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是一本由
邢莉撰写的图书,于2008年7月1日由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民间信仰和民俗生活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民间信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同时探索了
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方向。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的民间信仰和民俗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学者研究民间信仰的特征,往往总结为原生性、多元性,我认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最大特征是民间性和生活化。本书定名为《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旨在把民间信仰还原于生活,将民间信仰作为理解民众生活、民间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本书除了一部分深层的理论文章外,还特别注重个案的研究、注重来自于田野的调查成果,这也是众人通过身体力行对
民俗学学科所做的贡献。
如何评价民间信仰?我在《观音信仰》一书中说:“观音信仰是中国人的智慧创造。观音信仰是一种虚构的幻影,这种幻影一旦人们信以为真的时候,它就无限丰富,无比多彩,占有无穷的空间和时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成千上万的中国百姓,就有成千上万个观音。面对现实,中国人用他们的‘诗性’智慧获得了一种超验的钦慕。信仰过程中蕴涵的文化结构和社会意义构建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深。”这就是民间信仰存在的原因。
中国民俗学家的思考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又是与世界同步的。自从新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的多样性宣言》发布以来,国际间多次召开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的重要会议。我国文化部已经规划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民族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学术界也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对有关理论和保护的实际操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在我国正掀起一个保护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的高潮。
在谈到口头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必须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组成这个国家的56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无比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渊薮的认同,都突出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和与众不同的地方,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这正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与
汉族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少数民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脆弱,消失得很快,消失的东西是不可能再造的。我们希望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专家和在座的学者对少数民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提高少数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宝贵财富的保护意识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