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蒿(
蒿属 ordosica Krasch.),又称黑沙蒿,是
菊科篙属植物。小灌木植物。茎高达1米,分枝多,茎、枝组成密丛; 叶初两面微被柔毛,稍肉质;茎下部叶宽卵形或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基部裂片长,有时2-3全裂,小裂片线形,叶柄短;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3-5(-7)厘米,一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3,裂片线形,长0.5-1厘米;上部叶5或3全裂,裂片线形;苞片叶3全裂或不裂;
头状花序卵圆形,径1.5-2.5毫米,有短梗及小苞叶,排成总状或
复总状花序,在茎上组成圆锥花序;总苞片黄绿色,无毛;
雌花10-14;
两性花5-7;
瘦果倒卵圆形,果壁具细纵纹及胶质。
油蒿是典型的旱生
沙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和耐沙埋抗
风蚀能力。在平均气温0.5~1℃时开始萌发生长,-1.5~-2℃时开始落叶。主根入土深达1.5~2.0米,普遍生长在干草原和半
荒漠带的固定沙地和固定沙丘上,是草原带沙地上的主要植物,分布于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地区。花果期7-10月。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茎、叶能
类风湿性关节炎、清热消肿,主治风湿性
关节炎、咽喉肿痛。根能止血。种子能利尿。
油蒿原产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北部)及
山西省(北部),
陕西省(北部)、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中部、西部)及新疆(东部、北部)有引种;国外分布于
蒙古国。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50~70(100)厘米,主茎不明显,多分枝。老枝外皮暗灰色或暗灰褐色,当年生枝条褐色至黑紫色,具纵条棱。叶稍肉质,一回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条形,长1~3厘米,宽0.3~l毫米;茎上部叶较短小,3~5全裂或不裂,黄绿色。
头状花序卵形,直径1.5~2.5毫米,通常直立,具短梗及丝状条形苞叶,多数在枝端排列成开展的
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宽卵形,边缘膜质;边花
雌性,能育;中央两性不育,
花冠管状。
瘦果小,长卵形或长椭圆形。
细胞染色体:2n=36。
在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和
阿拉善盟地区,3月上、中旬开始萌芽,逐渐生出叶片,叶密生绒毛,入夏后毛落,6月形成新枝,当年生枝条长达30~80厘米,7~9月为生长盛期,7月中、下旬形成
头状花序,8月开花,9月结实,9月下旬至11月初果实逐渐成熟,成熟后果实不易脱落,便于采种,10月下旬至11月初叶转枯黄、脱落。油蒿枝条有两种:营养枝和生殖枝。营养枝在初霜后逐渐形成
冬眠芽,翌年继续生长;生殖枝仅在当年生长,越冬以后即行枯死。
油蒿的植株按年龄可分为五类:
(1)幼苗:
为当年或生长一年左右的植株,高度通常在10厘米以内;
(2)幼龄植株:
约为2年生植株,株高在10~20厘米左右;
(3)中龄植株:
约为3年生,株高在20厘米以上;
(4)成年植株:
4~7年生;
(5)老年植株:
为8~10年生以上的植株。
油蒿一般生长2~3年可开花结实;水肥条件较好时盛期,其寿命一般为10年左右,最长可达15年。油蒿也有当年开花结实的。4~7年生的为繁殖盛期,其寿命一般为10年,最长可达15年。具有发达的根系。主根一般扎深1~2米,侧根分布于50厘米左右深度的
土层内。老龄时,根系分布十分扩展,据调查,天然生12龄油蒿,地上部分高90厘米,冠幅170厘米,根深350厘米,根幅920厘米,侧根密布在0~130厘米沙层内。具有一定的再生性。在
阿拉善盟地区观测,4月24日~7月21日,枝条平均高度为5.1厘米,而6月10日割的枝条,到7月21日平均高度达7厘米。
在
鄂尔多斯市测定,一年刈割2次的产量最高。但刈割时,植株高度不应低于30厘米,过低影响生活力。在内蒙古地区,一般利用2次为宜。具有广泛的生态可塑性。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壤土上分布较广,生长在固定、半固定沙丘或覆沙梁地、砂砾地上。抗旱性强。在甘肃民勤测定,蒸腾强度每小时为580毫克/平方厘米(鲜重),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每小时为429毫克/平方厘米。油蒿表皮角质层厚度为0.63毫米,比细枝岩黄芪、
柠条锦鸡儿厚1倍多,且气孔下陷,抑制水分蒸腾。所以它能生长在水分极少(含水量2%~4%),养分不足(全氮0.02%~0.03%)的流动沙丘上,与上述旱生
细胞结构有关。耐寒性强,在内蒙古
鄂尔多斯高原,冬季气温达-30℃,能安全过冬。不耐涝,积水1个月,会死亡。
油蒿枝条能生出大量的不定根,特别是幼龄植株,只要沙埋不超过顶芽,且能迅速生长不定根,维持正常生活。自然生长的油蒿以种子繁殖为主,但因其生长不定根能力强,也可分株插条繁殖。结实性好,据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地区调查,每株平均有花序24700个,结实率为72.5%,种子(瘦果)细小,千粒重0.18克。在油蒿群落中,0~10厘米
