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第一中学
2009年创立于四川的公立学校
四川省汶川县第一中学(四川省汶川中学)隶属汶川县教育局。这里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其中藏族占52.3%,羌族占17.7%,回族占3.2%,汉族占26.6%,其他民族占0.2%。
四川省汶川县第一中学由5·12汶川地震前威州中学、桑坪中学、七盘沟中学合并而成。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同意四川省汶川县威州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汶川中学的批复》(川教函〔2011〕283号),2011年7月14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中学校(四川省汶川县第一中学)更名为四川省汶川中学。
办学历史
四川省汶川县第一中学由原汶川县威州中学、桑坪中学、七盘沟中学三校合并而成,以威州中学为主要历史背景。汶川威州中学创办于1964年,校址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汶川县县府所在地威州镇。学校始建仅两个初中班,招收学生45名。刚起步不久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停办三年。1970年秋复校,县上将威师附小、红星小学两个戴帽的初中班归入威中,12月学校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当时,全校教职工(包括兼课教师)不到20人。1972年秋,上级决定在威中增设一个高中班;与此同时,“工宣队”进驻学校参与领导、管理;同年,为贯彻“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学校又举办了“红医”、“农技”两个高中班。自此,全校师生员工年年都要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学军的教育锻炼。
为适应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济建设的需要,1980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在威州中学试办寄宿制民族重点高中班,并招收九寨沟县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和汶川六县内的藏、羌、回等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重点班“一届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均保持在85%以上,为阿坝州培养较高层次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在1987年和1989年连续两次获得四川省民委、省教委颁发的民族教育奖励基金奖。由于办学成绩突出,1984年12月20日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扩大办好的重点中学,1986年被省委、省教育工会授予“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威州中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校学生由1993年的16个教学班,658名学生扩展到2000年30个教学班,1500余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31100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253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2200万元,成为全州县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被迫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体育城,迁移路途十分艰辛,途经马尔康市大渡河丹巴县雅安市等地,路程逾千里,经全校师生齐心协力,于2008年9月全部平安转移至过渡校区。在过渡的一年时间里,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全力支持,全校师生同甘共苦。灾后以原四川省首批省重点中学、省级示范校、省级文明示范单位威州中学为历史文化背景,合并原汶川县初级中学中发展水平较高的桑坪中学、七盘沟中学,斥资2.4亿人民币建成汶川一中新校区。2009年8月,汶川一中建成。威州中学顺利完成过渡,迁回汶川。2013年12月23日,经四川省教育厅复核正式批准四川省汶川县第一中学校成为四川省二级示范高中。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理念先进。学校不仅具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专用的美术、音乐教室以及图书、阅览室,还建成了学术报告厅、钢琴琴房和形体健身房,宽带校园网、电视广播和语音广播系统以及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均已投入使用。新建的运动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和科艺大楼相继落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威中已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第一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是全州第一个与北京市第四中学成都市第七中学联网的远程教育基地,第一所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姻的外语实验学校。
师资队伍
学校教职员工350名左右,其中有特级教师3人,有高级教师106人,中级教师107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有省级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参加教材研修班培训结业的近30人;有全国、省、州、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5人。教师中还拥有中共十六大代表、世妇会代表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1人;四川省人大代表1人;州“十大杰出青年”1人,州、县级拔尖人才3人。
办学业绩
1996年以来,学校高考上省线人数逐年增加,占全州近2/3,升学率一直稳定在90%左右,以绝对优势居全州各项评比榜首,大批学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
1992年以来高考升学率连续五年达到70%——84%;1996年——2001年高考升学率保持在97%以上;2002年高考以理科623分、文科545分的成绩获得全州县文理科第一名,高中考均包揽了全州前七名。2003年,高考再创佳绩:理科以624分、文科以581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夺得全州文、理科“状元”;全州理科前10名中,威中占8名,文科前10名中,威中占5人;在理科试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上本科线人数达100名,比2002年还增加了35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威中学生第一次大面积的考上了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初中“三合一”考试中,全州县前10名考生中除第7和第8名外全是威中学生,全州名列前100名的考生中,威州中学占了43名。2004年高考又夺州文理科状元。
校园环境
学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里是全省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其中藏族占52.3%,羌族占17.7%,回族占3.2%,汉族占26.6%,其他民族占0.2%。校园占地面积168亩,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4000余名。
办学成果
汶川一中(汶川中学)以威州中学为主要历史背景。威州中学创建于1964年,1984年列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短短40余年历程中,威州中学以校风良好,治学严谨和教育教学质量高而享誉全州县,被誉为民族教育的一面旗帜,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绿化示范校”、“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四川省依法办学示范学校”、“四川省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多年来均获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学质量一等奖以及汶川县中小学校综合考核评估一等奖等270余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办学理想
提升民族教育的现代品质,筑就藏区中学的教育高地。
以现代教育思想提升民族教育的内涵发展质量,在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特色塑造、办学业绩等方面,筑就藏区中学教育第一峰。
办学理念
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
办一所以“民族教育”和“藏区教育”为发展特色的学校,为师生养心、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以突显学校的民族教育特色,创建藏区中学教育第一峰。
人才愿景
(1)干部发展目标:民族共进,励志创新。
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文化引领下,逐步形成“尊重民族传统、促进和谐共存,不断奋发进取、努力创新管理”的品质与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灵动教育,多彩生命。
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文化引领下,逐步形成“智慧灵动,关爱和发展各民族学生,促进各民族学生个性发展”的品质与能力。
(3)学生发展目标:自信自律,品学兼优。
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文化引领下,逐步形成“自信自律、人格健全、品学兼优、做创俱能,彼此尊重、共同发展”的品质与能力。
文化传统
育人理念
启智求真,塑魂强本。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文化引领下,开启师生的成长智慧,培育学生的求真本性,为师生的发展根植民族的灵魂,为学生自己、家庭、学校和藏区的发展提升关键能力。
校训
求知、求真、成人、成才。引领学生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把握华族的灵魂,成为具有灵魂的中国人;全面修养身心、个性,成为支持和奉献藏区建设的优秀公民。
学风
乐学共进,求远创新。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学校文化引领下,形成“勤学乐学、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和谐发展,志向远大、宁静致远,努力创新、不断改变”的学习风气。
教风
敬业善教,求实求精。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学校文化引领下,形成“敬业乐业、能教会教,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风气。
特色教育
浓郁的民族特色,突出的现代特色。在“为民族塑魂,为藏区强本”的学校文化引领下,综合提升各民族学生的学识与品格,进一步完善民族教育体系,创建民族教育品牌。
特色课程
围绕“民族教育”这一主线,完善和丰富“常态化民族教育课程”、“专题化民族教育课程”、“个性化民族教育课程”、“拓展性民族教育课程”等四大模块的课程内容,以进一步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州县两级党委政府对汶川一中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惟冀藏羌回汉等各族少年,勿忘中央亲切关怀和广东省无私援建,牢记身上肩负之重任,不辜负祖国和人民之期盼,为汶川的美好未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读书。”
获奖情况
汶川中学是2010~201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获奖工程之一,该工程由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2020年12月,入选2019-2020年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四川汶川中学走出民族教育新路.中国新闻网·四川.2023-12-23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师资队伍
办学业绩
校园环境
办学成果
办学理想
办学理念
人才愿景
文化传统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