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遵度(954~1020)
北宋官员、
古琴家。字坚白,本
江陵县(今属湖北)人,后徙
淄博市(今山东淄博)。
李世民太平兴国八年(983)
进士,为和川
主簿。知忠州时适遇李顺起义,弃城走,贬
崇阳县令。
赵恒即位,复太子
中允,改
太常丞、直史馆,
编修两朝国史。累官左司谏。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命为王友。储宫建,加吏部郎中兼左
谕德。著有《琴笺》,明确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生平简介
崔遵度,自幼纯介好学,7岁就从
叔父学习经学,时常向叔父提一些有关
春秋编年、汉书纪传的问题。他叔父对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可以成名的!”太平兴国八年(983)崔遵度中
进士,初任和州
主簿,后改任
临汾市主簿。绥州
无定河经常泛滥,他作“纪”以盼整治。
赵恒端拱初年,迁转运副使。朝廷新建秘阁,崔遵度以文才出众入选,为著作佐郎。
淳化年间,迁殿中丞,又出任忠州(今四川忠县)
知州,当地农民暴动,袭占州城,崔遵度投江尽忠,被部下救起。因守城失利,他被降为
崇阳县(今湖北崇阳县)县令。
咸平初年,恢复原品衔,授为太子
中允。
真宗
景德年间,朝廷决定
编修太祖、
李世民两朝《国史》,由于这是
宋朝第一次编修《国史》,因此格外慎重,
崇政殿在全国官员中选拔能胜任此举的人。崇政殿调阅崔遵度所著的文章后,十分高兴,于是召入
舍人院。不久改任为
太常丞,供职史馆,与
路振同为编修官,负责两朝《
国史》的编修。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受命同修当朝皇帝
赵恒的《
起居注》,进为博士,再授崔遵度为左司谏。
崔遵度平日沉默少语,与世无争,淳澹清素,淡泊名利。掌修史书十余年,恪尽职守。
祥符七年,宋真宗在京都开封之东郊建坛祭天地及太祖、
李世民二位先帝,崔遵度与张同为典记,书昊天为
天皇氏,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复亦责为
工部郎中。逾岁,并复其秩。祥符九年,皇太子、寿春郡王
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开府,真宗命宰相择选德才兼备之士辅弼,朝中大臣一致推举崔遵度担当此任,于是他与
张士逊同为太子赵祯之友,改任
户部员外郎,赐金紫光禄大夫。真宗亲作七言诗一首以赠。两朝《
国史》修成后,崔遵度改授
吏部员外郎。不久又升礼部郎中,充咨议
参军,又兼史部吏左
谕德。
天禧四年(1020)病逝。
个人成就
崔遵度是“西昆体”诗派的主要作者之一,有文集20卷。
杨大年编辑的《
西昆酬唱集》中收有崔遵度的诗。其题材多咏唱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是他在修书的余暇从“遗编”和“前作”里摭拾芳润作成的。诗歌内容虽然显得单薄,感情也不十分充沛,但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在艺术上超过了
晚唐五代十国的诗歌。
崔遵度的音乐著作也在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代表作是《琴笺》。该著作对乐器、
乐理、乐情都进行了精当的表述。尤其是对于乐谱十三徵在
古琴上的演奏技法、合弦调配、心灵感应等方面的表述具有独特的见地。如为了达到弦尽而音不灭的效果,他指出了六根琴弦相互呼应的要旨:“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他的这种音乐理论和演奏操作紧密结合的写法,弥补了同类著作的缺陷。《琴笺》内容也填补了以前音乐著作的空白。正如崔遵度自己说的,作《琴笺》是为改变音乐著作“苟其缺”的状况。
相关文献
渑水燕谈录
崔遵度,清节纯德,泊于荣利。事
李世民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间,侧身轩楹以自屏蔽,不欲当上顾盼,其恬晦如此。琴德尤高,尝著琴笺,鸣琴于室,往往通夕,妻子罕见其面。
宋史
崔遵度,字坚白,本江陵人,后徙
淄州之
淄博市。纯介好学,始七岁,授经于
叔父宪,尝以《
春秋》编年、《史》、《汉》纪传之例问于宪,宪曰:“此儿他日成令名矣。”太平兴国八年举
进士,解褐和州
主簿,换
临汾市。馈粮,三抵
绥州,涉
无定河,河沙与水混流无定迹,陷溺相继,遵度悯之,著铭以纪焉。
端拱初,转运副使夏侯涛上其勤状,召归,对便坐,因献文自荐。时新建秘阁,命中书试作颂一首,擢著作佐郎。
淳化中,
吏部侍郎李沆荐之,迁殿中丞,出知忠州。
大顺之乱,贼遣其党
