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der Goot,
同翅目蚜科蚜属的一种昆虫,又称
苹果黄蚜、苹叶
蚜虫。为害苹果、梨、
花红、李、杏等。各地均有发分布。果树主要害虫。
体长1.6~1.7mm,宽约0.95mm左右。体近纺锤形,黄、黄绿或绿色。头部、复眼、口器、
粘管和尾片均为黑色,口器伸达中足基节窝,触角显著比体短,基部浅黑色,无次生感觉圈。腹管圆柱形向末端渐细,尾片圆锥形,生有10根左右弯曲的毛,体两例有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尾板末端圆,有毛12~13根。
体长1.5~1.7mm,翅展约4.5mm左右,体近纺锤形,头、胸、口器、腹管、尾片均为黑色,腹部绿、浅绿、黄绿色,复眼暗红色,口器黑色伸达后足基节窝,触角丝状6节,较体短,第3节有圆形次生感觉圈6~10个,第4节有2~4个,体两例有黑斑,并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尾片圆锥形,末端稍圆,有9~13根毛。
年生l0多代,以卵在枝杈、芽旁及皮缝处越冬。翌春寄主萌动后越冬卵孵化为干母,4月下旬于芽、嫩梢顶端、新生叶的背面为害10余天即发育成熟,开始进行孤雌生殖直到秋末,只有最后1代进行两性生殖,无翅产卵雌蚜和有翅雄蚜交配产卵越冬。为害前期因气温低,繁殖慢,多产生无翅孤雌胎生蚜;5月下旬开始出现有翅孤雌胎生蚜,并迁飞扩散;6—7月繁殖最快,枝梢、叶柄、叶背布满
蚜虫,是虫口密度迅速增长的为害严重期,致叶片向叶背横卷,叶尖向叶背、叶柄方向弯曲。8—9月雨季虫口密度下降,10—11月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一般初霜前产下的卵均可安全越冬。天敌有
瓢虫、草玲、
食蚜蝇科、
蚜茧蜂等。
绣线菊蚜属留守式蚜虫,全年留守在一种或几种近缘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周期,无固定转换寄主现象。1年发生10余代,以卵于枝条的芽旁、技杈或树皮缝等处越冬,以2~3年生枝条的分杈和鳞痕处的皱缝卵量为多。次春寄主萌芽时开始孵化为干母,并群集于新芽、嫩梢、新叶的叶背开始危害,十余天后即可胎生无翅
蚜虫,称之为干雌。行孤雌胎生繁殖,全年中仅秋末的最后1代行两性生殖。干雌以后则产生有翅和无翅的后代,有翅型则转移扩散。前期繁殖较慢,产生的多为无翅孤雌胎生蚜,5月下旬可见到有翅孤雌胎蚜。6~7月繁殖速度明显加快,虫口密度明显提高,出现枝梢、叶背、嫩芽群集蚜虫,多汁的嫩梢是蚜虫繁殖发育的有利条件。8~9月雨量较大时,虫口密度会明显下降,至10月开始产生雌、雄有性蚜,并进行交尾、产卵越冬。
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绣线菊蚜的
发育起点温度为5℃,当温度在35℃以上持续较长时。对该
蚜虫将是致命的。25℃左右为最适温度。干旱对绣线菊蚜的发育与繁殖均有利,如果夏至前后降雨充足、雨势较猛时,会使其虫口密度大大下降。
绣线菊蚜具有趋嫩性。多汁的新芽、嫩梢和新叶,其虫的发育与繁殖均快。当群体拥挤、营养条件太差时,则发生数量下降或开始向其他新的嫩梢转移分散。因此,
苗圃和幼龄果树发生常比成龄树严重。绣线菊蚜对品种也具选择性,如国光、红玉受害较重,而
花红等果树品种则受害较轻。
自然界中存在不少
蚜虫的天敌,如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龟纹飘虫(Propyleajaponica(thun))、叶色草蛉(ChrysopaphyllochromaWes.)、
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Wes.)、
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T.)以及一些
寄生蚜和多种
食蚜蝇科。这些天敌对抑制蚜虫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以保护。
3.果树生长期喷布20%
甲氰菊酯8500倍液,或40%
氧化乐果或80%敌敌畏乳油或50%
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
溴氰菊酯8000倍液混配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效更佳;50%灭蚜松可湿性
粉剂或50%避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对
蚜虫有特效,但对其他害虫效果差;洗衣粉500倍液或棉油皂100倍,也有一定效果。
4.为了保护天敌,在蚜虫初发期用40%
乐果和氧化乐果乳油或50%
内吸磷20倍液涂干,方法是首先将粗皮(主干或主枝)刮至露白,然后用毛刷将药涂于其上(长度约5~10cm),并用塑料膜包扎好,1周后再涂1次,防效很好。或用10号铅丝在树的主干或侧枝上,斜向下刺孔至木质部,孔数视树体大小而定,并注入上述药剂3~5ml,1周后再注1次,防效明显。