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帆,(1922年―2004年6月25日),原名冯声亮,浙江萧山人。
原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是我国著名的画报专家、摄影艺术理论和军事摄影报道工作的实践者和组织者。
主要作品有《中外童话大观》《实用儿歌鉴赏大全》《新中国儿童文学名作大观》《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
个人生平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
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华北军区华北画报社副主任。参加了
长治市、
定陶区、
临汾市、
晋中市等战役。
1946年立大功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西南画报》主编,解放军画报社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
中国摄影》主编,另文联第四届委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
一腔热血赴延安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存亡关头,正在学校学习的高帆,和许多爱国青年一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的洪流。1938年秋,年仅16岁的高帆,怀着拯救祖国、拯救民族的满腔热情,毅然告别家乡,告别亲人,跨过
钱塘江,越过层层封锁线,闯过道道盘查关,奔赴陕北延安解放区,投身到中国革命事业之中。
高帆在途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时,曾得到一本《
红星照耀中国》。此书1937-1938年在伦敦和
纽约出版时称《红星闪耀中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
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向世界作了真实的报道,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影响。高帆从中了解了中国的红都——
延安市,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在书中,高帆特别珍爱
埃德加·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在保安》的照片,人物的着装、神态、姿势、光线都很好,因而高帆一直把它珍藏在自己身边。从此,高帆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帆到达延安解放区后,先后在陕北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38年底,高帆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被分配到太行山区由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
八路军第129师当宣传干事,随部队活跃在平汉铁路线上。他以画笔和刻刀为宣传工具,先后在师先遣支队政治部、师政治部宣传部从事《战场画报》编辑、美术、
摄影工作。在战争纷飞的年代,他长期深入敌后,转战太行山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消灭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出色的战地记者
1939年,部队从
日本侵略者手中缴获了一台
照相机。部队根据高帆在蚕桑学校学过一些摄影知识的特长,将这一特殊的武器交给他使用。从那时起,高帆以照相为武器,开始走上了一条战地摄影记者之路。
1939年冬天,八路军总部组织华北地区各部队发起了“
百团大战”,进行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高帆身背相机,和广大军民一起,对敌展开了较大规模的破袭战,拍摄了大量照片。
1941年起,高帆运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到敌人后方去的黎城县大队整装出发》《拆炮楼》《涉过河,向敌据点奔袭》等珍贵照片,极大地鼓舞了
太行山军民的抗战热情。
在战斗环境中进行摄影报道,既艰苦,又危险。但高帆作为一个有胆有识的战地摄影记者,出于对
正义战争的深刻理解,更是深受战士们无私无畏,大智大勇气概的感染和激励,他始终把自己作为战斗集体的一员,出没在硝烟弥漫的火线现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
在战地拍摄中,高帆力求做到“近些,再近些”,使拍摄的画面能够真实地再现战场的场景。经过他的艰苦努力,真实地记录了《八路军在反“扫荡”中》《武工队奔赴敌占区》《破坏敌人封锁线》等一系列的战斗画面,为中国的战争史和摄影史留下了那段珍贵的历史档案。
晋冀鲁豫根据地建立以后,战争紧张残酷,敌人封锁严密,地上有敌人,天上也有敌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此,在长达3年时间里,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做到手不离枪,也不离锄。在此期间,高帆拍下了《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挖窑洞》等作品,反映了晋察鲁冀豫军民亲密团结和战胜敌人的生动画面。
1943年,高帆参与了编辑出版《战场画报》。初期的画报是单张石印,不能照相制版,只能刊登木刻和线条简单的美术作品。
1944年6月,部队领导决定出
摄影画报。129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指派高帆前往晋察冀画报社请教并协助制版。高帆经化装后,腰里别了两颗
手榴弹,带着刘伯承、邓小平的信件和一叠照片,在武工队员的护送下,越过重重封锁线,从晋冀鲁豫前往晋察冀军区。在“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封锁”与反“封锁”的对敌斗争中,高帆历尽艰辛,在晋察冀军区把照片制成铜版,带回摄影制版材料,往返40天,圆满地完成了刘、邓首长交给的任务。从此开始,《战场画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开始发表摄影作品,成为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太行山
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使高帆在革命战争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成长。他忘不了
太行山的一山一石;忘不了太行山区的父老乡亲;更忘不了革命熔炉的锻炼和战争烈火的考验。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战地记者的高帆,在战争中洗礼,在血与火的战斗中成长,他通过相机的镜头,凝聚了战斗的瞬间,书写了对民族、对人民的忠诚。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帆再次到晋察冀画报考察学习,在他带领晋察冀画报支援的摄影人员和器材,返回冀鲁豫首府
邯郸市后,将《战场画报》改名为《
人民画报》,高帆首任画报负责人。
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中,高帆先后参加了反扫荡战斗、
百团大战、
平汉路破袭战、北流寺战斗、
长治市、
陇海铁路、
定陶战役、
晋中战役、
平津战役、进军大西南等许多重要战役和战斗的现场摄影报道。这一时期,他深入战斗第一线,依靠智勇双全,拍摄了《转入外线作战》和《北流寺战斗》等作品,把激烈的战斗场面拍摄下来。
从
太行山走来的高帆经历战争,记录战争,他的一生闪烁着一个军事
摄影工作者的光辉足迹。
军事摄影
高帆在