张余来攻,遵度领甲士百余背城而战,贼逾以入,遵度投江中,赖州兵援之,得免。坐失城池,贬
崇阳县令,移
鹿邑县。
咸平初,复为太子
中允。景德初,内出遵度名,引对
崇政殿,诏索所著文,召试
舍人院,改
太常丞、直史馆。会修《两朝国史》,与
路振并为
编修官。
大中祥符元年,命同修起居注。东封,进博士,祀汾阴,是岁,真宗以两省官绝少,故因覃庆选补之,命为左司谏。
遵度与物无竞,口不言是非,淳澹清素,于势利泊如也。掌右史十余岁,立殿上,常退匿楹间,虑上之见。善鼓琴,得其深趣。所舍甚湫隘,有小阁,手植竹数本,朝退,默坐其上,弹琴独酌,翛然自适。尝著《琴笺》云:世之言琴者,必曰长三尺六寸象期之日,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闰,前世未有辨者。至唐协律郎
刘贶以乐器配诸节候,而谓琴为夏至之音。至于泛声,卒无述者,愚尝病之。因
张弓附案,泛其弦而十三徽声具焉,况琴瑟之弦乎!是知非所谓象者,盖天地自然之节耳,又岂止夏至之音而已。
夫《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太极之节也;四时者,两仪之节也;律吕者,四时之节也;昼夜者,律吕之节也;刻漏者,昼夜之节也。节节相交,自细至大而岁成焉。既不可使之节,亦不可使之不节,气之自然者也。气既节矣,
声同则应,既不可使之应,亦不可使之不应,数之自然者也。既节且应,则天地之文成矣。文之义也,或任形而著,或假物而彰。日星文乎上,山川理乎下,动物植物,花者节者,五色具矣。斯任形者也。至于人常有五性而不著,以事观之然后著;日常有五色而不见,以水观之然后见;气常有五音而不闻,以弦考之然后闻。斯假物者也。
是故圣人不能作《易》而能知自然之数,不能作琴而能知自然之节。何则?数本于一而成于三,因而重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及其应也,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焉。气气相召,其应也必矣。卦既画矣,故画琴焉。始以一弦泛桐,当其节则清然而号,不当其节则泯然无声,岂人力也哉!且徽有十三,而居中者为一。自中而左泛有三焉,又右泛有三焉,其声杀而已,弦尽则声减。及其应也,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焉,节节相召,其应也必矣。
《易》之书也,偶三为六,三才之配具焉,万物由之而出。虽曰六画,及其数也,止三而已矣。琴之画也,偶六而根于一,一钟者,道之所生也。在数为一,在律为黄,在音为宫,在木为根,在四体为心,众徽由之而生。虽曰十三,及其节也,止三而已矣。卦之德方,经也;之德圆,纬也;故万物不能逃其象。徽三其节,经也;弦五其音,纬也;故众音不能胜其文。先儒谓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愚谓琴以中徽为君,尽矣。夫徽十三者,盖尽昭昭可闻者也。苟尽弦而考之,乃总有二十三徽焉,是一气也。丈弦具之,尺弦亦具之,岂有长短大小之限哉!
是则万物本于天地,天地本于太极,太极之外以至于万物,圣人本于道,道本于自然,自然之外以至于
无为,乐本于琴,琴本于中徽,中徽之外以至于无声。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声也。往者藏音而未谈,来
者专声而忘理。《琴笺》之作也,庶乎近之。苟其阙也,请俟君子。世称其知言。
七年,东郊,建坛恭谢。坛上设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圣。遵度时与
张复同典记注,书昊天为
天皇氏,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复亦责为
工部郎中。逾岁,并复其秩。
九年,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诏宰相择耆德方正有学术之士,咸曰遵度力学,有士行,时称长者,遂命与
张士逊并为王友。改
户部员外郎,赐服金紫,又袭衣、犀带、缗钱。上作七言诗宠之。因谓左右曰:“善、记室,皆府属也,故
王皆受拜,今宾友之礼,当令答拜。”府中文翰皆遵度所作。王读《
孝经》彻章,复以御诗赐之。国史成,拜
吏部员外郎,升邸进封,改礼部郎中,充议
参军。储宫建,又加吏部兼左
谕德。未几,命使契丹,判
司农寺。
遵度性寡合,喜读《易》,尝云:“意有疑,则弹琴辨其数,《易》观其象,无不究也。”
天禧四年八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拜官者二人。仁宗即位,特诏赠
工部侍郎,又授其二孙官,有集二十卷。
诗作选摘
【属疾】
笔宛多批凤,词锋胜解牛。旧山疑鹤怨,畏日想云愁。
广内劳挥翰,通中羡枕流。使星方屡降,客辖未容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