与金玉辉煌之景,揭示是因帝王精诚治理所致。再者,自谦认为自己无才无能,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受到赏识便是大恩德,要好好报效祖国,最后以“无任”或是“无任感戴屏营之至”为结束,表达不甚感激或是不甚惶恐之情。其中,表示自谦的多用“窃”、“”、“猥”、“尸禄”等表示,谢赐表在陈述事实后加“臣某中谢”,表现自己在皇权下的卑微与极度感谢。
武元衡的表文在表达方式上是骈散结合的,主要是融散于骈,在传统的四六句中,穿插五字、七字等,使得文章看起来不显呆板,有一定的灵活度。既具有整齐匀称,又兼具参差错落之美,读来抑扬顿挫。
武元衡在表文上语言上精雕细琢,吉祥的词语较多,特别是庆贺文、陈谢文,用了大量的典雅词汇堆积,呈现了一个高贵华丽、光芒万丈的
唐朝。如《贺甘露表》中:“棲凤”、“丰年”、“昌期”等,《贺连理棠树合欢瓜白兔表》中:“嘉瑞”、“正祥”等。其次,色彩鲜艳,词藻丰富,呈现宏伟又精致的高贵美。
人物关系
以上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武元衡镇蜀期间,恢复经济,安抚蛮夷,奖掖后进,为蜀中德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初定的
四川省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颇为蜀人所爱戴;主要有以下政绩:
第一、厉行节约,恢复经济。面对此百废待兴的状况,武元衡“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武元衡于蜀中所作《春日偶题》诗云:“静守化条无一事,春风独上望京楼。"《秋日对酒》诗云:“我乏济时略,杖节抚藩维。山川
大兵后,牢落空城池。惊沙犹振野,绿草生荒陂。物变风雨顺,人怀天地慈。
第二、积极防御吐蕃的入侵。武元衡诗作《塞下曲》中描述:“草枯马蹄轻,角弓劲如石。骄虏初欲来,风尘暗南国。走檄召都尉,星火剿羌狄。吾身许报主,何暇避锋镝。白露湿铁衣,半夜待攻击。龙沙早立功,名向燕然勒。"描述了积极防御吐蕃入侵的场面。
第三,对待西南其他少数民族,则“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力压迫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之与汉族和睦相处。
第四、奖掖后进,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人才。武元衡再度入相后,
裴度和柳公绰成为征讨淮西的得力干将。裴度是武元衡幕僚中最有成就的政治人物,他与武元衡政治立场一致,都力主对淮西用兵,成为主战派的中坚人物,因此遭到藩镇的忌恨,于元和十年六月与武元衡同时遭刺客暗算。武元衡殉国,裴度幸而得免,
李纯遂以裴度为相,委以征讨机务。裴度秉承武元衡遗志,
元和十二年,以宰相兼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充彰义军节度使,督师进讨淮西叛镇,擒
吴元济,以功封
晋国公;十三年,又建谋消灭淄青叛镇
李师道,功耀当世。
第五、元和四年正月,武元衡奏请资、简、陵、荣、昌、泸等六州复隶西川。
人物评价
魏泰在《临汉隐居诗话》中指出:“武元衡律诗胜古,五字句又胜七字。”
晚唐诗人
张为在其所著的《
诗人主客图》中称武元衡与
白居易齐名,
刘禹锡尚在其下。评论诗人的流派,以白居易、
孟云卿、
李益、
孟郊、鲍容、武元衡6人为主,其余为客,每人名下摘句举例,各有
标目,分附入室、升堂、及门等,把武元衡奉为“瑰奇美丽为主”。
人物考证
《旧传》载武元衡
元和九年六月卒,年五十八。据两《唐书》之《宪宗纪》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九年乃十年之误。则武元衡当生于
乾元元年(758)。《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乾元元年:“《旧传》记载武元衡与
李吉甫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