北平市拍下了入城式和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后,就随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去解放大西南,在重庆参加筹建《西南画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高帆任西南军区《西南画报》社主编。1949年,高帆作为摄影界代表,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1950年,在北京召开全军英模大会,并举办大型军队战绩展。朱德总司令看了展览上的照片,提议军队该有自己的画报。在他的倡导下,各大军区派出宣传干事,开始画报的筹建工作。1951年2月,时任西南军区《西南画报》社主编的高帆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正式参加《
解放军画报》的创建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
1956年7月,高帆作为中国摄影学会筹委会成员之一,全身心地做好学会的筹备工作,确保学会的如期建立。是年12月,在中国摄影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高帆被选为常务理事。同时,他作为发起人之一,提出要办一个刊物,定名为《
中国摄影》,最后经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由高帆同志担任《中国摄影》主编。接着,他就直接参与《中国摄影》的筹备工作。经过积极的努力,《中国摄影》于1957年第一季度出版了创刊号。在此期间,他一再强调:“繁荣摄影创作、提高摄影水平这项任务已经列入中国摄影学会的章程上了,为了不使它成为一纸空文,这就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出版刊物这项工作就是其中之一。”自《中国摄影》创刊起,至1966年6月停刊止,高帆一直担任《中国摄影》主编。
《
中国摄影》一经创刊,就受到各方面的欢迎,成为全国摄影家发表作品、交流心得体会的园地,起到了组织、团结、引导摄影队伍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阵地,陆续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文章。
在第二、第三次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高帆均被选为常务理事。
特别是拨乱反正之后,高帆又积极参与恢复中国摄影学会(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筹备工作。
1979年10月,中国摄影学会恢复工作,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第四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高帆当选为副主席。虽然高帆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担任的是社会职务,但他出于对摄影事业的责任感,一向认真负责,对中国摄影家协会各方面的工作,都积极参与研究,在掌握中央文艺政策、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987年12月,高帆虽已离休,但他仍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中国的
摄影事业。1991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高帆当选为主席。2001年12月,德高望重的高帆又被推选为
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事实表明,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中,高帆付出了无限的智慧和大量的心血。
高帆的摄影实践始终与画报工作结伴而行,自在太行129师《战场画报》工作始,先后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华北画报》副主编,《西南画报》主编,总政治部《
解放军画报》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其中担任社长长达30余年。长期的画报工作实践和摄影实践,高帆成为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军旅摄影家和摄影评论家,并且是我国一位资深的画报工作专家。
人物事件
高帆一生光明磊落,在
摄影事业的道路上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为我国的摄影和画报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4年6月,一套8本《天下之脊》画册正在紧张地编辑之中。这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部重头之作,全面反映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光辉历史。作为曾经的战斗员和画册主编,高帆硬撑着在病床上完成了对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部分内容的审定,他还亲自设计选定了画册封面。高帆为这部具有史料和文献意义的画册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就在画册进入印刷厂、即将面世之际,高帆却不幸离去,留下几多遗憾。
2004年6月25日,高帆走了。
6月29日上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一个小告别室里,鲜艳的党旗覆盖着高帆的遗体,一束圣洁的
百合属放在他的胸前,庄严的军帽搁在身旁。简简单单的几个花圈、几束鲜花围绕着他,一如高帆简朴作风。
正在外地出差的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向高帆的家属发唁电表示慰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于健,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李前光,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等赶到医院,参加这位为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成长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前辈、老主席的遗体告别式。
高帆的夫人、著名女摄影家
牛畏予携子女向同在摄影战线并肩奋斗数十年的亲人和战友道别,泣不成声。与高帆相处多年的战友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单位负责人列队向前,默默地向着昔日的师长和老领导鞠躬,向中国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老一辈摄影家高帆作最后的告别。
参与《天下之脊》画册编辑工作的老摄影家、老战士们默然肃立。其中一位女编辑面对高帆深情地说:“我们的画册马上要面世了,定于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但你却早走一步,看不到这一幕。”为此,有人特意将写有“天下之脊”四字的标牌放在高帆的遗体上,永远伴随着这位为中国摄影界和解放军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摄影家、老战士长眠。
“一切从简,回家乡,在
钱塘江潮水涨起的时候,让它带我一起走!”这是高帆在弥留之际对自己归宿的最后安排。
为了尊重高帆的遗愿,他的夫人
牛畏予和3个子女谢绝了
中国摄影家协会、
中国文艺网为他举行追悼会,在遗体火化后的第二天便匆匆赶回了
萧山区。
2004年7月1日中午,钱塘江潮逐渐上涨,江水呜咽东流,一如前来悼念的人们对高帆的评价:坦坦荡荡,高洁一生。
当第一把骨灰撒入江内,牛畏予女士悲伤难抑、喃喃自语:“你回家了,回家了……”
“他总是那样:低调,不张扬,不喜欢麻烦别人……”这是子女心中的高帆。
“他的作品对我影响至深,其艺术造诣无法言喻。”一位
摄影爱好者回忆。
骨灰伴随着鲜花和人们的哀思融入江水,一代摄影名家魂归家乡,与故土山水永远相伴……
高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如
钱塘江潮头奔涌的中国摄影艺术里,留在
中国军事摄影的史册中。
个人作品
作品有《攻击北流寺日军》《开赴前线》《进军西南》《毛主席西苑检阅》《藏族民兵》《美丽的集邮册》等。
主编大型彩色画册《中华腾飞》《美丽的集邮册》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