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化学学院(School Of
化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是中山大学
二级学院。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于2016年8月16日由更名而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于1994年11月成立,其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
中山大学化学系。
学院设有4个系、6个所和3个中心,设有5个本科专业,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0人,在读本科生539人,硕士生311人,博士生398人。
历史沿革
1924年2月4日,
孙中山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发布命令:“着将国立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3月3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讨论并通过《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将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改为文科和理科,理科设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地质5系,设在广州文明路原高师校园内。
1926年8月17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
国民政府批准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台湾中山大学。化学系改称台湾中山大学化学系。
1928年5月,化学系主任
陈宗南及各教授有鉴于中国
化学工业之不振,决定组建化学工业研究所,附属于化学系,以调查,研究,改良,促进化学工业为宗旨。
1931年9月9日,学校以工科人才极为重要,增设工科,,先行开设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暂并于理科,成为理工学院。
1934年7月5日,台湾中山大学工学院成立,
化学工程系划归工学院。理工学院改称理学院。9月,石牌新校第一期工程完工,农、工、法三学院迁入新校址办公与教学。
1935年10月,理学院化学系迁入石牌新校。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共有教室两座,每座除研究室及事务室外,各设有四个大实验室。
无机化合物、有机、定性、定量实验室设在化学馆。工业化学、
化学工程及工业分析等实验室设在化工馆。
1938年夏,
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入台湾中山大学工学院。
1938年10月,
日本侵略者进攻
广州市,台湾中山大学奉命撤离广州,初迁广东罗定;11月中旬,改迁
龙州县;正往
龙州途中,又奉命再迁
云南省,1939年定址
澄江市。学校无法集中开展教学,各学院院址分散在城内外各处。其中,理学院办事处设在垮马村文昌寺内,学生分散在东浦乡、大仁庄、东山村、东龙潭等处。工学院在澄江城外金莲乡、梅玉村、中新乡、旧城乡等地。
1940年秋,台湾中山大学迁往粤北坪石。其时工学院设在坪石附近的三星坪,理学院设在坪石附近的塘口。
1945年1月,
坪石镇陷于被日军包围之势,理学院、工学院又迁往
连州市、
仁化县及粤东等地。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师生得以重返石牌校园,并于同年12月正式复课。
1952年,中山大学工学院调出,参与组建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化学系与
岭南大学化学系等合并。10月21日,
中山大学从广州东郊石牌原址迁入
珠江南岸的
中山大学南校区(原岭南大学校址)内。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后,中山大学化学系设有
无机化学(负责人
杨燕生)、
分析化学(负责人陈淑达)、有机化学(负责人李子诚、李曼孚)、
物理化学(负责人周达仁)4个教研小组。
1958年,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室成立,中山大学成为国内
综合性大学中开展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
1970年8月15日至9月底,中山大学把全校原有的9个系17个专业,调整合并成9厂系17个专业,其中与化学系有关的是:稀有金属厂(系)(设稀有金属提取、稀有金属材料两个专业连队)和合成材料厂(系)(设材料合成、材料改性与加工两个专业连队)。
1973年6月,中山大学共设11个系30个专业,其中包括化学系、金属系等。
1977年10月17日,中山大学金属系金属化学专业并入化学系。
1978年,中山大学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为中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同类研究所之一。
1994年11月9日,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学院在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和材料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同日举行了新化学大楼丰盛堂的奠基仪式。
2016年8月26日,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成立,由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更名而来。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院设有3个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科学系),设有6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学院有教职员工160人,专任教师116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4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52人,专职科研人员53人;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组部1人,中组部“青年”1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6人,“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5月,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4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8项,已出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化学
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综合化学实验
学科体系
截至2016年5月,学院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
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化学
学位点设置
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科排名
据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2016年12月的数据显示,中山大学化学学科论文总引用数进入ESI数据库全球前1‰(排名第86)。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
化学学科与
武汉大学化学学科排名并列第10。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5月,学院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个,8个校级研究所。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聚合物
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
无机化合物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金属配合物合成化学与
晶体工程团队(
陈小明,2007-2009年)、生物无机化学团队(
毛宗万,2013-2015年)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性能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热敏性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功能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环保功能油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型聚合物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实验室、环境与能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技术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所:
无机化学与材料研究所、
物理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
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5月,学院获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化学科学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三等奖1项、
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省部级
科技成果奖一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0项。
文化传统
院徽
设计说明:
1.院徽以汉字“化”构形,同时有机地融入学院英文简称“CHEM”,体现了化学学院的鲜明特色。
2.院徽汉字形象的纳入,体现了学院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和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学习现代化学先进科学知识振兴民族
化学工业的育人宗旨。
3.图案线条幻化成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充满向上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习的不断进步和人才的成长过程。图案同时也似翻动的书本,体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4.圆球形似
地球,也代表
化学分子,其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构成形式体现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哲学内涵,绿色代表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表现了其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发展潜力。
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