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松鸡指名亚种(
学名:Tetrao parvirostris parvirostris),又称
黑嘴松鸡,是黑嘴松鸡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
西伯利亚地区东部,
东北地区,乌苏里兰和
锡霍特山脉等地。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的雌雄嘴、脚和趾均为黑色,虹膜为肉桂色,但羽色差别较大。这种鸟类体型结实,喙短且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鼻孔和脚均有被羽,以适应严寒环境。早成鸟,不常飞翔。
主要栖息于
落叶松、
云杉、
果子松和
冷杉属的针叶林带,具有大小不等的林间空地。在林内的倒木旁、灌丛或草丛中的空地上活动。晚上主要栖宿在落叶松树上。冬季常在地面的雪穴中过夜。黑嘴松鸡指名亚种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食性较广。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体型似
家鸡。全长约70(雌)一90(雄)cm。
雄性成体最大者可达4
千克,多数重约3千克;在头颈部有青紫色闪光;肩部、初级飞羽,以及翅和尾上的一些覆羽尖端部分为鲜白色;尾长大,其长度略短于翅长,外形似楔状;下体黑褐色,杂以白斑,尾下覆羽的尖端有宽达2-2.5厘米的白色端斑。
雌性成鸟体重约二公斤,上体大致为
褐色,但具黑褐色闪
蓝光的横纹,在头顶上又常形成圆点状;尾及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红棕色细纹;翅及尾上的覆羽也有白色端斑。两性的嘴均黑褐色。脚与趾黑色。在两眼的上方有红色裸皮。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
丘陵的
落叶松、
冷杉属、
云杉、
樟子松和
果子松等针叶林的林中空地、林缘和河谷地带活动,喜栖息于赤杨、
柞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农田、河谷、草地至深山丘陵。但在亚高山的矮曲林带很少见到,也很少到林缘、
草甸及农田中活动。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善于在地面行走,除了上、下树外,一般较少飞翔。起飞先走到较为开阔的地方,两翅鼓动有力,呈斜线飞起,常发出较大的鼓翼响声,雄鸟的鸣叫声为“嘎—嘎—”,雌鸟的鸣叫声则为“呱—呱—”。当飞到一定的高度后,再斜向滑翔下来,两翅下弯,灵活地改变方向,或再次鼓动双翅向上飞翔。通常飞行的距离不长,多在200米以内,飞行的高度也不高,一般不超过大树的树冠。降落前大多先落到树上,仔细观察地面上的动静,认为没有危险时才落地。遇到危险时通常先站立不动,冷静观察,待危险迫近时才起飞,或者钻进茂密的灌丛中、枯叶堆或倒木堆中隐匿。晚上通常都栖息于
落叶松树上,只有在育雏期间才与
早成雏一起栖息于地面的草丛中或灌丛中。
多在树上采食,有时也在地上。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到60余种,包括
桦树、柳树、
椴属、
杨属、
樟子松、
果子松、兴安落叶松等
乔木,还喜欢
忍冬、
柳叶菜、
岩高兰、兴安蔷薇、
越橘、牙疙瘩、草莓等灌木,也吃一些
鳞翅目的昆虫、
蜗牛、蚂蚁及卵。
黑嘴松鸡体型较大,取食量也很大;有时成群地集中落在一棵树上啄食树芽和嫩枝,由于取食过多,常致使树木生长不良或枯死。
细嘴松鸡比较耐寒,
大兴安岭严冬晚间气温达—40℃以下时,它们就藏在雪洞中过夜,在不冷的天气里,它们就成群地来到阳光充足、比较暖和的
落叶松林中活动和觅食。
三月下旬
发情 ,
雄性之间常有夺雌争斗。5月初
产卵,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为22~24天。主要敌害是
紫貂,筑巢的生境与食物的丰盛度、隐蔽状况、离水远近、林型、坡向及
平均海拔等生态因子都有关系。一般在向阳的山坡和近水地段、枯枝堆、倒木下或树根旁等较为隐蔽的地方。巢很简陋,大多是雌鸟在地面扒个坑,放上些枯枝、树叶、草茎和羽毛。
巢筑好后接着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9枚,卵的颜色为浅棕色或色,具红
褐色或暗褐色的斑点。从筑巢开始,一直到产卵、育雏,都由雌鸟独立承担,孵化期为23—25天。
雌鸟在孵化时有很强烈的恋巢现象,有人走到跟前也不出窝飞走,有时假装成受伤的样子将入侵者引开,然后再回到巢中继续孵化。刚孵出的小
早成雏全身
绒羽为皮黄色,杂有黑褐色的斑,脚为肉红色。孵出后不久即可跟随
亲鸟觅食,一个月以后就能飞到大树上栖息了。
黑嘴松鸡历史上在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和
黑龙江省境内的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和
阿尔山市等地均有分布,冬季在
河北省的
兴隆县境内的
清东陵附近也能见到。它的两个主要
栖息地小兴安岭和阿尔山地区的
种群也已处于灭绝的边缘,河北也不再能见到越冬的个体。即使是种群数量最多的
大兴安岭地区,下降的速度也非常之快,由于1987年5—6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
特大森林火灾,烧毁了大片
原始森林,过火总面积达133万平方米,使
黑嘴松鸡的种群密度急剧下降,处境非常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