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钧,1969年出生于
河南省禹州市,钧瓷圣地。生于艺术世家,自幼随父学习绘画。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曾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
河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中原大工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人物生平
刘志钧,男,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陶瓷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全国钧瓷收藏联谊会艺术总监、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
陕西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艺美术学校兼职教授、
郑州轻工业大学轻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
生于艺术世家,自幼随父学习绘画。先后师从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尚扬教授研习绘画,师从新中国第一代陶瓷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研习陶瓷艺术设计,师从设计专家付中承、徐国、陶瓷总工杨文宪研习陶瓷设计及热工工艺。师从“钧瓷泰斗”
晋佩章学习钧瓷配釉及烧造工艺。
1989年美院毕业后,就职于黄河科技大学工艺美术系, 1993年9月,供职于
郑州大学新闻系,1996年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富安一起创建刘富安钧瓷工作室,并任副主任,大师助理。2007年5月就职于
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任秘书长,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河南陶瓷》杂志执行主编、《陶瓷中国》杂志编委、2012年任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2013年任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2016年任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研习、领悟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陶瓷设计理念与手法,创作出许多优秀陶瓷作品,并在学术和技术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个人作品连续三年斩获“河南之星”
艺术设计大赛金奖,主持策划实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43届陶瓷艺术大会禹州分会”,主持策划实施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汝瓷文化节”,主持策划实施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河南首届、二、三、四届陶瓷艺术大展”,主持策划实施第一、二、三届“全国钧瓷藏家展”。被
河南省发改委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突出贡献奖” 、“河南省最佳设计师”,被
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原陶瓷文化杰出青年”获国际和国内大奖8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计30余篇。作品20余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
匈牙利中欧文化教育基金会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院收藏机构永久收藏。
作品和事迹在《人民网》《光明网》《
文汇报》《南方周末报》《
深圳都市报》《
央广网》《
央视网》《
中青网》《新浪》《网易》《搜狐》《文汇网》《
大公报》《中国陶瓷》《中国陶瓷艺术画刊》《艺术品鉴》《大河报》等国内外报纸 刊物网站有大量的刊登报道。
个人成就
刘志钧的骨子里是不安分的,心思敏锐富于洞见,什么都愿意去尝试,认为生活就应该有“旷达不羁”的心态。然而他的态度又是认真的,历经近三十年的探求,也颇有积累和收获。“跨界”的发展,使得他在钧瓷、设计、
国画、油画等领域游刃有余。刘志钧敢于对钧瓷既有形式进行创新,不断追求钧瓷艺术的新境界。他提倡的“新钧瓷艺术”和倡导的“陶瓷、艺术、生活”理念,用
瓷土演绎东方美学,以釉色渲染中华人文,继承唐宋文化,秉承儒、释、道精神,以设计引领陶瓷艺术,追求陶瓷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致力陶瓷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刘志钧,1969年生于禹州市,自幼随父亲学习绘画。他的父亲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会设计一些钧瓷造型。在很小的时候,刘志钧就经常随父亲去
神垕镇。
但真正接触陶瓷艺术,还是要从陶瓷壁画谈起。就在刘志钧读
高中的时候,艺术家
尚扬承接了一项巨型壁画设计工程,有九层楼的高度,是当时“
亚洲第一大壁画”,在禹州烧制。同时,
杨国辛等老师也在禹州参与壁画创作和钧瓷创作。热爱绘画的刘志钧经常跑到工坊里,一边请教绘画技法,一边参与到老师的工作中,这项工程前后耗费了两年。在这期间,刘志钧不仅在美术专业方面受到了尚扬和杨国辛等的指导,而且在陶瓷艺术方面甫一入门,就受到了学院派理念的影响。
他说:“年轻的时候对什么都比较好奇,都想去尝试一下,最想当个画家,觉得无拘无束、很过瘾。我考学的时候,当时的
湖北美术学院不像现在的院系那么细分,只有美术系和
工艺美术系。后来感觉搞设计很有趣、新鲜、好玩,就由
国画专业转入了工业造型设计。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一领域,一晃干了二十多年。值得庆幸的是,如今从事的钧瓷造型研究也与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还算是在钧瓷艺术的圈子有所依持。”
刘志钧师从于
张守智、尚扬、
杨国辛、付中承、
晋佩章、杨文宪、