土层中每公顷种子贮藏量达134万~817万粒,其中29%分布在0~1厘米土层中;26%分布在1~2厘米土层中。大量的种子能保证它的群落繁衍不衰,落地种子,以春季发育的幼苗成活率最高,秋季发芽的幼苗70%不能越冬而死亡。在油蒿群落中,有明显的排它性。因此,少见其他植物,只偶见虫实(Corispermumspp.)、
狗尾草(Setariaviridis)、小画眉草(Eragrostispoaeoides)、
蒺藜(Tribulusterrestris)等。在沙化的土地上,油蒿可以很快入侵到以西藏锦鸡儿(Caraganatibetica)、
狭叶锦鸡儿(C.Stenophylla)、
长芒草(Stipabungeana)等为建群种的地带性群落中,并随着沙化的加剧,取而代之。也可侵入以北
北沙柳(Salixpsammophlla)、
小红柳(S.Microstachyavar.Bordensis)、芨草(Achnatherumspledens)为建群种的湿中生灌丛和盐生
草甸中,并逐渐取代它们。
生物学特征
油蒿能长期适应干旱的沙地环境,在形态解剖结构方面表现出耐干旱,耐沙埋,耐土壤贫瘠特性,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使油蒿成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沙土基质环境中植物间生存斗争的优胜者,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建群种,成为我国北方
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沙漠化的主要标志性
半灌木。油蒿具有直根系,并且根系非常发达,在半固定、固定沙地上主要分布在20~45cm深的
土层中,在流动沙地上根系可以达到100cm,有时可达200cm。油蒿在沙地上定植后,随着时间的迁移,沙地被固定,土壤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如土壤
紧实度增大,地表产生结皮或结板等,油蒿对它自己所改变的环境条件渐渐地变得不适应,长势变差,植株数量虽然有时很多,但普遍
矮小症,干枯枝条增多,抵抗力减弱,因此常被病虫袭击,生长逐渐衰退,甚至由其他的植物来代替。在不同生境中生长的油蒿,其形态与高度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油蒿分布区内,越往西气候旱化程度越高,油蒿个体高度明显降低。
影响因素
油蒿群落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是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
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
长芒草+
苔藓植物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机器迅速沙化的植被发展过程。沙化的原因是由于过度放牧,而适度地放牧又是保持群落稳定的关键,因此,一方面要限制过度放牧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封闭保护,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向下一个演替阶段发展,导致油蒿群落的衰败。
医药用途
根:辛、苦,微温。止血。用于鼻,吐血,崩漏。
枝叶及花蕾(
黑沙蒿):辛、苦,微温。祛
类风湿性关节炎,提脓拔毒。用于风湿关节痛,感冒,
咽喉痛,疮肿。 种子(黑沙蒿子):利水。用于小便淋痛不利。
提炼方法
沙蒿胶的提炼技术
沙蒿是生长于中国西北沙漠地带的一种
菊科蒿属植物,品种有
白沙蒿、黑沙蒿、
黄花蒿等。沙蒿是
多年生植物,其根系十分发达,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沙蒿胶是沙蒿籽种皮上的多糖类植物胶,约占沙蒿籽重量的1/5左右,遇水后胶质迅速溶胀,形成蛋清样粘稠而滑腻的胶凝体。沙蒿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几乎不溶于一切常规
溶剂,pH值也很稳定,耐115℃,高温处理不变性,是一种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天然植物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知道利用
沙蒿胶作为食品添加剂,例如
西北民间流传有添加沙蒿胶制作杂粮
面条。
工艺流程
1、物理法
黑沙蒿籽→除杂→淋洗→甩干(回收淋洗液)→碾剥脱胶→压片脱胶→胶质分离→精选
提纯→沙蒿胶(粉末状固态沙蒿胶,纯度90%)
沙蒿籽→除杂→浸泡→氧化改性→搅拌过滤→分离干燥→粉碎→沙蒿胶
主要变种
东俄洛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 Syst. Veg. var.tongolensisPamp.):与
原变种区别在于该变种植株高10-15厘米;基生叶长椭圆形,长3厘米以上,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
披针形。
头状花序小,直径1.5-2毫米,在茎上排成
总状花序或总状花序式的狭
复总状花序。分布于
甘肃省(西南部)、
四川省(西部)及
西藏自治区;生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或亚高山草原、
草甸与砾质坡地。
矮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Spreng. Syst. Veg. var.foetida(Jacq. ex DC.) Ling et Y. R. Ling):与
原变种区别在于该变种植株
矮小症,茎多数,成丛;不分枝或分枝极短。茎下部与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先端尖。
头状花序大,直径2.5-3毫米,直立,具短梗,在茎上排成
穗状花序式的
总状花序,稀少成总状花序式的狭
复总状花序;总苞片边膜质,褐色。分布于
青海省、
四川省(西部)、
西藏自治区;
印度(北部)、
巴基斯坦(北部)及
尼泊尔也有。生长于海拔3500-4200米高山草原或
草甸、砾质坡地、灌丛等地区。
生长环境
华北、西北、东北分布在低海拔至海拔3000米地区,西南省区分布在海拔3000-4000米地区;多生长于草原、草甸、森林草原、高山草原、荒坡、砾质坡地、干河谷、河岸边、林缘及路旁等,局部地区成片生长,为草原地区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种。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黑沙蒿的种子很小,必须把整地工作做好。在播种前浅耕一遍,耕后耙待播。每亩播种量大约需要半斤。为了保护幼苗,防止羊群采食残踏,可与糜子混播,当年还可增加粮食产量。播种期最好是在夏至前后,趁连阴雨或雨后好时播种。秋季播种,在冬季寒、冷的地方,容易遭受冻害。
用横坡条播法播种。行距70厘米,播后轻耱,覆土0.5-1厘米即可。幼苗出土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分次把苗子剪成50-70厘米左右的株距。这样对于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很大。
栽培技术
选地
适宜于阳坡沙性土壤,一般多利用不适于种庄稼的土地种
黑沙蒿。只要抓住苗,就能长好,还不怕风沙。但在粘性较大的土地上不易捉苗。
管理
第一年需锄草1-2遍,以后根据劳力情况,用犁于春季黄风过后,在行间浅耕一次,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沙蒿当年可生长15-20厘米高,秋收后平一次茬,留茬1.5厘米左右。苜从第二年开始粘籽,一般可生长十多年,但产籽最多是在3-7年之间,以后逐渐衰老和衰老危害草根而致死亡。在枝条上筒有少数叶残存时,应尽速收割,过迟遭寒风侵袭后,蒿籽容易脱落。收获后放场上风干,用梿枷脱粒并过筛。
主要价值
生态
黑沙蒿枝条匍匐生长,有利于防风阻沙,具有适应性强、耐干旱、抗
风蚀、
喜沙埋、生长快、固沙作用强等特点,为固沙先锋植物种。
食用
沙蒿是中国西北、华北和
东北地区荒漠、半荒漠地区晚秋和冬春特有的济困牧草,同时也是牧区燃料来源,种子可供食用,种子亦可榨油食用,出油率10%左右。
药用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消肿。主风湿性
关节炎;感冒头痛;咽喉肿痛;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或作发泡剂。
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一、
黑沙蒿叶、鲜枝及花蕾捣烂,外敷痛处,至发痒起泡为止,将泡挑破流出黄水,用消毒纱布包扎,防止感染,以夏季伏天用效果最好。(《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二、黑沙蒿茎叶、
老鹳草各五钱,马先蒿三钱。水煎服。(《
内蒙古中草药》)②治感冒头痛:黑沙蒿花蕾三钱,水煎服。(《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饲料价值
在季节性饲料平衡中有一定的意义。是骆驼的主要饲草。由于它含有挥发性物质,气味浓并有苦味,适口性不佳,除骆驼外,其他家畜一般不食,但在饲草缺乏时,如早春,山羊、
绵羊也采食。冬季适口性有所提高,骆驼和羊均喜食。据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试验,秋季油蒿的适口性仅次于
冷蒿(Artemisiafrigida),而远胜于
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altaicus)、
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
猪毛菜(Salsolacollina)等。由于枝叶保存得好,是家畜的主要饲草马也也会采食食。
油蒿草场适宜放牧利用,刈割会抑制生殖枝形成,对提高适口性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与其他牧草混合或单独调制成
青贮饲料,晒制干草或粉碎成粉。
在
鄂尔多斯高原,产风干草750
千克/公顷以上,最高可达1500千克/公顷,在西部
荒漠地区,仅产375千克/公顷。除饲用外,还可做优良的固沙植物。据
榆林市地区试种油蒿之后,风速和沙流量均大为减低,且细土粒增多,肥力提高。
种子含油率较高,约占干重的27.4%。是一种暗褐色碘值较高的不
饱和脂肪酸,可制做油漆。也可入药,其根可止血;茎叶和花蕾有清热、祛风湿,拔脓之功能;种子利尿。
防风固沙
油蒿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
半灌木植物,对北方干旱区的沙地生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我国北部以及西北部
温带荒漠和草原地带沙漠化的主要标志性植物,适应干旱的沙地环境,具有耐沙埋,抗
风蚀,耐贫瘠,分支和结实性良好等特性,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进植物群落演替,保护荒漠区生态坏境和改善荒漠环境条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