徐国桢等当代大家,在刘志钧近三十年的艺术历程中,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使得刘志钧的起点有着常人无可比拟的高度,特别是在钧瓷艺术上,刘志钧可谓是集中西之学,兼诸师之长。
如今,他不仅具备了出色的艺术才华,更是在钧瓷、设计、
国画、油画等方面小有建树。作为刘志钧的生命中的引路人、严师、挚友,诸位老师也对他的“小有建树”颇为嘉许。他钧瓷艺术的成就也受到业界肯定,担任了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陶瓷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1993年,禹州钧瓷研究所正式成立,
刘富安担任副所长,主持该所的专业技术工作,主抓钧瓷设计和工艺。当时研究所里缺一个文笔较好的设计骨干,刘富安前往
郑州大学找到刘志钧,邀请他回禹州。刘志钧回忆说:“那时候,每逢周末,我都要回禹州,同刘富安、
文国政等讨论造型、画设计图……刘富安大师是一个十分勤奋和聪明的人,对钧瓷造型精益求精,为研究一个满意的钧瓷造型,常常会耗费半年进行推敲。”
刘志钧 作品
在“刘富安钧瓷艺术工作室”期间,刘志钧担任了工作室的副主任,兼刘富安大师的助手,他同刘富安大师探讨并设计一些新的钧瓷造型。随后又成为
晋佩章先生的关门弟子,晋老先生在钧釉的理论和实践上,给予了他耐心的指引和无私的教诲。”
“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学艺,晋佩章老师都使我受益匪浅。他对我是十分严厉的,手把手教我选料、选矿……”刘志钧回忆说,“一年里至少有200天都待在瓷区,在这期间,亲手制作钧瓷的机会一下子多了。大概七八年的时间都呆在晋家钧窑。与晋佩章、
晋晓童有不少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晋老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来研究釉色,将钧瓷釉色之美发挥到极致,对我更是毫无保留的。”
有意思的是,二十年后,刘志钧成为了晋文龙(
晋佩章长孙)的老师。晋文龙说:“老师(刘志钧)对我挺严厉的,观察非常细致,行为上有一点不合规,都会提醒我,如果我哪里做的不合适,老师也会分析很到位,有理有据地进行批评。(刘志钧)在评析古代经典陶瓷造型时,拿
张守智老先生给他讲的话来指引我:‘你师爷经常跟我说,你首先要把传统陶瓷艺术的精髓彻底领悟,你才能在钧瓷艺术上承古开今。’并亲自动手带领我学习现代陶艺技法,进行崭新的设计和尝试新造型的创作,施釉也是他手把手教的。尤其是使用同一种基础釉方,制作不同颜色的釉彩。”
刘志钧笑着说:“只不过是把从他爷爷身上学的东西又还给了他。”
而杨文宪和
徐国桢两位老先生严谨的陶瓷科学理论、扎实的陶瓷烧制经验,也都使得刘志钧受益匪浅。已逾的杨文宪还经常亲赴禹州瓷区,每次去都要求刘志钧跟着。一方面身边有个放心的人可以照顾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指导配釉、烧造时能够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与爱徒。2013年,在杨文宪和徐国桢老先生作品联展上,特意安排了刘志钧代表两位老先生的众多学生,向两位老先生敬献红围巾。带上红围巾,坐在太师椅上,两位老先生笑逐颜开。
正是由于得到
张守智、
晋佩章、徐国桢、杨文宪等老一辈陶瓷大家的亲传亲授,刘志钧对钧瓷文化、烧制技艺、钧釉配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对钧瓷艺术与工艺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骨子里流淌着根深蒂固、纯正而新鲜的钧瓷血液;同时,艺术科班出身的他,凭着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多年的设计经验,使得他能够以崭新的眼光、前卫的理念去全面地审视和看待钧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他看来,钧瓷艺术的巅峰时期是在宋代,这主要包含了两层涵义:第一,宋钧已成为一种标杆、参照物,从当时的人文和社会背景来分析,宋代文人及皇家注重“道法自然”的观念,崇尚“自然、质朴、含蓄、内敛、简洁”的美学精神。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一种极具文化象征的符号,而具备“似玉非玉而胜似玉”品质的瓷器,如:钧瓷、汝瓷等备受宋人的追捧和喜爱,甚至成为宫廷专用的器物。而宋钧设计还仅限于“器”,主要作为宫廷御用的日用器物,以及礼器等。
由于传世宋钧的珍稀,当今大众普遍认为钧瓷是一种收藏品、甚至是奢侈品。作为五大名窑之首,普遍认为制作“器”会掉价。目 前市场上以陈设、观赏及收藏品为主,任何一种瓷器都应当具备“为人所用”的功能性价值,在钧瓷上往往被人无意识地忽略掉了,这是人们的误区。钧瓷的发展受此局限,很难达到新的高度。
工艺美术,首先讲求实用,其次才是观赏性,美而无用的东西,曲高和寡,很难积累大量的受众。故而应该强调“人文第一,审美次之”的创作观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几年来,钧瓷也迎来了悄无声息的变化,业界都在积极努力求新求变,以往秉持固守的理念也在和新的社会环境进行磨合,钧瓷设计慢慢地朝着实用器物类的造型延伸。这是正确的方向,长远看来,也是利于钧瓷艺术的发展。
背负前辈的智慧和心血,刘志钧从全新的角度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钧瓷与现代艺术理念融合,在钧瓷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他继续探索钧瓷艺术的可能性,提出了“新钧瓷艺术”的概念,即现代钧瓷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姊妹艺术门类的装饰性特点,如
浮雕、绘画、当代
陶艺等,来丰富钧瓷艺术的表现形式。并试图探索出一种新的钧瓷艺术发展出路。尤其是“钧瓷釉色瓷板画”,这一艺术形式被传统钧瓷观念所不屑,而敢于创新的他希望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为此,他也做了大量的功课和准备工作,讨论和尝试了绘画与釉色结合的种种可能。然而,其中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题材和创作方式的选择上,这一形式的选项非常广泛,但与钧瓷现有材料联系在一起,并落实到具体的制作工艺上,还要在细节上多番考量。因为钧瓷的釉色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完成具象的东西,但试验出的好作品甚至神似于
赵无极的抽象绘画。
刘志钧补充说:“这些还仅仅限于理论实验阶段,是否能得到业界、市场的认可,还未可知。但我坚信,美的东西定能引起共鸣。因为美是一种共识”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